道德許可效應思維導圖版:買回100本書,都不如看完1本

01 做好事的自己更容易做壞事

大家有沒有這種經歷:

心血來潮買100本書回來,齊齊整整擺在書櫃上,想象自己學富五車的樣子,但實際上一年才看一兩本;

在網上看到網課不錯,花錢買後收藏在賬戶裡,就覺得已經緊跟了這個“知識時代”,卻看了幾節就沒有勇氣再看;

備考雅思託福,下載大神推薦的10G資料,倍有成就感,然後連一頁都沒翻開過;

看自己的小肚腩勵志減肥,奮力到操場上跑了10圈,覺得自己好努力好有成就,然後路過蛋糕店決定犒勞下自己,毀掉了所有減肥成果;

想提升自己能力,關注了N多有關學習的微信公眾號,每天沉迷他們推送的文章,覺得自己真與時俱進,卻沒有實踐一個。

如果有的話,恭喜,說明你是正常人。因為獲得成就感,而使我們墮落放縱,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而且這種放縱經常比普通放縱嚴重。

我也有過這種經歷,我曾經買過一個網課“好聲音就會有好表現:如何磨礪你的聲音”,一共30節課,花了199元,然後心血來潮一氣呵成看了5節,剩下的25節到現在都沒看完。

這種我們下載資料/買了書籍/關注大神,就覺得已經學習到他們/它們所提供知識的感覺,源於心理學中的“道德許可效應”。

而這種心理學效應,是導致人們意志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在《自控力》中,作者用一章論述了“道德許可”引發的意志力失控問題。

道德許可效應,就是人們做善事的時候感覺良好,從而放鬆自己的要求,是自己屈服於內心放縱的衝動。

人類內心非常脆弱,而理性控制思維會耗費相當多能量和毅力,所以我們人類會尋找各種縫隙放縱自己。

尤其是我們感覺做了善行之後,作為對美德的獎賞,內心總是把自己最原始的衝動暴露出來,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告訴自己:“都做一件好事了,放縱自己犒勞一下也是應該的;再說,即使做壞事,只要危害小於我的好事就行了嘛!”

所以毛主席說,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02 “道德許可”的詭異邏輯

道德許可效應,為人們作壞事提供了完美的藉口。因為人們心底原始慾望的衝動,也衍生出很多看似不可思議的詭異邏輯。

但細細想來,這些邏輯我們每個人都有:

1. 只要想想自己可能做好事,就會引起做壞事的衝動

很多商品都會註明,“每買一件,我們將捐出一毛錢給希望小學”,這個時候,即使這些商品不利於個人提升(比如薯片、雞塊等),很多人也會選擇購買。

有研究發現,僅僅是考慮向慈善機構捐款,而不用真正付現金,人們就會有放縱自己的衝動。

2. 本來能夠放縱一把,結果放縱程度比想象中低,竟然會使我們自豪

我女朋友購物慾強烈,一遇到商品打折就管不住自己。

今年雙十一,她選了很多衣服,放在購物車裡,後來囊中羞澀,就只買了兩件。這個事她非常自豪,經常誇自己多厲害:本來可以買一車的,最後才買了兩件!

可是,這兩件衣服都是多餘的。而且按照這個邏輯,所有放縱都可以變成引以為傲的事情,因為我們總可以放縱更過分。

3. 錯誤計算,使壞事超過善行能夠彌補的程度

這個邏輯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前文提到過的“跑步後買蛋糕犒勞自己”,覺得自己跑了五公里,已經消耗很多熱量,所以吃點甜蜜的蛋糕應該沒事吧?只要不超過跑步消耗的熱量就行了。

這種放鬆衝動下,人們會故意麻痺大腦,“已經吃了兩塊了,還是嘴饞,再吃兩塊也無所謂吧”,就這樣,越吃越多,自己還在不停安慰自己,跑步的效果就被自己吃吃吃完全毀掉了。

4. 將放縱行為道德化,從而更為墮落

這種邏輯也很常見,最經典的例子是本來要學習別人的優點,反而優點沒學到,缺點全學到了。

我們公司副總是我一直以來的榜樣,他精力充沛、魅力非凡、和藹可親、管理經驗豐富,我一直想以他為模板。

有一次聊天,我說“早上睡不醒、起不來,很痛苦啊”,副總來了一句:“我也起不來,所以我乾脆就睡懶覺得了,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效率才是王道。”

我如蒙大赦,之後半年早晨都是賴床度過:因為我覺得我們副總早晨都睡懶覺,我睡一會也無所謂吧。

後果是嚴重的,那半年上班遲到,扣了不少錢;而且早晨不起,晚上就不睡,作息規律不正常,白天工作效率極低。

後來我仔細觀察了我們副總,他早晨確實上班晚,但他一來不用打卡,二來工作時注意力非常集中,精力非常充沛,甚至可以一心二用。

而我這些優點都沒有,只學會了早晨睡懶覺!人比人氣死人啊。

03 進步使人落後

這句話看起來很矛盾,但“道德許可效應”就是這麼詭異:階段性的進步反而會阻礙最終目標。

去年我一個同學在朋友圈發佈目標:3個月減肥20斤。於是每天節食、跑步,在微信圈打卡,效果確實很明顯。一個月的時候,他說說已經減肥10斤,有望提前達到目標。

三個月後,我看見他又重新胖回去了。原來減了10斤後,他覺得效果太明顯太迅速,覺得後面倆月多吃點少運動點也無妨,不知不覺間放縱自己,又重新回到原來生活方式上,體重迅速反彈。

道德許可效應,可能會使人們“前進一小步,後退一大步”。所以說關注階段性進步反而會使我們離最終成功更遠。

這個效應也可以解釋很多人的收藏癖。

本來我們打算多讀書,別人給推薦了長長的書單,於是就買了很多書回來。然後光看著這麼一摞書,就覺得自己好棒好有成就,結果就是放縱自己,一本沒看。

有時,我們最為信賴、幫助完成目標的工具,都可能事與願違。比如辦事清單,辛辛苦苦列好要做的事情,一想到自己今天能辦這麼多事,成就感爆棚,如釋重負之下,一個事都沒辦成,只顧著刷朋友圈和頭條了。

04 透支未來,放縱現在

道德許可效應還會導致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會提前讚美未來可能發生的善行,從而導致眼前的放縱:今天犯錯無所謂,明天再補回來唄。

這就是拖延症。

還是那句話,大腦是個脆弱、敏感又懶惰的東西,它會抓住一切機會放鬆自己。

我曾經給自己訂過目標,一星期內看完《自控力》。當時我在追電視劇《Legal High》,每天都糾結的不行。

第一天,看了十幾頁,覺得還有6天呢,看會電視劇沒事吧,以後每天多看兩頁就能補回來了;

第二天,看了兩頁,覺得還有五天,Easy,看會電視劇吧,不耽誤事。

第三天,又看了沒幾頁,覺得四天時間還蠻長的,未來幾天多辛苦辛苦就行了,就又去看電視劇了。

第四天、第五天照舊過去,到了最後發現1/3都沒看完,於是加班加點,發現完全看不完了,於是就給自己說:“算了吧,任務放棄。”最後又看了兩天電視劇。

我們往往高估未來的自己,而真正的未來到來時,自己卻還是以前那個自己。

透支未來,最普遍的現象是deadline:任務如果有截止日期,那麼直到截止日期沒幾天大家才會忙起來,之前根本不會提前做工作。

而且更諷刺的是,如果沒有截止日期,大家甚至根本完不成任務。

有一篇比較有趣的報道,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組織績效評審小組的管理人員常常感到頭疼,因為每逢deadline,大量的申請蜂擁而至,其中不乏考慮不充分和草率的項目,大大增加了評審的壓力。所以2011年起,他們取消了某些項目的deadline。結果發現,這些項目的申請量竟減少了一半以上。

05 如何克服?

“道德許可”非常可惡,但又很難克服。

《自控力》給出了幾個措施,本人沒有親身實踐過,無法評判有效性,列在這裡:

1. 牢記自己的最終目標是什麼,時刻提醒自己

當你面對自我放縱的誘惑時,記住放縱會改變自己感覺,記住有時獎勵會威脅最終目標,記住屈服誘惑的感覺並不好。

2. 不要用“好壞”,“對錯”區分行為,而是用它是否對最終目標有效進行評判

3. 減少行為的變化性,而不是減少行為

這個方法是行為經濟學家霍華德拉克林提出的,他發現如果讓菸民每天都抽同樣數量的香菸,她們的總體吸菸量會下降,即便研究人員告訴他們不用刻意減少吸菸量,他們還是會不由自主的減少。但如果研究人員要求他們每天少吸多少煙時,他們反而會增加吸菸量。

所以,克服不良嗜好時,可以採取這種方法,減少行為的變化性,而不是行為本身。

06 附贈思維導圖

內容來自書籍《自控力》

道德許可效應思維導圖版:買回100本書,都不如看完1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