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许可效应思维导图版:买回100本书,都不如看完1本

01 做好事的自己更容易做坏事

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

心血来潮买100本书回来,齐齐整整摆在书柜上,想象自己学富五车的样子,但实际上一年才看一两本;

在网上看到网课不错,花钱买后收藏在账户里,就觉得已经紧跟了这个“知识时代”,却看了几节就没有勇气再看;

备考雅思托福,下载大神推荐的10G资料,倍有成就感,然后连一页都没翻开过;

看自己的小肚腩励志减肥,奋力到操场上跑了10圈,觉得自己好努力好有成就,然后路过蛋糕店决定犒劳下自己,毁掉了所有减肥成果;

想提升自己能力,关注了N多有关学习的微信公众号,每天沉迷他们推送的文章,觉得自己真与时俱进,却没有实践一个。

如果有的话,恭喜,说明你是正常人。因为获得成就感,而使我们堕落放纵,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这种放纵经常比普通放纵严重。

我也有过这种经历,我曾经买过一个网课“好声音就会有好表现:如何磨砺你的声音”,一共30节课,花了199元,然后心血来潮一气呵成看了5节,剩下的25节到现在都没看完。

这种我们下载资料/买了书籍/关注大神,就觉得已经学习到他们/它们所提供知识的感觉,源于心理学中的“道德许可效应”。

而这种心理学效应,是导致人们意志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在《自控力》中,作者用一章论述了“道德许可”引发的意志力失控问题。

道德许可效应,就是人们做善事的时候感觉良好,从而放松自己的要求,是自己屈服于内心放纵的冲动。

人类内心非常脆弱,而理性控制思维会耗费相当多能量和毅力,所以我们人类会寻找各种缝隙放纵自己。

尤其是我们感觉做了善行之后,作为对美德的奖赏,内心总是把自己最原始的冲动暴露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告诉自己:“都做一件好事了,放纵自己犒劳一下也是应该的;再说,即使做坏事,只要危害小于我的好事就行了嘛!”

所以毛主席说,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02 “道德许可”的诡异逻辑

道德许可效应,为人们作坏事提供了完美的借口。因为人们心底原始欲望的冲动,也衍生出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诡异逻辑。

但细细想来,这些逻辑我们每个人都有:

1. 只要想想自己可能做好事,就会引起做坏事的冲动

很多商品都会注明,“每买一件,我们将捐出一毛钱给希望小学”,这个时候,即使这些商品不利于个人提升(比如薯片、鸡块等),很多人也会选择购买。

有研究发现,仅仅是考虑向慈善机构捐款,而不用真正付现金,人们就会有放纵自己的冲动。

2. 本来能够放纵一把,结果放纵程度比想象中低,竟然会使我们自豪

我女朋友购物欲强烈,一遇到商品打折就管不住自己。

今年双十一,她选了很多衣服,放在购物车里,后来囊中羞涩,就只买了两件。这个事她非常自豪,经常夸自己多厉害:本来可以买一车的,最后才买了两件!

可是,这两件衣服都是多余的。而且按照这个逻辑,所有放纵都可以变成引以为傲的事情,因为我们总可以放纵更过分。

3. 错误计算,使坏事超过善行能够弥补的程度

这个逻辑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前文提到过的“跑步后买蛋糕犒劳自己”,觉得自己跑了五公里,已经消耗很多热量,所以吃点甜蜜的蛋糕应该没事吧?只要不超过跑步消耗的热量就行了。

这种放松冲动下,人们会故意麻痹大脑,“已经吃了两块了,还是嘴馋,再吃两块也无所谓吧”,就这样,越吃越多,自己还在不停安慰自己,跑步的效果就被自己吃吃吃完全毁掉了。

4. 将放纵行为道德化,从而更为堕落

这种逻辑也很常见,最经典的例子是本来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反而优点没学到,缺点全学到了。

我们公司副总是我一直以来的榜样,他精力充沛、魅力非凡、和蔼可亲、管理经验丰富,我一直想以他为模板。

有一次聊天,我说“早上睡不醒、起不来,很痛苦啊”,副总来了一句:“我也起不来,所以我干脆就睡懒觉得了,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效率才是王道。”

我如蒙大赦,之后半年早晨都是赖床度过:因为我觉得我们副总早晨都睡懒觉,我睡一会也无所谓吧。

后果是严重的,那半年上班迟到,扣了不少钱;而且早晨不起,晚上就不睡,作息规律不正常,白天工作效率极低。

后来我仔细观察了我们副总,他早晨确实上班晚,但他一来不用打卡,二来工作时注意力非常集中,精力非常充沛,甚至可以一心二用。

而我这些优点都没有,只学会了早晨睡懒觉!人比人气死人啊。

03 进步使人落后

这句话看起来很矛盾,但“道德许可效应”就是这么诡异:阶段性的进步反而会阻碍最终目标。

去年我一个同学在朋友圈发布目标:3个月减肥20斤。于是每天节食、跑步,在微信圈打卡,效果确实很明显。一个月的时候,他说说已经减肥10斤,有望提前达到目标。

三个月后,我看见他又重新胖回去了。原来减了10斤后,他觉得效果太明显太迅速,觉得后面俩月多吃点少运动点也无妨,不知不觉间放纵自己,又重新回到原来生活方式上,体重迅速反弹。

道德许可效应,可能会使人们“前进一小步,后退一大步”。所以说关注阶段性进步反而会使我们离最终成功更远。

这个效应也可以解释很多人的收藏癖。

本来我们打算多读书,别人给推荐了长长的书单,于是就买了很多书回来。然后光看着这么一摞书,就觉得自己好棒好有成就,结果就是放纵自己,一本没看。

有时,我们最为信赖、帮助完成目标的工具,都可能事与愿违。比如办事清单,辛辛苦苦列好要做的事情,一想到自己今天能办这么多事,成就感爆棚,如释重负之下,一个事都没办成,只顾着刷朋友圈和头条了。

04 透支未来,放纵现在

道德许可效应还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会提前赞美未来可能发生的善行,从而导致眼前的放纵:今天犯错无所谓,明天再补回来呗。

这就是拖延症。

还是那句话,大脑是个脆弱、敏感又懒惰的东西,它会抓住一切机会放松自己。

我曾经给自己订过目标,一星期内看完《自控力》。当时我在追电视剧《Legal High》,每天都纠结的不行。

第一天,看了十几页,觉得还有6天呢,看会电视剧没事吧,以后每天多看两页就能补回来了;

第二天,看了两页,觉得还有五天,Easy,看会电视剧吧,不耽误事。

第三天,又看了没几页,觉得四天时间还蛮长的,未来几天多辛苦辛苦就行了,就又去看电视剧了。

第四天、第五天照旧过去,到了最后发现1/3都没看完,于是加班加点,发现完全看不完了,于是就给自己说:“算了吧,任务放弃。”最后又看了两天电视剧。

我们往往高估未来的自己,而真正的未来到来时,自己却还是以前那个自己。

透支未来,最普遍的现象是deadline:任务如果有截止日期,那么直到截止日期没几天大家才会忙起来,之前根本不会提前做工作。

而且更讽刺的是,如果没有截止日期,大家甚至根本完不成任务。

有一篇比较有趣的报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组织绩效评审小组的管理人员常常感到头疼,因为每逢deadline,大量的申请蜂拥而至,其中不乏考虑不充分和草率的项目,大大增加了评审的压力。所以2011年起,他们取消了某些项目的deadline。结果发现,这些项目的申请量竟减少了一半以上。

05 如何克服?

“道德许可”非常可恶,但又很难克服。

《自控力》给出了几个措施,本人没有亲身实践过,无法评判有效性,列在这里:

1. 牢记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时刻提醒自己

当你面对自我放纵的诱惑时,记住放纵会改变自己感觉,记住有时奖励会威胁最终目标,记住屈服诱惑的感觉并不好。

2. 不要用“好坏”,“对错”区分行为,而是用它是否对最终目标有效进行评判

3. 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减少行为

这个方法是行为经济学家霍华德拉克林提出的,他发现如果让烟民每天都抽同样数量的香烟,她们的总体吸烟量会下降,即便研究人员告诉他们不用刻意减少吸烟量,他们还是会不由自主的减少。但如果研究人员要求他们每天少吸多少烟时,他们反而会增加吸烟量。

所以,克服不良嗜好时,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行为本身。

06 附赠思维导图

内容来自书籍《自控力》

道德许可效应思维导图版:买回100本书,都不如看完1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