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與“火樹銀花”

唐睿宗與“火樹銀花”

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小兒子,年少之時飽讀詩書,深受父親的寵愛。成年之後,對書法頗有研究,並且在文字訓詁方面見解獨樹一幟,是個地道的文人。

李旦按理說不應該當皇帝,684年,武則天為把持朝政,廢唐中宗李顯為廬陵王,立他當了個傀儡皇帝。李旦被軟禁在皇宮之中,每天只能風花雪月,不得預聞政事,武則天以李旦的名義號令天下。

李旦做皇帝的三年裡,不能施政,心裡相當鬱悶,為解憂愁,他就把時間花費在吃喝玩樂上,為圖個開心,不管什麼節日,他都要組織很多物力財力去鋪張一番。

據說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他就讓手下在皇宮外紮起二十丈高的燈樹,在燈樹上掛起五萬多盞的燈籠。到了傍晚,就讓人把燈籠都點亮起來,燈光熒熒,就像銀花。亮起來的燈樹看起來就像一棵火樹,場面蔚為壯觀,吸引宮廷裡好多人都去觀看。

當時著名詩人蘇味道就以這個場景寫了一首 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遊妓皆穠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首詩把當時觀賞火樹的快樂熱鬧的歡樂景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詩而來,比喻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

“火樹銀花”這個成語在後世影響很大,受到歷代著名文人的親睞,辛棄疾在他的《青玉案·元夕》一詞中就有:"東風夜放花千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曹雪芹在他的《紅樓夢》第十八回中也說:"只見庭燎繞空,香雪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

一直到現在,繁華的都市,或者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每當璀璨的燈光一亮起,人們不由地就會想起用這個成語去形容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