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人物:愛入戲的“瘋”代表 成功摘獲中國曲藝專業類最高獎項

四川竹琴,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表演者手持漁鼓、簡板說唱故事。重慶市三峽曲藝保護傳承中心,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四川竹琴的項目保護單位。去年,重慶市人大代表、重慶市三峽曲藝保護傳承中心主任何菊芳主演的四川竹琴《生日禮物》震撼全場,在400多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摘得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登上了中國曲藝專業類的最高領獎臺,這也是三峽曲藝團成立66年來獲得的中國曲藝專業類最高榮譽。


兩會人物:愛入戲的“瘋”代表 成功摘獲中國曲藝專業類最高獎項


“媽媽瘋了”

這兩天,何菊芳白天忙著參會,回到酒店休息時,忍不住又開始“叨叨”,時而對著鏡子,時而望著窗外,這個習慣,改不了了。


兩會人物:愛入戲的“瘋”代表 成功摘獲中國曲藝專業類最高獎項


“哎呀”,簡單兩個字,聲腔加表情,何菊芳能演繹出十幾種味道。小孩兒、老人、潑辣的婦女……同樣的兩個字,不同的人口中說出來,含義大不一樣。何菊芳每天反覆錘鍊、嘴上不停“叨叨”,而這恰恰是在“試水”找感覺,想get到最符合人物性格的表達方法。

一旦進入角色,何菊芳就進入了忘我境界,常常忘記自己是在公共場所,路人擦肩而過,看她也不像是在用藍牙耳機打電話,很多次,都以為遇到了“瘋子”,繞道而行。

甚至在家洗菜做飯的工夫,何菊芳也不會耽擱。“有時候還會把兒子當成劇中的人物,對著他飆戲。”回憶練習曲藝的瘋狂往事,何菊芳自己都笑了,最初兒子也很懵,還總說“媽媽瘋了”。

何菊芳稱自己是個單調的人,沒有其他愛好,就喜歡曲藝。所以不管是在上班,還是在家裡,還是在上下班路上,自己一直都在反覆琢磨,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很滿足。

跨界之旅

表演四川竹琴的道具很簡單,就是一根竹筒和兩塊竹片,但表演四川竹琴卻很不簡單。四川竹琴的主要表演形式為打、說、唱。打,能打出風聲、雨聲、水聲、馬蹄聲、廝殺聲;說,嘴巴利索,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唱,講究字正腔圓,以情帶聲,以聲傳情,以心唱情,聲情並茂。各種人物角色的演繹,甚至手上道具的配合,都是一個人的演出。難度,可想而知。

道具的使用,在故事情節上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不過,對演員本身來說,有點“礙事”,因為演員不僅要儘快入戲進入多個人物角色的扮演,還要顧及手中的道具。

四川竹琴不同於川劇表演,它不僅需要一人演多角色,還需要表演自然流暢。2013年以前,何菊芳一直在川劇表演的舞臺上。那年6月,三峽曲藝團四川竹琴節目《妹妹花轎幾時來》在第十屆全國群星獎中衝出重慶,進入全國決賽。而此時,經過進一步改編的《妹妹花轎幾時來》需要一個演唱和表演方式更傳統、更有底蘊的表演者。何菊芳“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接下任務,開始了藝術門類的跨界之旅。那年,她主演的四川竹琴《妹妹花轎幾時來》榮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優秀演出獎。

摘下“牡丹”

在四川竹琴表演上得到專家的認可,這更加堅定了何菊芳繼續學習表演四川竹琴的決心。

此後,何菊芳主攻國家級非遺項目《四川竹琴》,師從《四川竹琴》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華國秀、吳卡亞,學習演唱技藝,熟練掌握了四川竹琴的“一打”“二講”和“三唱”,成為國家級非遺《四川竹琴》的中青年領軍人物。


兩會人物:愛入戲的“瘋”代表 成功摘獲中國曲藝專業類最高獎項


“在2016年,我帶著《雙槍老太婆》首次角逐中國曲藝牡丹獎大賽,獲得牡丹獎表演獎提名。”不甘就此罷休的何菊芳,決心第二次角逐中國曲藝牡丹獎大賽。去年,何菊芳帶上作品《生日禮物》登上中國曲藝牡丹獎大賽的舞臺,將一個積極響應“精準脫貧”號召的好大姐回鄉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故事演繹得絲絲入扣,感人至深。一人多角色的表演,切換自然流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在轉腔換調中娓娓道來,何菊芳在400多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摘得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登上了中國曲藝專業類的最高領獎臺。

據瞭解,曲藝是中華民族說唱藝術的總稱,至今在民間的曲藝品種達400多個。中國曲藝牡丹獎是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共同主辦的全國性曲藝專業類最高獎項,每兩年評選一屆。何菊芳獲得中國曲藝演員的最高獎——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成為三峽曲藝團成立66年來獲得的中國曲藝專業類最高榮譽。

傳承與創新

四川竹琴歷史悠久,底蘊渾厚,音韻和諧,唱詞優美,是渝東地區民間說唱藝術的縮影。川渝兩地歷來茶館興盛,以前的竹琴藝人一般都在茶館坐堂表演,很受茶客歡迎。現在茶館似乎越來越興盛,竹琴藝人的身影卻早已難得一見。

為解決三峽曲藝傳承無人的問題,2016年起,何菊芳四處發掘“苗子”,為三峽曲藝傳承中心招到一批學員。她親自擔任指導,培養學生。“不僅要有人傳承,還希望將我們的傳統文化常態化的呈現給觀眾。”2017年,何菊芳積極爭取,整合政府、市場、社會三種資源,成功啟動三峽曲藝“週週演”常態化惠民演出活動,讓更多優秀的三峽曲藝節目走進市民,促進曲藝藝術與老百姓的交流互動。藉助這一平臺,鍛鍊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並凝聚了一大批民間曲藝愛好者,成為了重慶、萬州特色文化惠民的一塊靚麗的名片。

據瞭解,三峽曲藝保護傳承中心作為重慶市僅有的兩個專業曲藝院團之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竹琴(重慶)”的項目保護單位,這些年,紮根本土,創作了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藝節目,先後獲得了全國曲藝群文最高獎—群星獎、全國曲藝專業最高獎—牡丹獎等國家級和市級大獎30多項。

“既要保護和傳承精髓,也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和改造。”對何菊芳來說,《四川竹琴》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煥發新的活力,讓更多年輕人瞭解和知曉本地特色曲藝,是她以及整個三峽曲藝保護傳承中心努力的方向,她也致力於將萬州打造成“中國曲藝之鄉”。

新聞多一點>>>

四川竹琴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表演者手持漁鼓、簡板說唱故事。因其伴奏的樂器是竹製的漁鼓筒,故又稱“漁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現名。流行於四川地區。竹琴長3尺,直徑2寸,一端用魚皮或豬小腸蒙上。演員斜抱竹琴,用指尖拍擊竹筒下端;另一手持兩塊竹製的筒板,板上端繫有小銅鈴,筒板相碰時鈴響板響,音韻鏗鏘。唱腔分為中和調、揚琴調。

重慶晚報·慢新聞全國爆料熱線:(023)966988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文/圖 部分圖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