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上市前的曲線救國

海底撈上市前的曲線救國

導讀

雖然在所有行業中,餐飲企業上市是最困難的。但是在今年9月,餐飲巨頭海底撈依然在香港成功上市了。為了實現上市這一目標,海底撈做出的改變足以讓整個業界稱讚。

行業背景

三個餐飲行業上市難的主要原因:

1. 門檻低,跟風嚴重,消費者忠誠度低;

2. 涉及環節眾多,統一標準化管理難;

3. 交易多用現金,財務不規範、不透明。

海底撈上市

海底撈上市前的曲線救國

可就算是在各種不利條件的限制之下,今年9月26日,餐飲巨頭海底撈依然成功在香港上市了。既然餐飲這麼難上市,那海底撈又是怎樣做到的?

仔細分析上市難的三個原因,不難發現,第一個原因主要是競爭者和消費者造成的,主動權並不在海底撈手上,想改善很難入手。所以海底撈選擇了後兩個原因作為突破口。

多環節拆解管理

在戰略定位上,海底撈一直將自己視為一個平臺,而不是一家單純的火鍋店。它將整個服務流程中涉及到的環節,都拆分成餐飲供應鏈中的單個版塊,並且每個環節都有著獨立運營的能力。

目前的海底撈旗下已有8家代表性的產業上下游公司,從培訓、裝修、物流、食材、調味品、物流、宣傳全流程覆蓋,共同支撐了海底撈作為一家火鍋店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其中作為海底撈火鍋底料供應商的頤海國際,在2016年就上市了,上市接近三年,股價翻了3倍。

通過魔鏈財務評估分析頤海國際上市三年的財務報表,財務得分都拿到了滿分(滿分64分)。這可是個非常難得的成績,據歷史數據顯示,大部分餐飲企業在上市的當天就是頂峰了,往後基本都隨著擴張而衰落。

海底撈上市前的曲線救國

海底撈上市前的曲線救國

海底撈上市前的曲線救國

海底撈上市前的曲線救國

或許有讀者認為,頤海國際無論如何發展,也越不過海底撈這層天花板。其實並不然,2018年頤海國際來自海底撈的收入已從去年同期的近 70% 大幅降低至 53.8%,下沉的經銷商體系和電商增速可觀,正在成為業績增長的另外兩極。

標準化管理推動財務規範

整體上不了市,那就推8家企業上市。面對多環節統一管理難度大的問題,海底撈的應對可謂是簡單粗暴,可又精彩至極。有了可追溯的供應鏈、來源清晰的食材,海底撈在解決標準化管理的同時,順帶為財務規範出了一份力。

海底撈上市前的曲線救國

業務和財務標準化的雙管齊下,讓海底撈一下子從一個傳統火鍋餐館成為一個快消零售渠道。這時候你很難說海底撈是一家零售企業還是餐飲企業,因為本質上它已經通過供應鏈系統將底層打通了,甚至還向全行業開放。這時候的海底撈,已經有了接應所有餐飲企業需求的能力,急需上市來建造真正的餐飲帝國。

積極研發新技術

2018年9月26日,海底撈終於在香港上市。經歷了24年的發展,從一個小小的火鍋店發展到現在可以支撐起整個餐飲供應鏈的餐飲巨頭,海底撈在不斷擴張自己的版圖的同時,還在積極研發新技術。

海底撈上市前的曲線救國

目前海底撈投入研發的是廚房自動化的智能設備和技術,希望儘可能在後廚處理、食材加工方面實現更多自動化生產。這一研發的目的,更多是實現食材的標準化,而不是傳聞中的為了減輕人工成本的裁員。

新技術的運用,能夠減少人員在相關崗位的使用,那麼在服務方面,海底撈就能提供更豐富的體驗,從而將相關人員轉化到為顧客提供豐富體驗的崗位上去,這才是海底撈的真正目的。

回望海底撈的發展經歷,可以看出海底撈的確是一家眼光長遠、行動力強的企業,善於分析、敢於突破。餐飲業在未來必定是新零售的主流試驗場,相信以海底撈的實力,一定也能取得不俗的成績。

魔鏈財務評估,智能計算企業財務得分

速查財務短板,分析財務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