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文物保護工程接近尾聲 缸瓦窯窯址將修繕一新

邕江文物保護工程接近尾聲 缸瓦窯窯址將修繕一新

缸瓦窯古窯址效果圖(南寧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供圖)

邕江文物保護工程接近尾聲 缸瓦窯窯址將修繕一新

保存至今的缸瓦窯窯址

邕江文物保護工程接近尾聲 缸瓦窯窯址將修繕一新

紅八軍烈士林景雲故居正在修繕

邕江文物保護工程接近尾聲 缸瓦窯窯址將修繕一新

貝丘遺址的貝丘文化牆

邕江文物保護工程接近尾聲 缸瓦窯窯址將修繕一新

位於邕江岸邊的豹子頭遺址

1989年7月,南寧市文物部門在邕江兩岸的五處嶺坡發現了一批打製石器散佈點,採集到一批以礫石為原料打製而成的石器。這表明,早在一萬多年前,邕江就哺育著古人類,開啟了南寧的早期歷史,並將形成的獨特文化傳承下來。

2018年的今天,邕江兩岸日新月異。記者於日前實地探訪了位於邕江沿岸的缸瓦窯窯址和林景雲故居,尋訪久遠的記憶。隨著邕江兩岸文物保護工程接近尾聲,它們的故事也將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古窯址牽出深厚情感

在五象新區良堤路與博藝路之間,有一處特別的工地,與周圍的高樓相比顯得有些與眾不同。在這裡,3棵原生的百年小葉榕恣意生長,繁茂的枝葉下,一座建於晚清至民國時期的缸瓦窯靜靜守候著時光。

儘管古窯的窯頭和窯尾煙通已毀,現僅存長約53米、寬約4米的一段,不過對於缸瓦窯村居民黃寶珠而言,這古窯就像珍貴的老夥伴,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缸瓦窯村人。

缸瓦窯村,曾是個以製作缸瓦為營生的村莊,燒製陶器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代雍正年間。由於該地域土質適合燒製優質陶器,加上邕江帶來的水運便利,在鼎盛時期,村裡有大大小小20多條窯,各類缸瓦製品從村邊碼頭沿著邕江銷往四面八方。

“以前買不起磚砌房子,大家就以缸代瓦,將燒製瓦缸時的廢次品作為修建房屋的原材料。”在黃寶珠的兒時記憶裡,陶瓦牆的縫隙間竄出的小草和野花裝點著別緻的院落,一間間瓦缸屋成為孩子們玩耍嬉戲的樂園。令孩子們興奮不已的還有傳統慶典,香火龍。

早年為求燒製的陶製品能達到預期效果,缸瓦窯村村民們會在點火燒窯前進行祭拜活動,以祈禱龍神保佑燒陶成功,而後慢慢發展成為一項祈求平安吉祥,極具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的民間舞蹈項目——香火龍舞。

保護工程延續歷史文脈

缸瓦窯村不僅有歷史悠久的製陶史和民間習俗,光榮的革命歷史同樣讓缸瓦窯村人津津樂道。黃寶珠的外公林景雲是龍州起義紅八軍烈士,他的故居一直被村民們細心維護著。

這座修建於清末的建築為抬梁式硬山頂磚木結構,由前、後進和天井構成,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那凝結著歲月的青磚青瓦,還有屋簷兩側精美的雀替雕花,無不詮釋著古樸之美。2009年,該故居被登記為南寧市不可移動文物,是南寧市區紅色文物點之一。

時過境遷,延續了300多年陶瓷生產的缸瓦窯村在城市發展變遷中逐漸停滯。“我們希望儘可能為後人留下可以紀念的東西,至少讓他們知道缸瓦窯村的過去。”黃寶珠如是說。

保護歷史信息的真實遺存,不僅是對文化遺產的搶救,更是對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現代文明的持續建設。今年8月,邕江兩岸文物保護工程(一期)初步設計方案獲批,對邕江沿岸的六個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本體維修、遺址保護和周邊景觀綠化。

讓黃寶珠感到欣慰的是,保護工程共有三個新時期貝丘文化遺址、兩個窯址類遺址和一個紅色革命遺址,其中便包括了位於缸瓦窯村的缸瓦窯古窯址和林景雲故居。

 預計12月初全部完工

邕江流域的文物古蹟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南寧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料顯示,自1989年第一次發現打製石器以來,南寧市文物部門相繼在邕江兩岸發現數十處新時期時代貝丘遺址,說明邕江這一水源是南寧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是南寧文化的源頭。

記者從南寧市文化新聞廣電局文物科瞭解到,此次文物保護工程主要通過對遺址生態環境恢復性建設,結合陳列展廳現代展示手段的運用,創造高質量的文化、教育、休閒環境,達到歷史文脈的延續、共鳴和發展。

據介紹,文物保護工程並非簡單的維修改造,必須以“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區域系統保護、可持續利用”為原則。例如在維修林景雲故居時,由廣西文物保護研究設計中心組建的專業施工隊伍對建築各藝術構件的圖案和式樣進行了周密詳細的調查,確保建築與原貌一致。

在維修過程中,施工隊伍除了必須使用原來的建築材料和原來的工藝技術,所有新材料和新工藝都要經過前期試驗,確保有效且對文物古蹟不會造成損害,就連普通的膠合劑也要嚴格控制使用範圍和用量。

截至目前,豹子頭遺址、石船頭遺址、灰窯田遺址和三岸明代窯址已基本完工,預計12月初,缸瓦窯窯址和林景雲故居也將“煥然一新”,今後將成為青少年學習歷史,歷史學家和考古學者研究歷史,廣大民眾瞭解南寧文化的重要基地。(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 賴有光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