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打造新時代的未來之城

雄安新區:打造新時代的未來之城

藍圖已鋪開,雄安建設走進新階段。它不會是第二個深圳特區,也不會是第二個浦東新區,它瞄準的是更遠的未來。

文│本刊記者 郝 傑

歷時一年多編制的《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終獲國務院正式批覆。藍圖已繪,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剛在國新辦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宣告:“雄安新區開發建設序幕已經拉開,很快會轉入開發建設的新階段。”

2019年,雄安新區在設立的第二年鋪開了未來的圖景,有了可依據的規劃路徑,雄安建設開始真正走向正軌。這一年,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五週年,作為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雄安新區的未來發展也將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關注的焦點。

時代挑戰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橫空出世,一時間,這個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東部,由雄縣、容城縣、安新縣及其周邊部分地區組成的區域,收穫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如此高度的戰略定位讓人們對它更加充滿了期待。

有專家認為,雄安新區的設立與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可並稱為“改革三部曲”。無疑,這是三個具有代表性、全局性的戰略區域,深圳特區,位於珠三角,中國的南部;浦東新區,位於長三角,東部沿海地區;雄安新區,位於京津冀核心位置,中國的華北地區。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特區、新區的路徑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深圳特區的設立讓昔日的小漁村飛速蛻變為交通發達,設施完善,科技先進的現代化大都市,並引領帶動了珠三角城市群的崛起。浦東新區同樣延續了深圳特區的輝煌,第一個國家級保稅區、第一個外資百貨公司,第一個開展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試點等種種“第一”都在浦東新區誕生,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的引擎。

以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的發展路徑及對中國發展的意義來看,雄安新區的設立及未來規劃必然是與之相似甚至是具有超越性的。“深圳和浦東都位於南方沿海,營造了珠三角、長三角兩個國家經濟增長極。現在處於內陸的雄安新區希望能在支撐京津冀成為中國發展新的增長極上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但如果從時代背景和區域特徵角度來看,雄安新區又凸顯了其特殊性。

雄安新區規劃設計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尹稚提出,雄安新區並不是在一個天時地利人和最好的時間設立的。深圳特區設立於改革開放的初期,是“改革的試驗田”,大膽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在改革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孕育了“深圳速度”,讓深圳躋身一線城市之列。1992年,浦東新區成立,趕上我國經濟與國際形勢最好的時代,我國經濟的發展已經轉向了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階段,浦東新區爆發出驚人能量,順勢崛起。

和以上兩個時代不同,雄安新區設立的時期,中國經濟正處於新常態,經濟增速下降的壓力非常大,世界經濟整體復甦乏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雄安新區的發展本身已充滿挑戰和壓力。

不僅如此,雄安新區要面對的還有其自身條件的缺陷。在新區設立之前,這裡本是河北保定默默無聞的三個縣城,產業基礎薄弱,人才匱乏,交通並不便利,距離北京、天津的距離達100公里。在這樣的區域設立新城,它的基礎建設任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

身處北方內陸地區,不具備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鄰港澳和上海沿海的區位優勢,也不具備改革開放初期和國際經濟形勢大好的時代優勢,同時自身還缺乏良好的建設基礎,雄安新區的未來還會和深圳、浦東一樣好嗎?

高質量 未來感

時隔兩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了雄安考察調研,釋放積極信號,而隨著《全面規劃》的獲批,雄安的未來圖景正在變得逐漸清晰。

國務院的批覆中提出,要緊扣雄安新區戰略定位。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推動雄安新區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兩翼,與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為契機推進張北地區建設形成河北兩翼,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如何解決大城市病?”這是雄安新區設立的初心。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成為雄安新區的首要任務。《全面規劃》明確提出:雄安新區重點承接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企業總部、金融機構、事業單位等。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殷會良表示,雄安新區將重點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存量,積極承接符合新區定位的非首都功能增量。

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之外,雄安新區還要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雄安新區將融合土地、資本、人力、信息、技術等要素,形成全生命週期城市規劃、建設、運營、管理模式,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保障‘雄安質量’實現。”陳剛說,通過專家的反覆論證完善,形成了雄安新區的總體規劃及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搭建了“1+4+26”的規劃體系。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認為,想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良好的生態是前提。藍綠空間佔70%,真正的城鄉建設佔30%以內,才能讓雄安新區綠色發展具有可持續性。《全面規劃》中也明確劃定了雄安新區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建設綠色雄安。

“無改革創新,無雄安價值。”這是雄安建設者們信奉的一句箴言。如此可見,雄安新區必然要走一條自主創新和研發的道路,它的產業將是高端服務業以及以研發和技術密集型為主。

這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建設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市民服務中心集成了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計算機集成製造(CIM)技術、海綿城市、被動式建築、綜合管廊、裝配式建造方式等30多項國際先進建設理念,被視為中國建築的創新試驗田和未來城市示範區。

雄安不僅要做創新之城,還要創建數字智能之城。佈局智能基礎設施,率先建設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5G),交通智能化,無人駕駛開啟試驗之旅,無人超市提供“刷臉購物”服務……正如專家們所提到的,“未來感”將成為雄安新區下一步發展的關鍵詞。

藍圖已鋪開,雄安建設走進新階段。它不會是第二個深圳特區,也不會是第二個浦東新區,它瞄準的是更遠的未來。正如外國媒體報道中提到,“如果說深圳特區及‘深圳速度’代表著中國改革開放前40年的輝煌,那麼歷時5年謀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並舉全力打造的雄安新區及‘雄安質量’,或許將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再出發的新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