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不要讓愛的雙手扼住生命的喉嚨


《無聲告白》:不要讓愛的雙手扼住生命的喉嚨


一名十五歲男孩揹著自制的降落傘,從十四層高的樓頂跳下,意外身亡,站在樓底下觀看的母親親自用手機整個過程。這是最近發生在烏克蘭東部城市的一幕真實的悲劇,男孩名叫Bogdan Firsov,正處在美好的花季。

當他站在高高的樓頂,將要開始他的跳傘表演時,圍觀的群眾蜂擁而至,大家都選好了角度,打開手機準備拍攝,沒有人阻止過少年或者提醒他危險的存在,他的母親甚至鼓勵他要勇敢,大膽去做。起初,少年有些猶豫,想了大約二分鐘後一躍而下,幾秒鐘後,少年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因為他的降落傘並沒有成功打開。醫護人員隨後趕到,當場宣佈男孩死亡。

那兩分鐘裡,少年經歷了怎樣的內心掙扎?他害怕了嗎?想放棄了嗎?那最後的一躍,是為了滿足直播觀眾的好奇心,還是為了不讓他充滿期待的母親希望落空?

我的腦海中赫然出現《無聲告白》這本書,出現小說中那個同處於青春期美麗的白人女孩莉迪亞,跳傘少年和白人女孩的遭遇何其相似。

這部情感真摯的小說,是以一個年輕女孩的死亡開始的。她就是莉迪亞,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的一個混血家庭,被給予無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最終不堪重負,在家人酣睡的一個普通的夜晚,她不幸的少女生活在一片平靜的湖水中終結。小說行文準確而敏銳,人物刻畫入木三分。

《無聲告白》是作者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故事編排精妙細緻,文筆沉穩內斂,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成為2014年度最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這本書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還獲得包括美國亞馬遜網站在內的無數媒體評選出的2014年度最佳圖書。

伍綺詩(Celeste Ng)是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父母均為科學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出版《無聲告白》前,她已經寫作多年,在各類文學期刊雜誌上都可以看到她發表的小說及散文作品。

《無聲告白》不僅是一個關於愛和失去的故事,還是一個美麗而讓人難以忘懷的,講述一位少女如何努力去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的故事。讀完還久久沉浸在其中,它會引發你很多的思考和感觸。


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真正的內核是人性。莉迪亞其實並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逃離,她想做自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亞身負雙重壓力,因為她是父母最喜歡的孩子,母親將自己沒有實現的當醫生的理想化作對她的深切期盼;父親將自己無法合群的遺憾變成對她的諄諄教導。成為優秀的醫生和有廣泛的交際,成為她生活的全部內容,這一切都不是她嚮往的。於是她撒謊在家假裝給朋友打電話,博得父親的滿意。

她幾乎要窒息,她想逃離,想變壞。她想學開車,可是第一場筆試都沒有過關;她想破處,讓她萬萬沒想到的是那個男人愛的竟然是她的哥哥。她手中惟一的稻草是哥哥,而哥哥要去哈佛讀書,最後,她想到了那片湖水,她想在水中找到內心的自由和安寧,結果卻意外溺水而亡。雖然,她並不想死去。

世事紛繁複雜,當不幸的事情發生,我們需要的是勇敢和信心,聽從內心的呼喚,學會調節情緒,以平和的心態積極面對。

朴樹,1973年11月8日出生於南京,在北大家屬院裡長大,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在這樣學霸家庭長大的朴樹,卻走上了一條與父母願望截然相反的音樂之路。

青少年期的叛逆,加上對音樂極度的熱愛,使得朴樹在大二時退學。從此每晚10點半,他都帶著吉他去家門口的小運河邊彈琴唱歌。

離開常規的人,通常對世界和人生有自己倔強的看法和堅持,這也許是一條艱難坎坷的道路,但他們無法不遵從這種內心的需求。

輟學之後,朴樹成為了麥田的簽約歌手。1999年,他錄製了專輯《我去2000年》,賣了三十萬盤。當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上市幾個月後,他的演出身價已經躋身國內前三名,那是朴樹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成功。

後來他漸漸退出了公眾視野,又生了一場大病。之後開始遠行、讀書、參佛、研究中醫,尋求一個內心的平衡和安寧。

人,總是要聽從內心,在不斷摸索中找到自己。

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坎坷不平和佈滿荊棘甚至是人生的常態,可喜的是經歷的過程,既是克服困難,也是成長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歷經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願我們竭盡全力,保有初心,終此一生,尋找到真正的自我。

養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養育是一段富有詩意的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我們自己。父母只有不斷地自我成長,時刻地自我覺察,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才能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真正做到“你在我面前,而我真的看見了你!”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孩子的成長 媽媽的修行》一書的內容簡介,這也是天下父母需要知曉的正經。

如果遇上描述中這樣的父母,那麼不能不說:孩子,你太幸運了!世上事物總是一分為二,有幸就有不幸,莉迪亞是那個不幸的孩子。

費孝通說:“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莉迪亞的父母正是這樣,將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孩子,卻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以致莉迪亞最終走向崩潰。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屬於自己而不同於其他任何人的特質,他們有思想有感情,需要得到尊重和愛。活著,像莉迪亞一樣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沒有自由,得不到愛,沒有朋友,無處傾訴;死亡,卻可以帶來想要的一切,更可以無聲告白。

在莉迪亞心中,算算這筆賬,她還是賺了的,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自由,擺脫了父母的期待,真正成為了自己。

愛是美好的,但是過多的愛反而會灼傷人,在家庭中,父母的自我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無聲告白》這部小說被評為2014年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一名,它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及個人道路,深情力透紙背,刺痛人心,用詞準確而剋制,文風溫婉而細膩,“好得這麼極致”,“這種表達完全是一位精通寫作的大師的傑出手筆”,這部處女作情節扣人心絃,處處撩動你的情緒,張力十足,讀完仍讓你久久回味。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讀完小說,其實你收穫的不僅僅是這句話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