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白巖鬆的《白說》以後……

說在前面的話

看過白巖松的《白說》以後……

說起我與《白說》的結緣,還是在京東購買柴靜的《看見》之時,偶然間邂逅了這本書,而柴靜和白巖松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敢於說話的媒體人,對二位自然是十分欽佩,故在購買《看見》不久之後,處於好奇,買來《白說》,想看看白巖松寫的書,是否如其言辭一般犀利,針針見血?

《白說》全書當中,前半部分仔細瀏覽,後半部分走馬觀花,但僅僅是這樣子,還是感覺收穫良多。2016,來到北京,進入豬易,認真看過的書可能就只有《看見》、《白說》以及奧莉婭娜-法拉奇的《風雲人物採訪錄》了。這三本書,個人認為,對於做媒體的人而言——如果說《白說》教會你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媒體人,那麼《看見》就是讓我們知道面對不同的受訪者,我們應該如何做好身份的轉化,去更加“接地氣”的和他們交流,而《風雲人物採訪錄》當中,則更多的讓人學到面對不同受訪者時,一些不同的採訪技巧。當然,每個人看書,有每個人的側重點,這只是我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夥子個人的一些看法。

與大家分享的是《白說》,前面內容或許有些跑偏。下面,就將我讀過《白說》之後的一些感受以及想法與大家做一個分享、交流,不當之處,還望各位海涵。

先將《白說》這本書給大家介紹一下——

《白說》全書分為歲月、價值、溝通、態度和時代功五個章節,每個章節都是白巖松在過往講演中,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給我們帶來的內容,所以這本書亦可稱之為“白巖松演講集”或者“一個老新聞人教給我們的經驗”吧。下面,進入正題!

看過白巖松的《白說》以後……

一、說話不是件好玩的事兒

在《白說》的封面上,除了白巖松的照片,還有一段話——

年歲漸長,已經有權保持沉默。更何況,眾聲喧譁的時代,我用嘴活著,也活在別人嘴裡。

今天為你點贊,明天對你點殺,落差大到可以發電。顯然,話多是一件危險的事,然而,沉默是件更危險的事!

從一本書的封面,我彷彿看到了白巖松面對當下某種環境或者一些事情,那顆義憤填膺、敢於直面的強大內心,而通過這段話,也我對白巖松的崇敬又增加了幾分。

反觀當下社會,在沉默者和說話者兩者之間,顯然前者是佔有絕對優勢的!不敢說話,保持沉默貌似成為了當下我們國家、社會、企業等大小個體面臨的常態。對於我們自身,所見所聞關於“沉默者”的例子實在太多,在此不做過多贅述。想要強調的一點是——

無論在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團隊,我們需要敢說話的人,能夠在出現問題的時候看到問題或找出問題,並且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來,大家集思廣益,共同尋求解決辦法並付諸實踐,這樣一來,這個企業、團隊才能有無限生命力,才能更好的、更加長遠的發展下去。在這裡,我覺得我就是一個“嘴上把不住門”的人,出現問題,發生什麼事情,總是忍不住要說出來,說出來就舒服了,不然憋得慌。當然,有時可能讓同事們不痛快,在此表示歉意,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吧。

二、不漂亮的失敗,也是另一種成功!

在倫敦奧運的報道中,有記者問:“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倫敦奧組委以為官員回答:“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這句話很正常,在中國,很多事情都能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但是他的下一句話讓我格外感動:“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的輸!”

——來源於《白說》第一章節之“活著不是非輸即贏”

看過白巖松的《白說》以後……

通過這段話,我想到了自己以及當下的一些現狀,我們幹什麼事情都是想贏怕輸!學生考試考了第一家長臉上才有光?各種比賽,得了第一才能對得起爹媽交的那些高昂的費用?諸如此類,例子太多。總之,當下的我們,總是過於注重結果,而忽略了在追求結果的道路上,這個人在潛移默化中的一些變化,有些或許是向成功邁進了一小步,有些或許已經成功!但是,沒有拿第一在很多人眼裡,就是沒有成功!

白巖松在這一小節,用了一句“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來開始講述,那麼,“小灰機”要說的是——“不漂亮的失敗也是另一種成功!”何出此言,在大咖的面前說這話,是不是很張狂?我也只是說說自己的看法而已,無意冒犯。

不怕大家笑話,引用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個實例來說說吧。

2016年9月份,團隊在陝西楊凌召開會議,我做了新聞報道,在發佈完最終新聞稿件之後,得意洋洋的收拾東西下班了。夜裡11點多,正當洗漱完畢準備休息的時候,一張微信截圖過來了——由於我的不細緻,在新聞稿件中涉及到業內某位專家內容部分,幾個專業術語出現了錯誤,引發了對方強烈不滿,在某行業微信群當中對我的行為進行嚴肅的批評,讓我很是委屈以及吃驚。這或許是進入行業以來,經歷過的最嚴重的一次被別人否定吧。彼時在心裡不爽之餘,憋著一口氣,暗想——“以後一定要認真一點,有機會,一定要為自己正名!”。12月中旬,機會來了,等的不算久,這位曾經批評過我的老前輩邀請去參加會議,由於前期做了充分準備,在會議中我們準確、及時的報道得到了他的認可,我打心眼裡高興,當然也感謝我的隊友,我能夠在前輩面前翻身,我兩的默契配合也功不可沒!臨走之前,向同事說過的“此次會議,我一定要在他面前打一個翻身仗!”也算是實現了。

那麼通過這一實例,我可以理解為我失敗了嗎?我不這麼認為!如果前半部分是不漂亮的失敗,那麼最終的結果也算是成功了吧。以為在經歷了那次失敗以後,我不斷的提醒自己,要細緻一點、認真一點!並慢慢的有所變化,最終翻身。如果沒有那次失敗,或許我還沒有認識到馬馬虎虎給我帶來的不良影響,或會在日後帶來更加嚴重的後果!所以,一次不漂亮的失敗,造就了我一點點小小的成功!是那位前輩“罵醒”了我吧,我得感謝人家!

另——在這一部分,還想說說白巖松所提到的,我們不缺乏面對失敗的能力,而往往折在了一兩次的成功上!我們擁有很強的“抗打擊能力”,卻沒有一個很強的“抗表揚能力”!總之,在面對一些小小的成功之時,應該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吧,畢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兩次小小的成功,或許是僥倖,或許是你真的有這個實力,但是這得看你經不經得住了,經得住,你會逐漸登上金字塔頂端,經不住?或許你會距離金字塔底層越來越近!最直接以及大家知道的例子——當年的“天朝大國”晚清政府,以及建國初期的劉青山、張子善!當然,我自己也沒有一個很好的“抗表揚能力”,容易“膨脹”,這方面也需要不斷改進。

三、創造力的來源——靠譜的團隊、靠譜的人

2013年是《東方時空》創辦二十週年。它在1993年創辦,為什麼幾年內就能成為中國具有影響力的新聞專題節目?那種創造力是從哪兒來的?我覺得就從這三個“有閒”來的:

首先,由於進行了改革,合適的人可以進來,不合適的人可以走,每一個欄目的人都會有一點富餘。這種人力資源上的“有閒”就產生了強大的競爭力,同時每個人也面臨著生存的壓力,要更有創造力、幹得更好。

第二,也是由於搞改革,製片人可以支配經費,幹得好的人多給,幹得不好的人少給。這是有一點閒錢。

第三,由於不是滿員,同時還可以吸納社會上的“大腦”,優秀的人云集在這裡,就會有多餘的時間和智慧。那幾年,永遠是前面有人在播節目,後面有人在研發新節目。所以,很多新節目都不是領導指定的,而是我們自發推動的。像《實話實說》這樣的節目,領導沒讓做,可是大家做出來了,一看還不錯。一個新的熱點欄目就誕生了。

——來源於《白說》第一章節之“做點無用的事”

白巖松將打造成功欄目的“終極武器”歸結為三個“有閒”,這是他作為一個前輩的觀點。晚輩站的高度不及前輩,故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更加註重於三個“有閒”裡面的第三點內容的另一種理解。

第三方面當中,白巖松提到——優秀的人云集在這裡,就會有多餘的智慧!還有後面——很多新節目,都不是領導指定的,而是我們自發推動的。這兩點說明了什麼問題呢?我的理解是將這段話從後往前看——新的熱點欄目誕生了,靠的是什麼?敢於自發推動的那波人,以及大家在一起集思廣益帶來的多餘的智慧!這又說明什麼呢?

要想造就成功必須要有靠譜的人,打造靠譜的團隊!為何?因為這些靠譜的人,志同道合,將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充分法規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並且為了目標,這些靠譜的人在一起能夠很快產生強烈的精神共鳴,這可以促使他們在工作和實操中更好的分工協作,團結一致,從而達到一種更好的效果。自然,帶來的結果也是事半功倍,或者說時不時的會製造小驚喜!對於我們豬易以及豬易各個團隊而言,靠譜的人亦是十分關鍵!我們需要及時清退隊伍中那些“不靠譜”的人,為了團隊更好的發展,也為了創造更大的價值!即使在當時不能發現這個人是否靠譜,但在這方面,一旦我們發現“不靠譜”,就要及時清退,以免給團隊和企業帶來更大損失!俗話說,“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大概就這樣的意思吧!另,這也需要我們更好的“看準”人!

四、最好的價值體現是什麼?

在《白說》第二章節《價值》中,小標題為“得失不是非有即無”。這一章節的內容涉及的面很廣,故沒有什麼代表性的語句來作為主調,或者像白巖松書中所言——精華,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追求、總結出的中心思想,而是這個中心以外散發的一點一滴!故,該章節亦是如此,針針見血,字字珠璣,沒有一個明確的論調,卻讓人讀後豁然開朗,而最深的體會,便是讓我明白——怎樣的價值體現才會最好,最合適的!

大家都知道,說到“價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怎樣體現我們自己的價值,但往往忽略了給我們更好創造價值的平臺、企業或者團隊!生活中、工作中,我們有很多時候面臨著集體價值和自身價值的衝突,到底該如何選擇?我的觀點是——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情!但集體價值(企業、團隊等的價值)的體現在更多的時候要放在實現個人價值之前,因為你一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工作!

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先給企業創造價值,再去實現或提升自己的價值,或者在幫助企業實現或者創造這個價值的過程中去讓自己不斷得到提升。反過來,你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又如何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故,這個問題看似讓人很是矛盾,但關鍵在於你自己想幹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有人說“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每天不斷激勵自己,你終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麼!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向別人介紹自己或是第三方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總是會先說我來自哪裡(公司),再提到個人,這看似簡單的一個前後關係,我看來就是是對你所在團隊、平臺的肯定,其次才是對個人的一些介紹。換句話說,沒有這個平臺,你進不了這個圈子,進而別人也不知道你是誰?當你脫離了這個圈子,再遇到曾經的故人,及時人家認識或者認可你,也是基於前期在某一領域內在平臺為你創造價值的同時,體現了你自己的價值,這給你鋪好了路,如若不然,誰會認識你是誰?就像我自己新入行的時候,第一次出去報道,別人認識我是誰?別人只知道這家公司或一個平臺,進而知道了你。道理就這麼簡單,不多贅述。

簡言之,在我看來,最好的價值體現就是在優先體現企業價值或者為企業創造價值,進而更好的實現個人價值,這兩者在有些時候是先後關係,有些時候可以齊頭並進。

五、媒體人到底該怎麼傳播?

因為公司最早的定位是問題,而現在也是專門搞媒體相關的事情,故我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媒體人,至於是否合格,我只能說“正在路上”吧。媒體人即是傳播者,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更好的傳播,下面就來看看最後這一個問題。

《白說》第三個章節《溝通》的最後,有白巖松自己的“讀後感”。文中談到——傳播的主動權已全面向受眾傾斜,傳播者更多的處於被選擇的境地。

主動權已不在你手上,人家想看八卦還是八項規定,可是自己定。不明白這一點,你就會真正出局!

在這裡,或許每個傳媒人都感觸頗深。我們不談網媒對紙媒衝擊云云,就拿我們自己來說——之前在PC端那種千篇一律的稿件也挺吃香,眾多同行轉載,你抄我,我抄你,也會保持不錯的流量,大家都能混口飯吃。但現在呢?已經不是我們傳播什麼,受眾就會接受什麼的年代,更多的是——人家想看什麼,我們就得發什麼!所以在這部分大家都有清楚地認識,我這個毛頭小子也沒有資格來評頭論足,論這方面,我認為現在我們菁華研習社的李班長應該是感觸最深的一個人吧。豬易通上面該呈現什麼,他比任何人清楚,他也比任何人意識到了我說的這個問題和提出的這個觀點,也可以說是我贊同白巖松的說法吧。

因此,我們需要及時奉獻出能夠讓大家喜歡的內容,眾口難調,根據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奉獻不一樣的精彩內容,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現在我們做得好,但還沒有最好,仍然需要更進一步!當然,如果我們奉獻的內容能夠讓讀者學以致用,解決其問題,那是最牛逼的了!

另外,白巖松在這部分還提到,媒體人必須會講故事,並提出——節奏,是講故事的核心!所以總結下就是——會講故事並且可以掌握傑作,收放自如的媒體人,或媒體平臺才能擁有更多的受眾!節奏就是“合理佈局”,如何將素材合理分配,讓故事講得更精彩!

新聞媒體,五個“W”的時代已經過去,當下比拼的是——除了五個“W”之外,你傳播的東西,能否讓讀者產生共鳴,利用這種共鳴吸引更多的人來,接受你的內容?除此之外,就是作者提到的——文章要“有血有肉”,因為所有的故事,最終都要回歸到“人”這一主題!

最後就說一點——長篇大論真的好嗎?不見得!書中提到目前全世界新聞平均字數為700字,還有持續減少的趨勢。因此,在這裡借用白巖松書中的話——“幹我們這一行的,永遠要思考一個奶粉和水的問題——全是奶粉,太濃;全部是水,就是假冒偽劣。什麼情況下最好喝,得調配到合適的比例”!

《白說》帶給我的收穫很多,絕不僅僅是以上提到這些,看來我對白、柴二人的欣賞和欽佩沒有明顯的錯誤哈。總之,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作為一個媒體人作為媒體人我們到底該怎麼去做,如何更好地傳播,更好地服務於你所在的這個圈子等等,以上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僅代表個人觀點,不足還望各位積極拍磚,助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謝謝!

最後,強烈推薦這本書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