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商譽“地雷”下馬威 易會滿不易

A股商誉“地雷”下马威 易会满不易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歐陽曉紅甫一上任,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便遭遇A股史上前所未有的滾滾“天雷”:3天近百家公司發佈預虧公告,預虧逾20億元的9家公司中,僅一家未計提商譽減值。

這也昭示證監會此前對上市公司商譽減值的風險預警終成現實。不過,市場彷彿在看,具35年大行經驗的易會滿如何駕馭創建30年的中國證券市場。從管28萬億資產到管43萬億市值的挑戰有點大,二者雖規模相差不到一倍,但個體公司數量差了3583家,由銀行轉戰證券監管的易會滿著實不易。

緣何商譽減值此時會集中發生?按照會計事務所人士的說法,企業會選擇實體經濟年景不好的時候自我“爆雷”商譽減值問題,為來年的財務減負。至於是否關乎證監會換帥——擔心新主席一上任就嚴格監管上市公司,尚不確定。

“今天是中國上市公司的恥辱日啊……”1月29日,一位A股研究機構人士感嘆。

他指的是,截至1月29日晚九時,有37家公司2018年度業績預虧超10億元。更有上市公司董秘直言,今年是上市公司處理歷史財務問題的最佳年份,上市公司爭先恐後在今年主動爆雷。

“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法不責眾,集體財務大洗澡”之說一時甚囂塵上。

而類似公告有披露時限,業績波動超過50%的企業需在1月31日前披露業績預告。可以預見,接下來的兩個交易日,主動爆雷的上市公司恐怕不會少。

此時,也有多年持續增長後首次遭遇業績“爆雷”的上市公司董事長站出來解釋。

“造成業績虧損特別是商譽減值的原因,除了國際市場變化、行業政策趨嚴等客觀原因,也包括公司在國際化發展和企業轉型中所暴露出的項目論證不充分、國際化經驗不足等問題。”1月29日晚間,人福醫藥(600079.SH)集團董事長王學海告訴經濟觀察網。他說,雖然公司預計到了美國市場波動的風險,並採取措施全力應對,但過去的2018年,他們對困難還是預計不足。

1月29日,人福醫藥發佈業績預告稱,預計公司2018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出現虧損,為-22億元到-27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25億元到-30億元。

而中國人壽(601628.SH)當天發佈的預虧公告理由則是:公司2018年年度業績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受權益市場整體震盪下行影響,公司公開市場權益類投資收益同比大幅減少。公告預計 ,2018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較2017年度減少約人民幣161.95億元到人民幣226.73億元,同比減少約50%至70%。

真相如何?何為商譽?什麼是“財務大洗澡”?緣何商譽減值在此時集中發生?

一家獨立第三方研究機構這樣公開給客戶預警:在整體的國家合規化進程中,A股未來的造假成本會越來越高。所以,2019年可能是很多上市公司商譽爆雷的集中年;借新老班子換屆之際,宏觀實體經濟“背鍋”之時,來一場罕見的集團“財務大洗澡”,把負擔一次性甩出;然後,好好“做老實人”。

換言之,商譽減值計提可以將上市公司“壞賬”一筆勾銷,利於後續年度的業績報表。

所謂商譽,是指“支付收購價與被收購企業淨資產的差額”(上市公司併購)。

舉例來說,成長性高的新經濟公司A估值20億,但依據行業平均規模和營收,其估值僅為10億。如果A公司未來被收購,那麼,10億的隱性資產則可理解為商譽。

有說法稱,“天雷”集中爆發也有制度原因。緣於2015年前後的A股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潮,當時簽訂了大量的業績對賭協議。業績承諾的期限通常3年,待承諾期過後,業績下滑便成為常態——這可能是2018年年報商譽減值的原因所在。

同時,商譽會計準則的修改也給了上市公司“可乘之機”。現在國內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之後,商譽減值沒有固定期限,根據年終商譽測試,公司可以自行調節減值情況,這會導致上市公司在經濟形勢不好或業績不好的時候,一次性大幅計提商譽減值,從而導致業績很難看。

曾有專家提議商譽計提改成逐年攤銷,或許,該“政策預期”導致諸多公司在2018年業績中集中計提。因為“商譽計提逐年攤銷”可能會讓一些企業感覺得到未來攤銷帶來的損益影響,所以先減值。如果企業近幾年利潤都很低的話,也許會讓他們害怕連續虧損導致ST。

對商譽後續處理是應該減值還是攤銷在業界爭議已久。今年1月4日,財政部下屬的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關於諮詢委員對會計準則諮詢論壇部分議題文件的反饋意見》,對商譽的後續會計處理進行討論,並認為商譽後續會計處理應該採用攤銷辦法。

“但這(商譽計提)並不違法,該領什麼處罰,上市公司照領。”上述研究機構人士稱。

截至2018年年三季報,A股上市公司的商譽總值合計1.45萬億元。據新時代證券統計,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商譽分別為7914億、3774億、 2761億。另據全景財經統計,截止2018年三季報,A股共有2070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譽,其中,227家公司的商譽規模佔淨資產比例超40%,72家公司的商譽規模佔淨資產比例超60%,更有18家公司商譽規模超過淨資產。

倘如此規模商譽,在一段時間內集中計提,其減值之重A股市場恐無法承受。正如,披露商譽減值的天舟文化(300148.SZ)、南寧糖業(000911.SZ)、科陸電子(002121.SZ)等均在1月29日悉數跌停。

一位會計事務所人士坦言,其實商譽減值這個問題會選擇實體經濟年景不好的時候,企業主動爆發出來,這是為未來年度減負。不過,是否和證監會換帥,擔心一上任就嚴格監管上市公司有關尚不確定。

可能的現實或是,不乏有上市公司借宏觀經濟下行,實體經濟承壓,業績下滑之際,“順勢而為”計提商譽,遂產生“羊群效應”——集中計提商譽減值。

實際上,證監會在2018年11月16日根據《企業會計準則》《中國註冊會計師執業準則》《資產評估準則》《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5號——財務報告的一般規定(2014年修訂)》(證監會公告〔2014〕54號)等有關規定,就商譽減值的會計監管風險進行提示。

其中,涉及商譽減值會計處理及信息披露時,證監會列出以下四方面的要求,要定期或及時進行商譽減值測試,並重點關注特定減值跡象;合理將商譽分攤至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進行減值測試;商譽減值測試過程和會計處理要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公司應在財務報告中詳細披露與商譽減值相關的、對財務報表使用者作出決策有用的所有重要信息。

只不過沒想到監管的擔憂這麼快就成為現實問題。

這個“下馬威”來得有點快,易會滿會怎樣正視?他也會像前幾任證監會主席一樣,面臨市場下行、股指下跌引發的投資者輿論壓力嗎?

有分析認為,告別工行轉身證券監管領域的易會滿,其履新的頭等大事便是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而上至監管機構,下至市場創新主體等均在積極行動,緊張籌備……

但直觀而言,當下,易會滿最大的挑戰可能是如何從貨幣金融思維轉變為資本金融。換言之,從銀行思維轉換為證券投行思維。有人說,資本的內涵與貨幣的內涵有著天壤之別。貨幣與產業之間是軟約束,資本與產業之間是硬約束。

也有觀點稱,銀行的主要工作是管理融資放貸,所以每一個由銀行轉身證監會的主席都自然認為——證券市場的核心工作也是融資,而融資規模是唯一考核標準。但事實上,證券市場的作用不只融資,還有價值發現、資源優化分配和實現資本增值等功能。也因此,證券市場的本質是服務業,證監會應是服務機構。所以,本質上就應該服務好各類投資者,並由此營造一個健康生態環境的資本市場。

那麼,遭遇如此史上未遇的商譽減值“羊群效應”,正忙於吸引長期資金入市的監管層會如何應對?市場拭目以待。

(本報記者程久龍對此文也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