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吧,對這些小故事不求你無所不知,至少也不要一無所知嘛;收藏吧,講給你的孩子,這可是千金難求的啟蒙讀物呀;轉發吧,有不屑一顧的就總有愛若珍寶的,或許,你的朋友圈會剛剛想要呢!!
章化臺的由來
舞陽縣章化鄉是由章化臺村而得名,那麼,“章化臺”又是從何而得名呢?
那是在公元前四八一年到七二二年,春秋時期,周平王東遷洛陽以後,王室衰弱,諸侯爭並,小國滅亡,大國強盛。當時的楚國吞併四十五個小國,成為疆土最大的國家,其版圖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河南中南部,建都湖北郢①。楚國最西北部的邊境是今日的章化村,邊城就建在今日的後古城村。
到了公元前五二八年,楚十九代皇帝靈王(居)即位。次年春天,他到楚邊境重鎮,東不羹城視察,看到這裡遠山蒼茫,池水凝碧,繁花遍野,萬紫千紅,為這裡的景色所陶醉。他興致大發,於是,便下令:就地起土,修築高臺,上建亭子,四周種花,並限期半年竣工。來年春天,他來登臺賞花,檢閱隊伍。皇帝一聲令,百姓當苦工,五個月就修成一個三丈多高,一百二十平方丈的高臺,四周用磚石砌成階梯。上面蓋有一個非常漂亮的涼亭。從此,楚靈王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就率領群臣來這裡賞花。
他們站在觀花臺上,遠遠看去,北邊一條長長的銀帶——沙河水滾滾東流,西邊是連綿起伏的黛青遠山,宛似楚國的西北天然屏障,周圍是一望無際的花海,像一幅巧奪天工的萬花錦,鋪在地上。春風陣陣吹,花香撲鼻來,楊柳婀娜舞,百鳥賽歌喉,真使人心曠神怡,大有羽化登仙之慨。特別到了夜晚,更是明月皎潔,花露清潤,魚躍荷塘,露繞垂柳,絲竹相和,笙歌互答,夜景分外恬靜清幽。後來“章化夜月”成為舞陽“八大景”之一。
有一次,楚靈王與群臣在臺上賞花飲酒,不禁讚歎道:“登斯臺也,花概彰矣!”意思是一站在這個高臺上,百花奇景就一齊展現在眼前了。後來人們為了以錶王封,便把“觀花臺”改為“彰花臺”了。
隨著歷史的變遷,大約人們為了省筆和通俗,把表彰的“彰”。改成了文章的“章”。一九五八年以後,人們又把“花”的草字頭去掉,且刪去了“臺”字,就成了現在的“章化”了。
註釋:①湖北郢:江陵縣。
城隍廟的由來
傳說,郭子儀父子因平定安祿山之亂有功,郭艾招為東床附馬,公主金枝生性驕橫,喜怒無常。她以為自已是金枝玉葉,從來不把公婆放在眼裡,夫妻之間也時常爭吵鬥罵。郭艾自幼隨父征戰,屢立戰功,哪能受得了婦人的窩囊氣,免不了經常吵架打罵。金枝哭訴皇上次數多了,唐王動怒,要斬駙馬。多虧國太講情,才免受殺頭的危險。這樣,使金枝更加厲害,噘公罵婆。
郭子儀沒有辦法,只好想了個對策:暗地請了個能工巧匠,在城外修了一所廟宇,曉諭京中百姓,都來觀看,故意不讓金枝去看,要治治金枝的特權思想。城隍廟設下陰曹地府,建造了森羅寶殿,森羅閻君,設下十八層地獄。這十八層地獄如吊筋獄、幽枉獄、火坑獄、鄂都獄、刮舌獄、剝皮獄,專對那些生前作惡,不忠不孝的壞人。還叫那些昧心害人的死了入磨推獄、確搗獄、車崩獄;給做生意大斗小稱坑騙人的設下寒冰獄、脫殼獄、抽筋獄;給強取豪奪、欺壓良民的設下油鍋獄、黑暗獄、刀山獄;給圖財害命的設下血池獄、阿鼻獄、稱杆獄。那些赤發鬼、小鬼判官,一個個齜牙裂嘴,手執槍刀劍戟,打得那些作惡的人皮開肉綻,使人看了毛骨觫悚,使人們知道生前任個性,神鬼不放過的道理。
除十八層地獄外,還有一座奈何橋,橋面三寸寬、百尺高,沒有扶手欄杆,陰間那些噘公罵婆、淫婦潑女被小鬼哄趕著上橋,落下橋的被蛇吞狗咬,不讓他們輪迴轉生。金枝原來不知道這些設備,越是不讓她看,她偏要去看。看了之後,心驚肉顫,決心痛改前非,從此再也不驕橫欺人了。
唐王聽說女兒就是看了城隆廟才轉變過來,知道城隍教育百姓的威力,就下了一道聖旨,要求各州府縣都建起城隍廟。
上萬老婆鬧定陵
想起一九四一年上萬老婆鬧定陵,那可是舞陽縣沙河兩岸人民在地下黨曹劍影的秘密組織下,掀起的一場搗毀國民黨政權機關,杖打區長、鄉長、保長,開倉搶糧,抗徵抗暴的光榮歷史呢!
那時候,舞陽駐紮著國民黨中原區司令湯恩伯部下的十三軍,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像那些軍費糧款、治安費、植樹費、勞役費、官車費、飛機捐等,要糧逼款的跟星星過月一樣,狗走狼來,嚇的人心慌慌。莊上的青壯年也被抓去修工事、蓋營房、建碉堡去了。人們流傳著“寧要日寇燒殺,不願十三軍駐紮”的怨言。再加上一連三年,不澇就旱,沙河、澧河多處決口;蝗蟲災害,更是厲害,遮天蓋地而來,吃的莊稼顆粒不收,十家九家沒飯吃,餓的逃荒要飯,賣兒賣女,溝死溝埋,路死路埋。水、旱、蝗、湯成了窮苦百姓跳不出來的火坑。
那時候,新四軍派到太尉鄉關老寨小學一位教員,名叫曹劍影,是個地下共產黨員。也在北舞渡小學教過書。他一來,就跟窮人打成了一片,憐惜窮人子弟,自己拿錢給窮學生代交學費、買書、買文具。有個窮學生關天倉,家裡人多房子少,沒地方睡覺,就跟曹老師同床幾年。他一邊教學,一邊暗地裡到關寨、寺後任、林莊一帶找窮人拉家常,給窮人主意,掌膽識,每到一處,就給窮人說:“連年遭災,政府不顧百姓死活,派糧派款,抓兵拉夫,這樣下去,窮人沒活路啊!咱得找當官的說理去。怕啥哩?人多勢眾嘛……”他跑遍了沙河兩岸二、三十里的村莊,發動中、老年婦女,一來官府對她們難辦;二來趁天氣乾旱,以燒香求雨為名,組織串連,結隊出動。準備大鬧區署所在地——定陵鎮。百姓們聽他講的有道理,都攥著拳頭,等待時機的到來。
八月初的一天,天氣炎熱。早飯後,太尉鄉扁擔徐村的中年婦女李文貞,頂著烈日,騎著一匹馬,手掂大鑼,走到哪裡,“咣咣咣”鑼聲一響,就出來一群群老婆,手掂柺杖,一溜小跑跟在她的後面,路過邢莊、魏集,一直向關寨鄉公所衝去。順路把保公所搗的稀巴爛,見保長就打。一路還喊著:“還我孩子,還我糧!”“打倒鄉長張峙宇!”
到了響午,老婆們就擁進了關寨,先砸了鄉公所的牌子,接著,不論分說,舉起拐仗,照著吃飯的鄉丁、鄉幹就打。他們見勢不妙,翻牆就跑,有的掉進茅缸裡。鄉長張峙宇連忙拿起電話,向區署報告。剛抓起電話耳機,老婆們的柺杖就像下冷子一樣,砸在了他的頭上。他扔掉耳機,捂住頭跑的沒影了。老婆們把電話線掐斷,電話機砸的七片八葉。鄉公所的水缸、鍋碗瓢盆也被砸爛,帳冊、文書一火焚燒,叫他沒法催糧要款。
老婆們打開糧倉,正要搶糧,家在關寨,舞陽北部的大惡霸關震亞,帶領鄉丁打手,先是鳴槍嚇唬,接著使槍托子打傷幾個老婆。
來時,夾在人群裡的曹劍影一看,心急如焚,騎上自行車跟飛的一樣,正西沒去多大一會兒,就從侯集方向過來幾百男男女女,一個個手拿木棍、鐵鍁,對準鄉丁就打。老婆們圍住關震亞,要他懲辦打人兇手,給被打傷的老人治病,釋放被押的壯丁,開倉賑糧。嚇得關震亞兩腿哆嗦的像打蓮花落,老婆們提的條件他只好答應了。
砸關寨鄉公所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澧河沿岸,徐集鄉①鄉長郎殿卿也被老婆們痛打一頓。鄉公所的糧食、麵粉也被一搶而光。西郭莊保長郭晉宇見勢不妙,收住他平時的狠毒面目,換上笑臉,捧住大西瓜給老婆們吃,老婆們誰也不吃。她們奪過西瓜,朝保長臉上砸去。像這樣被打的保長就有三十多個,出了老婆們一口怨氣。老婆們越打越生氣,越打越有勁。
第二天,根據曹劍影的部署,要搗第三區署和定陵鎮公所②。這天,定陵全區跟舞陽挨邊的襄縣、臨潁、郾城境內老婆們聽說了,也跟著暴動的隊伍,揹著乾糧,手拿柺杖,按時間,按路線,像趕會一樣,黑壓壓地從四面八方向定陵鎮湧來。離鎮遠的還坐著鐵輪車、土牛,一路上把正在挖戰壕的民工解散,監工頭攆走,有的民工乾脆隨著老婆們上陣了。她們逢鄉、保公所就進,見鄉、保長就打, 見倉庫就砸,除了百姓心頭大恨。
又是在晌午時分,暴動隊伍都趕到了北舞渡,上萬老婆加上民工、街上的工、商、學生把定陵鎮的大街小巷圍的水洩不通。“還我孩子還我糧;還我土地還我房!”“打倒區長尚振華!”的呼號聲響成一片。嚇跑了鎮長李敬宇,搗毀了鎮公所的一切設備。又衝向區署所在地——天爺廟。人們常說的“該殺不該殺,問問尚振華”這個殺人魔王,這時嚇的魂不附體,夾住尾巴,鑽到外戲樓上,緊鎖樓門,再也不敢露頭了。他的族弟尚瑞甫,是區署職員,戴著高度近視鏡,假惺惺地出來向老婆求情,給尚振華解圍。老婆們誰聽他那一套,沒等他多說,柺杖不分頭臉向他亂打亂敲,眼鏡也被敲的粉碎,也夾住尾巴逃跑了。區丁們趕忙閉上區署大門,百姓門就用鐵鍬或钁頭,嘰哩嘩啦把兩邊的圍牆扒開,擁進院裡。誰知,區署人員早就從後邊跳牆跑光了。老婆們把區署的門窗、桌橙、帳冊、文書、用具,統統砸爛燒光,有的扔進入坑裡了。
區公安分局的監獄在隔壁的山陝會館裡,那裡關押著四、五百被抓走的壯丁和交不起稅款的農民,老婆們把看守人打跑,救出了被關押的百姓。
區署倉庫在順河銜東頭的黃家大院,裡面裝著湯恩伯十三軍向農民強徵來的軍麥。老婆們配合定陵鎮上的農民,打開了倉庫門,裝的裝、扛的扛、抬的抬,不用多長時間,就把糧食從虎口裡奪了回來。
當人們議論著繼續向舞陽縣城進發的時候,天不作美陰雨密佈,狂風大作,下起了暴雨,老婆們都在掛念家裡老小,再加上區民團武裝趁機暗地裡鳴起槍彈,暴動的隊伍只好從此解散,各回各家了。
不久,國民黨政府對參加鬥爭的百姓開始進行反撲,將鐵佛趙趙幫、南王莊農民李志仁等抓到鄉、保公所審訊,企圖尋找帶頭人。但是,他們並沒有從這些人的嘴裡得到一點東西,最後只好以罰款了事。而曹劍影以重大嫌疑逮捕入獄,後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後離開了舞陽。解放戰爭期間他曾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團團長。
註釋:①徐集鄉:現屬九街鄉;②第三區署和定陵鎮公所:都在北舞渡。
靈 犬
在舞陽縣西城牆腳下,有一座“張仙爺洞”,洞中供奉著一位道長,頭戴銅鈸,身披衲衣,大耳圓目,赭色臉膛,坐像前還蹲著一隻仙犬。他就是被人們尊稱的“張三爺”張三丰。
張三丰,名全一,字玄玄,河南舞陽人,是元朝、明朝有名的道士。他在舞陽修行養性煉丹治病,救濟貧困,扶助善良,被人們尊為“張仙爺”,留下了很多動人故事,其中就有張三丰與白犬的傳說。
相傳,有個遊方郎中,名叫李吉,每到一處都為百姓採藥治病,不取分文。有一次在舞陽縣城北一個村莊裡,有一家老人肚子上長了一個膿瘡,四面紅腫,這個郎中便叫老人躺在床上,他俯下身去用嘴把瘡裡的膿血全部吸出來,又取出採來的藥給老人敷上,沒有多久,老人的瘡就好了。後來這個村還改為了李吉村。
張三丰得道成仙后,又回舞陽四處雲遊,聽說李吉的事蹟後,很受感動,便想超度李吉成仙。這天,張三丰在他當過火工道的乾柴廟會上,恰好遇到了遊方郎中李吉,於是他就扮成了一個道僧,蓬頭垢面,拖履披髮,袒胸露腹,臍上生一鮮紅“膿瘡”,嘴裡還不停的自言自語地喊著:“誰吸我肚,我肚裡飢。”喊來喊去,誰也不理他,都捂著鼻子連看都不看。李吉見了,走上前去向老道問明緣由,診治膿瘡,又用手掰開左看右看,這哪裡是膿瘡呀,分明像顆熟桃子。李吉心裡正在奇怪時,卻有一條白犬跑到張三丰身後狂叫,張三丰轉身攆他時,那白犬撲身上去,一口將膿瘡吞了下去,然後圍著張三丰叫著:“桃、桃。”
張三丰超度李吉不成,反被犬識破天機,便給李吉道破了玄機,無奈只好收下白犬成仙,做了他的終生侍從。從此,張三丰尊像前總是臥著一隻靈犬。
別專門給我修路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6月,馮玉祥將軍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的身份,蒞臨舞陽視察。
一天,一行近百人徒步越過舞泌邊界的界牌河,到達舞陽境內的王店①。消息傳開,群眾紛紛前往歡迎。馮玉祥趁機宣傳抗日,鼓勵青年參軍,當時就有幾十人要求隨他從軍。馮玉祥在街上親切接見了入伍青年及其家長們,並與他們合影留念。
王店人為何敬重馮玉祥呢?說來還有一段緣故:十年前正月的一個晚上,大杆老王太帶領千餘人闖入王店,燒民房,搶財物,攪得百姓寢食難安。此事傳到馮玉祥那裡,馮玉祥立即派部隊趕走了老王太。為此事王店人一直感激、惦念馮玉祥,都說給王店除了一大害。這次馮玉祥蒞臨王店,村民真不知道如何報答他才好,最後商定用八抬大轎送他。可是諾大王店街竟找不到一頂轎子,無奈只得用一個方桌、一把椅子、二根扁擔綁成一個特製的“大轎”。
第二天,馮玉祥一行離開王店前往接官廳,村上的人讓馮玉祥坐轎,馮玉祥推讓不得,只得坐上特製的大轎。
當時舞陽縣的縣長聽說馮玉祥一行到達廟街,在恆育堂藥鋪住下,即派施工員到廟街聯繫組織民工連夜搶修一條直通縣城的公路。
第二天早上,馮玉祥起來散步,看到許多人都在修路,便走到一民工跟前問:“你們怎麼這麼早來修路?”那民工回答說:“你不知道,這是專門給馮玉祥修的路。為了提前修好,不得不連夜幹。”馮玉祥聽了這話十分生氣,立即讓人去叫鄉長。不一會兒,鄉長和施工員一起趕來,見到馮玉祥先敬了個禮。馮玉祥正在氣頭上,禮也不還,開口責問道:“是誰派民工給我修路的?”鄉長見事不妙,嚇得哆哆嗦嗦地說:“是……是熊……熊縣長電話命令修的。”馮玉祥聽後,厲聲斥道:“你們這些該殺的東西,從不體諒百姓的苦處,動不動就調遣民工服役,影響農活,今天修路就是實例。你們伐老百姓的樹,毀老百性的地,砍老百姓的莊稼,這些一律由你們個人賠償。說起來是給我修路,叫百姓罵我,現在你們就叫民工回家。時值國難當頭之際,以後少幹些勞民傷財之事。”訓斥完畢,施工員立即讓民工動身回家。
就在這時,柳林和他娘找到馮玉祥說:“俺娘倆就這一塊地,路從中間穿過,這可好,一分為二叫俺咋種呀,簡直沒法活呀。俺終日推磨賣豆腐,用豆漿泡土積肥,才把這地整治肥沃。”馮玉祥聽到這裡說:“隨行出去買一頭驢拉磨。”並對柳林說:“這路不修了,我給他們說了:別專門給我修路!”
童 謠
1938年6月的一天,馮玉祥將軍和警衛排長,為了解宣傳抗日救國,動員青年參軍後的反應,並且看望一個曾在他軍隊裡當過營長退伍歸家務農的人。
當他們從鄉村裡返回城時,已是吃過晚飯,天上月亮明晃晃的,路經一個村邊,聽到村裡有些兒童喊唱著:“雞雞翎,耍大刀;俺家孩們集齊了,有低有高請你挑!”馮將軍好奇地剛走到村裡十字街時,一個年齡十三四歲的少年大聲說:“別看我拿這是木刀,練好武藝後,換把真刀,照樣能殺退日本鬼子!我爺爺說非抗日不可,只有抗日,才對得住祖先,才對得起子孫後代……”一個五六歲的小孩,打斷他的話說:“我聽俺奶奶說,日本鬼子要割耳朵哩!”“是呀!俺爺爺給我說了兩遍我就全記住了。那是馮玉祥將軍在高戲臺上對很多人講的:日本鬼子侵略中國,先佔了東三省,現在又侵佔我華北。蘆溝橋事變,激起全面抗戰。日本鬼子到處實行三光政策,什麼是三光呢?就是野蠻的搶光、燒光、殺光。日本鬼子殺人,每人拿根鐵絲,一天殺一百人,每殺一人,割掉一隻耳朵,就用鐵絲穿住。……日本鬼子不但滅亡我們的國家,還要滅我們的種,我們快當亡國奴了。當時老年人聽馮玉祥將軍講到這裡時,憤怒地眼睛瞪得很大,青年人義憤填膺,磨拳擦掌。”聽到這裡,馮玉祥將軍和警衛排長走著說:“動員青年人當兵,必須作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不是這樣的話,郵政局的那位先生,怎麼會熱情的把他兒子、侄子、孫子、侄孫子、外甥跟我去當兵。這童謠很有意思,反映了群眾的心聲!”
這個童謠從舞陽民間唱出後,很快傳唱到葉縣、襄城縣、郾城,更遠、更多的地方,一直唱到抗日戰爭勝利。
名醫鹿倫
清代名醫鹿倫,是舞陽縣北舞渡鄉鹿店村人,曾著有《鹿倫小脈訣》一書,為中醫初學者必修課。在豫、鄂一帶流傳著他許多神奇的故事。
鹿倫20歲時,赴京報考國醫落榜,回家後立志習醫。清乾隆年間,豫、鄂一代流行疫病,百姓大多病死。他為了給鄉親們治病,跋山涉水,前去襄樊一帶尋醫求師。有一天,天快黑時,走到一個前不靠村後不挨店的野地裡,正在發愁沒處安身,忽然看到面前有一個走馬門樓。鹿倫快步走到門前,有位老者說:“我家老爺在大廳等著你哩,跟我去大廳吧!”到了大廳,見一位老先生。老先生說:“我知道你是為百姓除病而來,很佩服你的誠心。”隨即從書櫃裡拿出些醫書讓他細讀。鹿倫像得了寶貝一樣,連讀七天七夜。讀的疲乏了,那位先先來到他桌邊對他說:“書不在多而在精。這一本《傷寒論》你若能辯症施治也就夠了。”說罷,手一擺,眨眼不見了。
鹿倫像做了一場夢,睜眼一看,自己怎麼睡在一個土陵草地上?天亮一問,才知道這是樊城北關外。他起身進城,打聽出有人賣醫聖張仲景編的《傷寒論》,他買了一本回家,仔細閱讀,醫術慢慢提高了。
“也”字不挑鉤
清朝沿用科舉制度選拔人才。每逢開科取仕,文人、書生都要踴躍趕考,人們也都盼望子弟金榜題名,從而進入仕途,升官發財,光宗耀祖。
清朝末期,有一年,開科取仕。從北京去南陽府取仕的主考官經過舞陽時,順便登門叩拜了那原籍舞陽、告老還鄉的西臺轉本御史張庭僚。張庭僚也沒怠慢,擺上了山珍海味。盛宴招待。等到酒過三巡,主考官便問張御史:“府上親族中有無前去應試的?”張御史聽後知道主考官要給自己獻人情、行權便,就說:“祖宗的風脈已經被我竭盡,所有後輩全是蠢才,連寫個“也”字都不知道挑鉤。”
主考官走後,張庭僚連忙招集遠近親族童生,矚咐道:“你們去南陽應試,寫“也”字都不要挑鉤。”
後來,主考官把張庭僚的話細心推敲,知道張御史手段高人一招,凡“也”字不挑鉤的全部挑出來,一一加以錄取。結果,張氏族家投考的童生,全部進了秀才。
天亮前一陣黑的由來
每天天亮前,都會有一陣黑,相傳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小時侯隨著母親過著乞討生活時發生的。
一天晚上,他們孃兒倆餓了,就把白天要來的剩飯拿出來,準備煮煮吃。可是家裡連個鍋也沒有,朱元璋沒給媽說,偷了人家一口鍋,掂到媽媽跟前。他媽見朱元璋提著一口鍋,就問他從哪裡弄來的。他說:“我在村裡找來的。”說著,就把鍋支好,添了些水,開始做起飯來,等他把飯燒熟以後,天已快亮了。他媽叫他快把鍋給人家送去,朱元璋見天已大亮,怕人家知道了不好意思,就對著天說:“老天爺呀!要是天再黑一會兒那該多好呢?”他說了這句話,停了一小會兒,天真的慢慢變黑起來了,朱元璋才順利地把鍋又還給了人家。
從這兒起,每天早晨天就要黑一陣後才亮。
椿 樹 王
在舞陽城東北約四十里,有個小莊叫椿樹王,這裡曾引起椿樹和構樹的故事。
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纂位,劉秀起兵討伐。最初因為力量懸殊連吃敗仗。劉秀打算邊打邊撤,回到豫西南,休整軍隊,招募兵馬,積蓄力量,以利再戰。而王莽並不給劉秀以喘息的機會,親自率大軍窮追不捨。劉秀連遭追擊,潰不成軍,最後只剩自己單人獨騎落荒而逃。一天,劉秀行至三岔路口,前邊有塘河攔路,後面又有追兵。心想,如騎馬奔逃,易為莽軍發現,不如扮一農民隱蔽起來,躲過危險,然後再按計劃行事。正思慮間,見後面塵土飛揚,追兵將到。劉秀便翻身下馬,望著這沙場征戰多年的坐騎,揮手朝馬後身猛擊數鞭,戰馬長鳴嘶嘯,奮蹄揚塵向東奔去。他才泅水過河向北,不遠便到了現在的椿樹王村。
再說王莽追至三岔路口,見前邊有塘河攔路,並不見劉秀蹤影。就決定兵分三路,一路向東,一路向西,自己則率大軍渡河向北。
劉秀行至椿樹王,當時由於戰亂,田地荒蕪,無處隱身,便選擇一棵茂密的大椿樹爬了上去,隱蔽起來。眨眼間莽軍追到,見雜樹蔽日,便把軍隊停了下來。一來休整人馬,二來好聽各路人馬的消息。就這樣,劉秀在樹上,王莽軍在樹下,一直住了三天。劉秀在樹上飢渴難忍。一天,他看到離自己所坐的椿樹不遠,有一棵樹,和椿樹交叉,結出鮮紅的果子。劉秀看罷,喜不自勝,隨即摘取幾個,充飢解渴。
第四天,王莽各路追兵已回,都說未見劉秀蹤影,想是已死於亂箭之中,遂決定班師回朝。後來,劉秀重整旗鼓,打敗王莽,當了皇帝之後,對有功者封臣受賞。當他想起那棵救命樹時,便自言自語的說:“救我身者,椿樹也。”隨命人將金牌掛在椿樹上,封它為王。而構樹呢,覺得自己有功而沒有受祿,越想越生氣。把肚子都氣破了。所以至今構樹一長到小碗口那樣粗,腰裡便鼓起一個個大疙瘩,進而破裂。而椿樹,則揚眉吐氣。枝葉茂盛,樹幹挺拔,為群眾所廣泛栽植。
卸甲店棄甲
在舞陽縣城西二十四里的保和鄉有個古鎮叫卸甲店,與葉縣相臨,相傳與劉秀調兵有關。
新王莽地皇四年①五月,王莽派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率百萬人馬,進兵潁川②,直逼昆陽③。當時,劉秀只帶領幾千人馬在昆陽駐守,兵寡糧少。眼看王莽的軍隊已卸甲店兵臨城下。於是劉秀便提出堅守城池,調集援兵的戰略方案,讓大將王鳳、王常留守昆陽,自己同大將宗佻、李鐵等十三人騎馬,從昆陽南方,趁夜突圍,到郾縣、定陵⑤一帶調集人馬增援昆陽,準備夾擊敵人。
劉秀等人逃出昆陽後,順幹江河向東疾奔而去,行之保和境內的一處小村客店,已是人困馬乏。可是,又怕後邊莽軍追來。正當他們愁而無計時,一老翁上前搭話道:“將軍爾等盔甲粼粼,戰馬昂立,銀槍在手,為何焦慮在此,束手無策?”劉秀上前還過禮,把調兵一事說出:“你老若有良策,我等念恩萬年。”話音未盡,老翁拂袖而去,並說去去就來,劉秀正目盼那位老丈時,突然來了一位肩荷糞筐的老翁,當面冷笑說:“更衣不認,太無禮了。”劉秀醒悟,忙俯首謝恩,遂將身上的盔甲脫下投於店內一座井內,減少了負重,輕裝前行。
劉秀等人星夜兼程,來到定陵、郾縣搬得援兵,大敗了莽軍,使新朝很快土崩瓦解,劉秀當上了皇帝。後來,人們便把劉秀丟棄的這個集鎮叫做了卸甲店。沿用至今。並發展為舞陽四大古鎮之一。
註釋:①地皇四年:公元二十三年;②潁川:今河南禹州;③昆陽:今河南葉縣;④郾縣:今郾城;⑤定陵:今舞陽縣北舞渡鎮
張三丰滅惡僧
舞陽人都說張三丰是“邋遢張”,這裡面有個傳說故事。
離乾柴廟不遠,在琉璃廟北不到一里的大路東邊,從前有一個寺院,寺的一邊有個高十三層的塔。寺裡的和尚不行正道,夜裡出去偷、搶東西,還綁架民女,鬧得附近的年輕婦女不敢單獨出村,走孃家也得幾個人送,不小心就會被綁架到寺裡去,有去沒回,只死不能活。百姓對這座寺又恨又怕,非常發愁。
塔頂上徹夜點著長明燈,寺裡邊每夜笙笛齊鳴,有歌有舞,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初一、十五還要不住的撞鐘。周圍的百姓們每當看見塔上有燈光,聽見寺裡鐘聲,無不怒火燒心,愁雲鎖眉。尤其是妻子、女兒被綁架失蹤的人家,日夜憐念骨肉,見燈光就流淚,聽鐘聲就恨得咬牙切齒,可是,誰又有啥辦法哩!
這年春天,在一個日暖風和的日子裡,有一個不言不語的老人,一步步上到塔上,在上面綁了一根細線,把線板從塔上扔下來,下塔來把線隔著寺從空中扯過去,把一端拴在樹上。幾個小孩子跑來觀看,問老人幹啥,老人開玩笑似的說:“小夥計們我要用這根線把塔拉倒。您說說,會不會拉倒?”孩子一聽,哪裡會相信他的話,都笑起來,齊聲說:“老爺爺!你拉倒吧①!”那老人鄭重地說:“感謝您的貴言。”說罷靠在樹上閉住眼打盹,小孩們就走了。
這天晚上到半夜,忽然起了大風,颳得天昏地暗。第二天清早,人們一看,塔被大風颳倒,正好砸在寺裡,把老和尚大部分砸死,只剩下打水、做飯、套磨、種地的和尚。這些和尚領著百姓扒開地洞口,救出囚在裡邊的民女,親人相見,哭訴了老和尚的罪行。
人們忽然想到:後天才是三月十八,這又是邋遢張回來顯靈了。
拉槽溝的傳說
在九街鄉胡崗村南約六華里的地方,有一條小河,名叫拉槽溝。溝不深,卻有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纂位。他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傳旨將漢室劉家子孫全部殺掉。漢室劉秀組織軍隊與王莽作戰。因寡不敵眾,劉秀兵敗,潰不成軍。
一天,劉秀單人獨騎落荒而逃,來到王橋村塘河岸邊,找一個石槽在河邊餵馬。因為沒有地方拴馬,便把馬的韁繩拴在石槽的一頭。劉秀一邊餵馬,一邊休息。不想,由於幾天奔波勞累,一下子睡著了。夢中被戰馬呼叫和將士喊殺聲驚醒。劉秀不顧解韁,翻身上馬,連抽幾鞭,戰馬吼叫著向西南方向跑開了。快跑到舞陽縣城,劉秀回頭一看,石槽還在後面拉著。因天剛下過雨,槽過的地方留下了一條一尺多的深溝。天長日久,大雨順溝沖刷,形成了現在的一條深溝。
後來,劉秀打敗莽軍,做了皇帝,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早年經過的這條溝起名“拉槽溝”。
伍子胥過塘江
舞陽縣城東北四十來裡的王橋村附近有一座廟,廟宇不大,廟裡有個十七、八歲女子的塑像。這座廟叫個“浣紗女廟”,當地百姓又叫它為“娘娘廟”或“奶奶廟”,廟宇周圍那坡耕地又叫“奶奶廟坡”。為啥一個廟就有三種稱叫呢?其中有個傳說。
那是在戰國時候,楚國殺了大將軍伍子胥的父兄以後,為了斬草除根,又派出人馬追殺伍子胥。伍子胥為借兵去報父兄之仇,騎著一匹戰馬不分晝夜向前奔跑。那馬呀,跑的跟飛的一樣,後面追兵也一個勁地攆著,當伍子胥騎馬跑到舞陽境內吳城偏西北角,約莫有二十來裡地的地方,面前有一條江擋住了。
這條江叫塘江,雖說江不太寬,水流的可急啦。伍子胥看著江水黑洞洞的,哪裡水深?哪裡水淺?自己也不摸底。這可咋辦呢?正當伍子胥焦急的時候,忽然看見對岸有個年輕女子在江邊低頭洗衣裳。伍子胥趕忙下了馬,向對岸喊著:“洗衣的大姐,我這裡有禮了!”那女子抬起頭向對岸看了看,也沒答腔,又低頭洗起來。她心中暗想:“他是男子漢,俺是閨閣女,哪能答話。”這時,伍子胥心急似火,又在對岸連聲喊道:“大姐救命啊!我要趕快過江,你快給我說說過江的地方吧?”那女子一聽連忙抬頭,又看了看問渡的人,見他是位大官,一定是有急事。羞得滿臉通紅,低頭向上水頭一指說:“你從那兒過吧。”又往下水頭一指說:“那兒水深。”伍子胥向大姐施了一禮,很快搭馬過了江。向前跑了幾十步,忽又勒馬來到大姐面前,跳下馬來,著急地說:“大姐,大姐,我叫伍子胥,只因為楚王無道,殘害忠良,殺了俺爹和兄長,今又派兵追殺我。遇到大姐指路,救我性命,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眼看後面追兵就要到了,要是追兵也向大姐問從哪兒過河,打聽我的去向,不知你到時咋給他們說?”洗衣女子聽伍子胥一排話,心裡想著:“伍子胥過河的事,我要是照實話給追兵說了,伍子胥的生命豈不危險,如果說個瞎話,我也難活。還不勝……”想到這裡,她放下手中的衣裳,搬起一塊洗衣石,對著伍子胥說:“你放心吧!我就這樣回答他們!”說完,她就抱著石頭撲通一聲投江死了。這時候,追兵眨眼就到,伍子胥兩眼含淚離開了江邊,搭馬向前奔去。
幾年後,伍子胥借得吳兵力量,給父兄報了仇。回想起這位救命大姐,特意來到當年過江的地方,向附近的王橋、屈崗村的百姓們述說洗衣大姐抱石投江而死的經過,鄉親們都很感動。為紀念這位救命大姐,伍子胥在王橋附近修了一座“浣紗女廟”,題名叫“娘娘廟”。當地百姓說,這個女子還沒出閨,不勝叫“姑奶奶廟”合適,後來人們簡稱為“奶奶廟”。廟的周圍有數千畝良田,百姓們叫“奶奶廟坡”。廟前豎有石碑,刻著碑文,各朝各代都有名人為浣紗女子題詩。清朝舞陽縣令王世楠這樣寫道:
“欲悼靈祠獨上灘,可欽閨閣遇時艱,
雷鳴澗底芳魂烈,雨過花邊紅淚寒。
麗質也能成義骨,蘭心向自化忠肝,
空餘一片長川月,水面年年作鏡鸞。”
樊噲封舞陽侯
相傳西漢時期,劉邦項羽相爭,項羽設鴻門宴請劉邦赴宴。宴席中間,項羽大將項莊到席前說:“我為二公舞劍以助酒興。”說著,就持劍舞將起來,藉機欲殺劉邦,這就是有名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當時,跟隨劉邦的貼身大將樊噲也拔劍於席前和項莊對舞,使其不能近劉邦。當時,劉邦已識破霸王陰謀,沒待席散,就藉機離席乘車逃走。霸王隨即派人馬追來,誰知劉邦乘坐的馬車軸轄早已被項羽的人拔去,眼看車軲轆要掉。在這危急時刻,樊噲一手緊握軸頭,一手使槍奮戰抵擋追兵,給後人留下了“磨骨三分救主”的美譽。
劉邦當上皇帝以後,召集群臣論功封賞。因樊噲排難救主有功,劉邦萬分感激,感到他功高如山,設法晉封,便使人拿出一捆玉帶,讓樊噲揀選,按他揀選的服飾給他晉封官職。誰知,樊噲是個武夫,不懂玉帶官階,認為玉帶越花官階越高,結果樊噲看見一件很花的袍子,就問“這件是什麼官穿的呀?”高祖說:“是舞陽官。”樊噲心想:“管五個洋也不小呀!”就出朝上任了。當時,只好封他為舞陽侯,定食舞陽五千四百戶。
狄青冢
在辛安鎮郝莊大隊有個青冢集,村南有個冢墓,據說這是北宋西王狄青之墓。那麼狄青的墓為何埋在這裡呢?相傳有段狄青徵南蒙冤的故事:
北宋仁宗年間,南蠻王在舞陽城南王嶺一帶興兵作亂,仁宗傳旨,命平西王狄青掛帥徵南。可是狄青帶兵十萬,與蠻王數次交戰皆大敗而歸。狄青又氣又愁,茶飯無味。一日仕女素娟進帳獻茶,見狄青愁眉雙鎖,便進前詢問何事?狄青說道:“女孩兒家,休要多口。”素娟道:“王爺如此愁悶,茶飯不用。如果這樣下去怎能出兵打仗,治國安民?奴雖為奴脾,但也知為主分憂,王爺說明心事,我雖不能出謀獻策,總能為王爺說幾句寬心話。”狄青聽罷,認為此女言之有理。便說:“兩個月以來,我帶領大軍徵南,與蠻王連打數仗,皆不獲勝。敵軍飛沙走石,我軍不戰自亂。”說罷連聲嘆惜。素娟聽畢沉思片刻便道:“奴有一計不知可行與否?”狄青道:“有何妙計?”素娟答曰:“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明日交戰把奴婢丟到戰場,我進到蠻營,探索機關,好助王爺一臂之力。”狄青聞言急忙離位,連稱此計甚妙,不過要多加小心。
次日,狄青依計而行,素娟見蠻王得勝而歸,就坐在道旁大哭。蠻王走近,見一民女痛哭,便問情由。素娟假稱兵慌馬亂,無家可歸。蠻王見這女子有幾分姿色,不覺動了心,便將素娟帶回蠻營。不久,立為王妃。
日月如梭,轉眼近年。素娟已生一太子。蠻王愛如掌上明珠。一日,王妃二人在飲宴,素娟問道:“近怎不見宋營前來交戰?”蠻王答:“想必連敗數陣,嚇破了膽,不敢來交兵。”素娟道:“聞聽狄青武藝高強,計謀超群,手下兵多將勇,為何連戰連敗呢?”蠻王道:“他縱有千軍萬馬,不及我法力無邊。”素娟又問:“大王有何法寶?可讓我開開眼界。”蠻王手捋胸前三根紅鬍子說道。“只要我抖動這三根神須,管叫宋兵不戰自亂!”素娟牢記在心,又上前奉稱蠻王一番,左一杯右一盞,把蠻王灌個酩酊大醉。趁蠻王酒醉如泥之時,上前拔去蠻王三根紅鬍子,抱起太子出帳而去,往北逃走。蠻王醒來不見神須,又找不到王妃,方知上當,便派兵追趕。
再說素娟跑出蠻營,只因腳小,步履艱難。忽聽得後邊有人馬趕來,更加心慌,面前遇一小河攔路。她慌不擇路趟河而過,不料把太子掉到河裡。這時,素娟不顧一切仍往前跑,後邊拼命的追。眼看就要追上,素娟一頭栽到一個水潭中自盡而死。
素娟節死不提,再說汴京城裡,眾雲紛紛。有的說“狄青降蠻,把女兒送給蠻王作了王妃”。仁宗一聽勃然大怒,派楊文廣到舞陽捉拿狄青問罪。楊文廣少年英雄,血氣方剛,到舞陽二話沒說,就把狄青捆綁於馬尾巴上,從舞陽北門拖出,一直拖了十幾里路,把狄青的人頭拖掉了,楊文廣就帶著狄青人頭回朝交旨。接著,仁宗又命楊文廣為帥,二次平蠻王。那蠻王神須已掉,再無法力,被楊文廣陣前生俘。楊文廣帶兵還朝後,宋仁宗親審蠻王,方知狄青蒙冤身死。
真相大白後,當朝為了給狄青平反昭雪,便下旨把舞陽城北門命名為狄青門,把拖掉狄青人頭的地方修起一座墓冢,這就是狄青墓的來源。起冢作墓的村子叫青冢集。
狄青湖
狄青湖,又叫飲馬湖。在舞陽縣城東北三十里,姜店鄉湖東蔡與馬村鄉湖西蔡之間。
相傳,狄青湖原為一無名湖泊。北宋仁宗寶元年,党項族首領元昊稱帝,建立大夏國,屢屢侵犯宋朝。於是,宋仁宗就派韓琦、范仲淹領兵討伐,並從京師衛士中挑選一些人充實隊伍,當時身為皇室侍衛的狄青也被挑中。狄青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很快被升為樞密副使,回京入朝。狄青帶領一隊人馬自西北邊城,經河南府①回東京②,路過舞陽境內中部偏西北的一座白馬寺旁。狄青眼見這裡臺地高近丈,四通八達,尤其是東去不遠,有一蔡湖,長十里,寬百步。湖中碧水清澈,浮萍菱葉,水藻連片;岸邊水草叢生,綠樹茂長,怪不得聽說這裡自古是屯兵要地。加上一路上疲於奔走,人困馬乏,狄青便讓大家在此休整幾日,再進京不遲。
於是,一行人馬便在白馬寺住下。狄青每天都要東去湖中飲馬,然後騎馬順著湖向北溜馬。這樣,休息數日,方才進京。
後來,人們便把這個大湖稱為狄青湖,又叫飲馬湖。把狄青溜馬的地方叫“走馬嶺”。
註釋:①河南府:今洛陽;②東京:今開封
李自成懲惡僧
明朝末年,在河南舞陽縣南部深山,座落著七十二座寺院。其中,在角子山下有座寺院叫千王寺。周圍古柏參天,濃廕庇日。是個人不常去的僻靜地方。寺院當家的老和尚叫龍生,別看他是個唸佛吃齋的出家人,卻是個上通官府衙門,下聯財主豪紳的當地一霸。寺周圍的良田幾乎被他霸佔完了,逼得窮苦的老百姓不是被逼背鄉離井流落他鄉,就是被服役種田當牛做馬。人們恨透了他,背後罵他“老禿驢”。
每年打春這天,是千王寺古剎廟會。方圓左近幾十裡,男女老少、說書的、賣唱的、相面的、行商的、耍猴的、雲遊的、錮漏鍋的、星稱的、挑擔子的、賣蒜的,都一溜水地到這裡來趕廟會,可熱鬧了。每逢這時候,寺裡的香火也格外旺盛,裡裡外外,煙香繚繞,人來人往,上供的、還願的、求神的、拜佛的著實不少。有的祈禱天王爺保佑全家免災避難,大吉大利;有的希望風調雨順,萬事如意。可是,不知道是咋回事,每年廟會上總要有一兩家丟女子的,不是漂亮的姑娘,就是俊俏的媳婦。而且,一丟就甭想再找到。說是被狼吃了吧,沒有骨頭;說是跌在山溝吧,又不見屍首,大家都覺得是樁怪事。年年大會,年年這樣,多部分都是進過寺院後才走失的。天長日久,人們就疑心是老禿驢搞的鬼,可是又抓不到真憑實據,誰敢去搜千王寺哩!只好啞巴吃黃蓮——有苦難言。
這一年,千王寺廟會剛過,闖王李自成帶著起義軍二次打到河南,經南陽,過葉縣,到舞陽,兵馬駐紮南山。老百姓聽說闖王來了,知道他對百姓很愛撫,人人歡天喜地,並把年年廟會丟失人的事一五一十地稟報給了闖王。李自成聽罷這事,很是惱火,哪能有不管之理。當下,就決定出兵圍寺搜查,懲罰寺裡的禿和尚龍生,搭救良女快出火坑。轉而一思,老禿驢雖然橫行霸道,為非作歹,但冒然出兵伐寺,恐有不便,不如先到寺院探個虛實,再作計較。於是,李自成送走百姓,改裝打扮成一教書先生模樣,隻身去到千王寺裡。
龍生和尚正在寺門外松樹林中轉悠,見一教書先生走來,便笑容可掬地把李自成迎進了寺院裡。李自成進得寺院,就發現這裡的雕樑畫柱,飛簷彩拱,惹人喜愛,連連稱讚:“好寺,好寺,這裡真是修身養性,安貧樂道之處啊!”龍生忙恭敬地說道,“先生過獎了,先生過獎了,不過是一方水土養一方寺,眾人的佈施啊!”二人舍下寒喧一番,山南海北閒談了一會,龍生和尚正在興頭,便執意挽留李自成,說:“今日幸與先生相遇,看在貧僧份上,就在寒舍用一餐吧”。李自成心想,這樣也好,看個究竟,便順手推舟地說:“師傅,那就打擾啦!”龍生和尚忙說:“哪裡!哪裡!你先在這裡吃茶,我去去就來。”
李自成見禿和尚走去,便趁機起身朝寺後院走去。他東瞧西看,只見這裡,高樹遮掩,竹搖影曳,曲徑通幽,陰森淒寒,卻看不出什麼破綻。頓時,胸中像燃了把火,心焦意亂,不知不覺地來到後殿臺階上,反背雙手走來走去。忽然,他一不小心,踩在屋門的一塊踏石上,只聽得“嘩啦”一聲響,腳下的石板向兩邊裂開。李白成挪動不及,“撲通”掉進了一個洞口裡。原來這踏石是個暗道機關,李自成朝內一看,不遠處有一道小門,再往前走,側耳一聽,好象從裡面傳來抽抽答答的哭泣聲。李自成走過去使勁用手推開小門兒,只見有一盞昏黃的油燈,十幾個黃皮寡瘦的女子依偎在一起,滿面淚流,李自成被這些突然出現的人驚呆了。他上前問明,她們果真都是這幾年在廟會上被龍生老禿驢搶來的。多日來,她們受盡了老禿驢的侮辱糟蹋。這會兒,一個個哭訴不斷,又忙勸李自成快快出去,不然,晚一步老和尚會帶人殺他。李自成安慰了她們幾句,便急忙抽身奔出了洞口。
這龍生和尚到外邊把午飯一切安排好轉身回來,卻不見教書先生,找遍東西廂房也沒找到,有人說見去後院了。龍生和尚急急忙忙來到後院,東瞅西喊,仍無蹤影,這下子心裡可發毛了。忙喚出幾個徒兒,直朝後殿尋來。龍生和尚一眼看見,教書先生正從暗道洞裡躍出。頓時,火冒三丈,大喝一聲“大膽教書先生,好個孽種!”說著,帶領一班人張牙舞爪地打了過來。李自成看看四周,全是高高的院牆,心想,前門一定堵上了,脫身無路,急得直跺雙腳。正在這時,猛然發現牆外幾枝竹梢子,正好被風吹得搭在牆頭上,他便急中生智,縱身一躍,手抓竹梢,趁勢悠出了寺院外,撒腿就往山下跑去。
龍生和尚那裡肯依,在後面緊追不放。跑著跑著,前面出現一條大山溝,低頭一看,深不見底。李自成一急,順勢就地一坐,出溜溜下了大溝(至今人們還叫這個山坡為“出溜坡”)。就這樣,李自成在前邊跑,龍生和尚在後面追,跑過三道嶺,翻了兩座山,天就黑下來了。李自成人生路不熟,一時不知往哪兒走。忽然,前面有兩塊大石頭放出一道月色銀光,照出一條明晃晃的小山道。李自成連忙順著山道向山下飛奔而去。“老禿驢”追到這兒,仍然是一片漆黑,只好氣呼呼地回寺去了(現在人們稱這塊石頭叫“月亮石”)。
李自成回到大營後,天已五更,便立即點撥人馬,率領起義軍圍打千王寺,殺了龍生和尚,救出了那十幾位民間女子。老百姓無不稱讚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好。
臘月初一會的由來
舞陽縣地處中原,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不論哪一朝,一到末梢年,就要大反大亂,該老百姓遭殃啦。舞陽人常說,數明朝末年李闖王以前遭的磨難最大。
那時候,舞陽城裡有個杜老先生,是個有名的回民,他為人耿直,德高望重,通曉回漢文字,曾被回族人推選為阿訇。杜先生晚年立子,愛如珍金,取名杜金。他對兒子加意教導,成為知事明理,才高識廣的好後生。他好結交朋友,很受回漢族百姓的器重。
祟禎十二(1640)年,舞陽遭大災,六糧不收,知縣潘宏不減免皇糧救濟災民不說,反而增加糧款,對待回民,以“回民一般殷實,素無乞丐”為藉口,逼的更是厲害。
杜金家裡實在沒糧沒錢,交不出糧款。潘知縣派衙役把杜老先生用鐵繩拴住,拉著推著往外走。杜金的母親上前苦苦哀求,拉住不放。衙役飛腳踢過去,踢中胸膛,老人家哪能經得起這一腳,仰身倒下,又撞住頭部,等杜金從外面回來,母親已經死在院子裡了。
杜老先生被關進牢房,杜金和妻子葬了母親,想去看看父親,花黑錢買通了監禁卒,隔鐵窗看見亂蓬頭髮,黑瘦如柴的爹爹,心裡難受的很,給爹說:“任憑不吃不喝,也要設法交糧交款,贖出您老人家。”父親還不知道杜金母親死活,對杜金說:“你別管我了,你們在家躲命要緊吶!”監禁卒不容他們多說,父子只好灑淚而別了。
杜金回到家裡,遇上那種年頭,到哪裡借糧借錢呢。親戚朋友跑遍,也借不來一碗糧,一文錢。不多天,衙役來傳,說杜老先生因病餓死亡,叫去領屍。杜金把父親的屍首領回去,剛埋殯停當,衙役又來催要糧款,說限三天交齊,如不按時交齊,下獄不恕!
杜金奔跑了三天,仍沒半點兒門路,卻打聽到李自成的消息:原來,李自成在崇禎六年曾經渡過黃河,在西安失敗以後,又隱兵到商洛山休養生息,操練兵馬,準備向河南進兵。還有不少青年人準備投闖王。他回家和妻子商量,提出了聚義迎接闖王的主張。他妻子一想:沒錢糧交款,早晚也是上獄,要是死在獄裡,還不如出去逃個活命,就只好忍痛答應讓丈夫走這條路。夫妻二人哭哭啼啼難捨難分,杜金連夜逃出了舞陽城。
杜金去到南山,串聯了十幾個人,商定了就地聚兵,武力抗款,迎接闖王的辦法。一傳十,十傳百,青壯年自動拿起武器,參加杜金的隊伍,閘住大石門山口,大家小戶主動前來送飯。消息越傳越遠,聚義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就立爐子做槍刀,招工匠做弓箭,很快集起一千多人,練起武來。大家推舉杜金為首領,在大佛嶺東北山上安下營盤,樹起杜字大旗,喊著“樹起造反大旗,迎接闖王,闖王過來不納糧”的口號。很快發展到兩千多人,組成四個營,附近各縣還有不少人響應。人們都說:“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想叫不反,免糧免款。”還傳唱著一首歌謠:“大門後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這時候,有個迎接闖王,大破舞陽的故事:舞陽城裡有個學識很廣的人,名叫景長舒。他一來擔憂國家大事,二來可憐百姓困苦難熬。崇禎十三年(1641年)春天,他看到百姓剜野菜,吃草根,刮榆皮,加上疫病流行,到處是啼飢號寒的災民。他聯合眾鄉紳向知縣稟報,申述了治國安民的好辦法,要求免糧免款。沒想到潘宏知縣不僅不聽建議,反而大怒,把景長舒下獄治罪。經過眾人苦苦哀求,打了四十大板,趕出縣衙。從此,再也沒人敢吭氣了。
崇禎十四年八月,李闖王從南陽打過來,杜金帶領人馬投奔闖王,被封為部下將領,領闖王來到舞陽,把縣城團團圍住,全縣百姓沒有不高興的。杜金部下的士兵,想起自己的親人遭殃,恨不能叫闖王早早進城,殺死潘宏,救出親人。
李闖王在城東南角王常崗安營下寨,見新修的磚城牆有三丈多高,城頭牆豁整齊,四角炮樓架著鐵炮,城外有廓,廓外有壕,壕裡水深看不見底,壕上有吊橋,城上紅旗招展,號角亂響。闖王斷定硬攻得有很大犧牲,就招集眾將領商議,先掃平周圍城鄉,把舞陽留作孤城,杜金想不通,一心想報家仇,闖王把他留下。李闖王帶兵撤離舞陽,接連攻克了方城、葉縣、襄縣、郾城,狠狠打擊了明軍。又在北舞渡鎮消滅了叛將李萬慶的全部人馬,亂箭射死了李萬慶。
農曆十一月,李闖王二次到舞陽,仍在城東門外安營,瞭解到杜金不斷派人混進交糧納款的人群,到城裡和景長舒裡迎外合,單等闖王回來攻城。闖王親自指揮,開始攻城。採取四面輪番進攻的辦法,攻了一天,城上的守兵掌握了攻城的規律。到了晚上,城牆上墜下了燈籠,照得城廓溝壕通明,西城門掛下來一個事先定好的信號燈籠,東城外就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一掛掛雲梯逼近城來。城裡正在向東城上增兵把守,不提防西城門忽然大開,吊橋放下,早在西門外作好準備的杜金,人馬飛奔進城,兵分三路,兩路清掃城上守軍,一路順大街直撲東門,打開城門,放下吊橋,闖王兵馬一湧而進,舞陽城剎那間攻破,沒傷一兵一卒。
杜金連夜打開牢門,救出妻子,放出囚犯。第二天天剛亮,闖王就下令打開倉庫,發放糧款救濟饑民,來領糧款的人家趕會一樣擁進城裡,出獄的人跟親人見了面,到處談論闖王的功績。
李闖王進舞陽,救災撫貧,貼出安民告示,命景長舒為知縣,全縣人民拍手叫好。眾人提議,要給闖王修座闖王殿,留闖王坐朝舞陽,不等闖王應允,百姓們就動手捐款運料,爭著往城裡送,木泥石匠爭先恐後,下基壘牆,旋檀做門窗,乒乒乓乓,不幾天在北大街蓋起一座三間九檁、九脊十獸、斗拱結構的宮殿,起名“闖王殿”。還在殿前建起了東西廂房。因為時間太短,門窗斗拱沒來得及繪畫油漆,就請闖王搬進來了。闖王住在殿裡,兵會(音快)機關住在路西,曾在路西的房子裡招集將領,開過軍事會議,討論過兵北京,滅明興邦的戰略計劃。
在大軍進城的那天夜裡,只顧攻打守城的明軍,搜繳武器,打開牢門放囚犯,沒留心潘宏竟偷偷溜掉了,到處尋查,沒有蹤影,連坑裡井裡也撈遍了,最後,在井裡撈出了潘宏兒子澄濫的屍體,找不出潘宏,人人心裡象塞了一塊坯。
十一月三十日,城隍廟的道長去見知縣景長舒,密報說潘宏化裝成道士藏在寺裡,景長舒馬上報告給杜金,暗地派人先把城隍廟包圍起來,第二天就是臘月初一,景長舒一大早就帶著衙役往城隍廟拜佛燒香去了,到寺裡看見一個老和尚穿著袈裟,光著頭,背臉朝裡,正在敲磬。仔細一看,他那才剃光的頭皮,捂的白生生,猜個八九成就是潘宏。長老向他們一呶嘴,眾衙役就動手把潘宏捆了起來。
城裡城外聽說逮住了潘宏,特別是那些被逼得妻離子散、傾家蕩產的人,一齊擁進縣衙,一致請求把他交給百姓處置。李闖王見民憤難平,就把潘宏牽出東關,綁在魃蠟廟邊的槐樹上。
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裡三層外三層把潘宏圍住。起初是倒苦水,哭訴的人引起了千萬人失聲痛哭。接著又向潘宏講理,問得他啞口無言。人們動手打起來,有的用手打,有的用腳踢,有個人揹著個失明的老太太,叫別人讓開路,她擠到跟前,摸著潘宏抓住就咬,在一片“報仇”、“償命”的呼叫聲中,又擠過去幾個老人和婦女。有的使錐子剜、有的拿剪刀戮,有的用刀子剮,傾刻之間潘宏一命嗚呼,癱死在槐樹底下。來晚的人,見他已經死了,就用刀砍他的屍首,有些人還割了他的肉,說要“拿回家餵狗”,很快割得七零八碎,東拉西扔,連一塊也找不到了。
剮過老潘之後,當天下午,就有人動手搭起戲臺來,一連唱了幾天還願戲。從這時候起,每年臘月初一日,舞陽城東關興起了古剎大會。每逢大會期間,外縣、外省的人也來參加。人們到處都在頌揚李闖王、杜金、景長舒等人的功績,唾罵千刀萬剮,不盡其罪的賊老潘。
閱讀更多 舞陽吧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