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夫:彰顯大國文化自信,吹響走向世界器官移植舞臺中央的衝鋒號——深圳市移植高峰論壇順利舉行,“施予受”登記平臺落戶中山七院

2019年1月14日上午,深圳市移植高峰論壇暨中山七院器官捐獻登記系統啟動儀式在中山七院舉行。

中山七院成為全國第三家,也是華南地區唯一一家在公立醫院平臺上推動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工作,並得到了中國器官移植基金會“施予受”國家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的授權和直接聯網。

黄洁夫: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吹响走向世界器官移植舞台中央的冲锋号——深圳市移植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施予受”登记平台落户中山七院

中山七院“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系統啟動儀式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中國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會長王立基,廣東省衛健委巡視員劉冠賢,深圳市委衛生工委專職副書記廖澍華,中山七院院長何裕隆,中山一院副院長何曉順,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副秘書長、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系統主任趙洪濤,國家衛健委人體組織、器官移植和醫療大數據中心主任王海波出席儀式。中山七院苗偉書記主持論壇。

黄洁夫: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吹响走向世界器官移植舞台中央的冲锋号——深圳市移植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施予受”登记平台落户中山七院

中山七院院長何裕隆致歡迎辭

何裕隆院長指出,中山七院與中國器官移植基金會“施予受”國家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直接聯網,讓深圳市民有更多機會了解中國的器官捐獻事業、表達器官捐獻意願、傳播器官捐獻理念。

未來,醫院將依託中山大學醫科的強大實力,尤其是在器官移植事業已經取得卓越成就的兄弟醫院的幫助下,持續加大投入,在深圳這座“志願者之城”,為器官捐獻這項“人間大愛”的事業貢獻力量。

黄洁夫: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吹响走向世界器官移植舞台中央的冲锋号——深圳市移植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施予受”登记平台落户中山七院

廣東省衛健委巡視員劉冠賢致辭

劉冠賢指出,2018年廣東省完成器官捐獻人數835例,捐獻器官總數2432例,器官捐獻量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希望“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平臺落地中山七院,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器官捐獻,打破傳統觀念,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同時要求各醫療機構遵守法律法規,依法執業,推動深圳乃至廣東省器官捐獻和移植事業健康發展。

黄洁夫: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吹响走向世界器官移植舞台中央的冲锋号——深圳市移植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施予受”登记平台落户中山七院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會長王立基致辭

王立基希望能夠把海峽兩岸器官捐獻和移植的網絡建立起來,實現器官互通與共享,把海峽兩岸醫療事業的交流推向一個新的平臺。

黄洁夫: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吹响走向世界器官移植舞台中央的冲锋号——深圳市移植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施予受”登记平台落户中山七院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趙洪濤介紹“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主管的“施予受”平臺成立於2014年3月,是國內第一個器官捐獻登記網站,目前已有73萬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趙洪濤希望更多的人認識、瞭解器官捐獻事業,成為志願者,傳播愛與希望。

黄洁夫: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吹响走向世界器官移植舞台中央的冲锋号——深圳市移植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施予受”登记平台落户中山七院

訊康信息技術(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徵鋒分享器官捐獻公益活動經驗。

黄洁夫: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吹响走向世界器官移植舞台中央的冲锋号——深圳市移植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施予受”登记平台落户中山七院

中山七院副院長張常華介紹了中山七院器官捐獻登記系統有關情況。

黄洁夫: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吹响走向世界器官移植舞台中央的冲锋号——深圳市移植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施予受”登记平台落户中山七院

出席嘉賓合影

主題報告

彰顯大國文化自信,

吹響走向世界器官移植舞臺中央的衝鋒號

黃潔夫在論壇上回顧了中國器官捐獻、移植髮展的艱辛歷程。

黄洁夫: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吹响走向世界器官移植舞台中央的冲锋号——深圳市移植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施予受”登记平台落户中山七院

黃潔夫作《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事業彰顯文化自信》的報告

在2006年以前,國內器官移植存在缺乏統一的捐獻和分配體系、使用死囚器官為移植醫療來源、法律不健全、存在器官買賣及“黑中介”利益鏈等問題,飽受國際器官移植界詬病。

曾經,國際移植界對中國實行“三不”政策:不承認臨床移植成果、不允許在國際權威雜誌發表臨床器官移植文章、不同意中國移植專家加入世界移植組織。中國移植界長期被排斥在國際移植社會主流之外。

2006年,建立中國移植專業人員資格審批制度;

2007年,頒佈《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走上法治化道路;

2009 年,禁止“移植旅遊”;

2010年,啟動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試點工作;

2011年,器官買賣罪被寫入刑法修正案;

2013年,出臺《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

2015年,全面停止死刑犯器官使用

……

經過中國“器官移植人”10多年的努力,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有關方面通力合作,全行業積極響應,社會各界廣泛支持,中國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一路走來,砥礪向前。

2018年,中國共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46例,共完成器官移植共20110例,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在中國文化下,公民逝世後器官的自願捐獻作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完全行得通,中國模式終獲國際移植界的認可。“器官移植不僅是醫學技術問題,更涉及政治、法治、倫理等深層次問題。”黃潔夫說,器官移植能得到好的發展的國家,一定是一個文明、法治、開放、文化自信的國家。

中國將在2020年實現以一種無可爭辯的倫理學方式成為世界上第一器官移植大國。”黃潔夫說,“不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這就需要我們器官移植人的共同努力,今天中山七院器官捐獻平臺的啟動就是我們行動的衝鋒號。

通過器官移植推動學科發展,

希望中山七院儘快成長為“參天大樹”

黃潔夫指出,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符合國情、社會和社會治理結構的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體系,並實現了器官移植的量、質雙升。

廣東省是全國器官移植髮展的先行軍。目前具有移植資質的廣東省醫院已經達17家,包括中山一院、中山三院,以及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等,今年預計將新增2家。廣東省的人體器官捐獻例數一直高居全國第一。

深圳是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走在最前列的城市,早在2003年就頒佈了《深圳經濟特區人體器官捐獻移植條例》,這是中國第一部關於器官捐獻的地方性法規。2015年,在我國器官捐獻最困難的時候,著名歌手姚貝娜在病危之際做出了捐獻角膜的大愛舉動,感動了無數人。

此次器官捐獻平臺的啟動,標誌著深圳器官捐獻、移植邁入了新臺階,大眾可以通過中山七院官方微信、官網、電話等多種方式直接對接“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網,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啟動儀式上,何裕隆院長、張常華副院長帶頭登記成為了器官捐獻的志願者,當天,近100名醫務人員登記成為器官捐獻的志願者。

黄洁夫: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吹响走向世界器官移植舞台中央的冲锋号——深圳市移植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施予受”登记平台落户中山七院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施予受”志願者登記網站

中山七院定位為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應急與災難醫學中心、保健康復中心,高度重視器官移植工作。

2018年7月,中山七院啟動器官移植籌備工作;9月25日,成立了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辦公室;11月28日,召開了"中山七院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動員會",並邀請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捐獻小組進行政策和相關知識培訓。12月3日,中山七院成功實施了首例器官捐獻手術。

未來,除了進一步利用互聯網平臺,中山七院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辦公室還將持續落實人體器官移植醫師的培訓、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的培訓,規範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流程。

黃潔夫對中山七院寄予厚望:“中山七院要把器官移植作為學科發展的平臺,以器官移植為龍頭,做好這個‘院長工程’,通過器官移植推動相關學科發展,儘快從一顆新苗成長成為參天大樹,為深圳醫療衛生髮展,為健康中國2030,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器官移植進入2.0時代,

何曉順教授分享無缺血器官移植

黄洁夫: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吹响走向世界器官移植舞台中央的冲锋号——深圳市移植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施予受”登记平台落户中山七院

何曉順作題為《中國器官移植2.0——無缺血器官移植》報告

論壇上,何曉順教授指出,缺血再灌注損傷是影響移植療效的最主要原因。器官一旦離開捐獻者體內,便處於“無血流供應”狀態,時間達數小時至數十小時不等,不可避免地遭受缺血、冷保存及再灌注的損傷,導致肝功能受損。這也是影響器官移植療效乃至導致移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2017年,何曉順團隊成功實施全球首例“無缺血”人體肝移植手術,為一名肝硬化合並小肝癌的患者進行肝臟移植時,創造了“不中斷血流”的新紀錄。該項新技術將使肝臟器官功能得到最大的保護,器官損傷將降至最低,改善了器官移植受體的療效。

這標誌著,器官移植將進入“熱移植”時代。

推動與港澳臺跨區域器官共享

及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建設

黄洁夫: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吹响走向世界器官移植舞台中央的冲锋号——深圳市移植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施予受”登记平台落户中山七院

王海波作主題報告

王海波指出,2018年,中國共完成肝臟移植6272例、腎臟移植12948例、心臟移植487例、肺臟移植403例;同時累計收治港澳臺器官移植患者1,236例,其中臺灣438例,香港724例,澳門74例;截至2019年1月2日,在內地進行過肝臟移植等待的港澳臺患者共有2032人,腎臟328人,心臟1人。他呼籲,在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推動與港澳臺跨區域器官共享。

跨區域器官共享的四項基本原則

1、政府間事先簽署的協議;

2、不損害器官來源地居民獲得器官移植的機會;

3、互惠原則;

4、公開透明,可溯源,受者來源地需提供持續的術後隨訪。

同時,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中國移植髮展基金會正在努力探索建設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通過大數據手段進行分配,把患者的醫學需求作為器官分配的唯一準則,摒除人為干預,確保器官移植更加透明、公正、可溯源性,推動器官移植事業健康發展。

傳遞愛與希望,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