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手機銀行APP TOP50

2018年度手機銀行APP TOP50

手機銀行是各大銀行綜合業績進步及實力、潛力的全息反映

微信、支付寶的橫空出世和基於場景化而存在的龐大用戶規模,讓越來越多銀行意識到向移動互聯網轉型將會是未來重要趨勢。各大銀行競相在移動端發力,增加手機銀行APP用戶量也成為各大銀行零售策略主攻點之一。

2018年11月20日,微眾銀行攜手騰訊CDC共同發起的“銀行用戶體驗聯合實驗室”發佈的《2018銀行業用戶體驗大調研報告》顯示,銀行用戶體驗聯合實驗室對資產規模前8家銀行手機APP的滿意程度進行追蹤發現,2018年手機銀行APP平均滿意度提升。2017年,用戶對於手機銀行APP的平均滿意度為71.0;而2018年這一指標上升至74.8。

手機銀行APP用戶總數與銀行體量基本成正比。如今,手機銀行用戶數量巨大,根據各銀行2017年報,截至2017年底,工農中建交這五家國有大行手機銀行用戶數量已合計超過9億用戶,隨著手機銀行的完善,這一用戶規模還在加速增長。

各大銀行開始重新認識手機銀行的意義

過往種種,皆為序章。

曾經,手機銀行一度成為傳統銀行的“雞肋”服務。各大銀行後知後覺才開始發力移動互聯網,取得今天的成績是克服了重重困難後的成果。

傳統銀行依靠完善的物理網點和齊全的金融牌照,在金融服務中佔據得天獨厚的優勢。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互聯網巨頭如微信、支付寶、垂直性平臺、P2P平臺以及獨立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紛紛加入互聯網財富管理大軍瓜分蛋糕,銀行的優勢逐漸削弱。

微信支付建立在微信社交功能上,支付寶背後則有電商平臺背書,培養完用戶習慣後向其他場景擴張,佈局各個生活服務場景,細分領域逐漸被大型互聯網公司搶佔,而互聯網贏者通吃的特性,讓後來者難以超越。

留給手機銀行的外部環境不容樂觀,手機銀行APP的內部開發也面臨困難。影響手機銀行APP活躍及粘性的因素包括用戶規模、銀行APP功能、應用場景、安全性及用戶體驗等。然而手機銀行存在的諸多問題導致手機銀行APP用戶粘性低、推廣難:一是缺乏圍繞衣食住行的高頻應用場景,用戶選擇某銀行手機銀行APP更多是因為開通了某銀行賬戶,用戶打開率要遠低於微信、支付寶;二是用戶體驗較差,使用過程中,無法登錄、反應慢、界面單一等問題,影響用戶使用體驗;三是手機銀行產品及服務往往大而全,甚至直接把線下業務簡單地做了個“線上版”,沒有特色,缺少高引流的拳頭產品。

手機銀行APP在開發之前難以對收益產生提前預判,而銀行上線一個新產品和項目審批的核心是投入產出比,產品背後的設計和投入矛盾,一定程度上使銀行在推出各類手機銀行APP的時候只考慮類似業務覆蓋程度這一類高大全的指標,而對用戶體驗考慮不足,最終出來的產品使用體驗自然不好。

直到非銀行系競爭對手的崛起,各大銀行開始重新認識手機銀行的意義:通過推廣手機客戶端,不僅能夠彌補營業網點覆蓋密度低的缺陷,為客戶創造便捷條件,同時削減自身客服成本,為市場競爭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同時,手機銀行中沉澱的數據,還能為銀行營銷提供精準用戶畫像,提升用戶價值。

銀行管理者開始改變僵化的思維和管控,向注重客戶導向和體驗為王的互聯網思維靠攏,創新和突破成為重點。

各大銀行亦拼勁創新,各展千秋

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等紛紛推出了自家的手機銀行APP,甚至很多城商行和農商行也緊跟趨勢推出了手機銀行APP,並且各大銀行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優化手機銀行APP來吸引更多用戶。

建設銀行專為手機銀行客戶打造的移動金融服務平臺,在具備轉賬匯款、繳費支付、投資理財、賬戶管理、信用卡、快貸、手機充值、網點地圖等常用功能的同時,還向廣大客戶提供影票在線、機票預訂、存貸款計算器等便捷的生活服務。工行手機銀行開放無卡註冊,無論是否持有工行卡,只需要有固定的手機號,就可以輕鬆註冊。工行手機銀行APP最新升級4.0版本,告別U盾,支持5年財務可追溯,新增了模擬交易等功能,還有讓用戶便捷參與國際市場投資的“e起投”模塊,走在手機銀行APP創新前沿。

另外,神經網絡反欺詐模型、人臉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被各大銀行加入到手機APP的風控體系中,使風險防控實力顯著提升;指紋解碼,語音解鎖、智能客服等“黑科技”運用其中,手機銀行APP 4.0時代向用戶走來。

2018年,手機銀行APP從信息觸達的有效性、情感共鳴、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等方面不斷改進服務,留給手機銀行APP的依然是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

結語

各大銀行的競爭力、發展力,也將與其最高領導人賦予其的使命、高度、格局直接相關,進一步印證因果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