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局27」全球刮“智能風” 中國爭做“領風者”

導讀:“智能風”為何會在全球產業界迅速興起?當前的智能技術能否支撐起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能否擔當智能革命的“領風者”?

「情報局27」全球刮“智能風” 中國爭做“領風者”

“今天,人類社會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初期,它的典型標誌是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智能來創造一個對人類友好的、智慧的社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鄭南寧在近日於青島召開的2019國家智能產業峰會開幕式上指出。

“智能風”為何會在全球產業界迅速興起?當前的智能技術能否支撐起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能否擔當智能革命的“領風者”?這些問題成為與會專家、學者討論的熱點。

全球掀起人工智能發展風潮

2018年,人工智能儼然成為國際科技發展熱詞。3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公佈法國人工智能發展戰略,計劃斥資15億歐元,採取多項措施使法國成為人工智能強國。4月,英國議會發布《英國人工智能發展的計劃、能力與方向》報告,認為英國有能力成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領先者。同月底,歐盟委員會提交題為《歐盟人工智能》的報告,描述了歐盟在國際人工智能競爭中的地位,制定了歐盟人工智能行動計劃,提出發展目標。5月,美國白宮召開人工智能科技峰會,宣佈組建人工智能特別委員會。

此外,美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在國防中的應用。6月,美國防部宣佈成立聯合人工智能中心(JAIC),加速軍用智能技術開發。9月,美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宣稱,未來5年將投資20億美元開發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

智能化被看作工業革命的引領者是大勢所趨。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連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當前科技的發展方向是減輕人類工作負擔,使人類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創新,滿足人類越來越高的精神需求。因此,智能技術幫助人類完成其他工作是必然趨勢,智能化也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方向。

產業智能化仍需時日

近來,越來越多的產品宣稱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智能化彷彿一夜之間“飛入尋常百姓家”,難道產業智能化真的這麼容易實現?

歐洲科學院院士、澳門大學教授陳俊龍表示,很多產品為了蹭“智能”的熱度,模糊了計算機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概念,這導致當前智能產品“泛化”。產業智能化需要不斷推進人工智能在各個產業中的應用,不斷解決應用中的工程和科學問題,不斷進行應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應用的閉環循環,這一過程仍需十年以上。

連勇則認為,當前人工智能的應用仍主要集中在音、視頻領域,要想真正的產業化,還需突破一些技術瓶頸。例如工業智聯網必需的嵌入式智能元器件,現在無論從算法還是硬件上,都達不到要求,保證智能系統間高速通信的5G技術也沒有完全成熟。更重要的是,當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需要龐大的數據庫,這些數據的蒐集和標註也難以解決。此外,現行的很多智能算法本身不具備推理和決策能力,穩定性和可靠性也達不到工業化要求。因此,現在很多“智能化”應用只是添加了一些智能元素,不能稱作真正的人工智能。

中國優勢與挑戰並存

全球智能產業變革風起雲湧,我國將處於怎樣的位置?

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在大會報告中指出,我國在工業人工智能發展中有三大優勢:一是強大的研發隊伍和高數量專業研究人員的人才優勢;二是我國全球最大規模製造業提供的實驗環境優勢;三是國家戰略與業界需求相契合的政策優勢。認清挑戰、找好思路、抓住時機,我國可以走在國際前列。

陳俊龍也表示,中國智能產業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差不遠,但有體量大、數量多的優勢,應該在國際產業智能化中擔當引領角色。政府要有“熬”的精神,要堅持在智能、卡脖子技術及科學問題上投入發力,不能只解決短暫應用上的問題,也不能急功近利、急於求成。

連勇指出,規模龐大、數據量豐富是中國智能產業發展的優勢,但也必須看到其中的挑戰。美國、歐盟,包括IEEE(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都在進行人工智能的倫理討論,例如智能機器代替人類可能引起失業潮,美國、德國等國的再教育和培訓制度很完善,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再就業問題,而中國的相關制度還在起步階段。政府對類似議題要預為之謀,避免處理不當產生社會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