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鼎利的奇幻漂流

剛剛走過弱冠之年的基金行業,面前卻擺著一大堆煩惱: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號角已經吹響,這意味著公募基金在固定收益領域的走馬圈地或將出現拐點,而作為基金公司壓箱底的權益投資,規模卻還不如十二年之前。

根據瑞士信貸最新發布的《2018年全球財富報告》,中國家庭總財富已超過50萬億,緊跟美國之後,位居全球第二。而在最近18年中,中國財富總額增長13倍,是其他所有國家增速的兩倍多。

從公募基金近年的規模數據來看,剔除貨幣與短期理財之後,公募基金並未搭上經濟增長與居民財富增加這輛車。關於資本市場的問題,觀察君在本文不做討論。公募基金本質上是信託關係,行業的公信力寶貴而又脆弱,而東吳鼎利做了一個示範,投資者對基金行業的信任,是如何逐漸流失的。

5分錢的爭議

2019年1月25日,東吳鼎利大跌6.81%。除此以外,東吳基金旗下的東吳優信穩健、東吳鼎元雙債分別下跌了4.36%和4.28%。作為債基,這樣的的單日跌幅觸目驚心。不過,2018年踩雷信用債的債基也不少,債基的淨值大跌甚至已經讓人有點熟視無睹。事實上,當日信達澳銀純債基金大跌12.42%,在跌幅榜上力壓東吳鼎利。

或許有人要問,為何觀察君放著跌幅更大的信達澳銀純債不寫,偏要跟東吳鼎利過不去?這得從東吳基金去年四季度對於東吳鼎利自購的贖回說起。

東吳鼎利四季報顯示,東吳基金在去年12月19日贖回了東吳鼎利700萬份,持有份額從1286萬份降至586萬份。當時贖回的單位淨值為0.967元,而1月25日的單位淨值為0.917元,相差0.05元。

正是這5分錢的差別,引發了投資者的質疑。別小看這5分錢,對於東吳鼎利而言,意味著基金淨值的變動幅度超過5%。粗略算一下賬,那700萬份也意味著35萬元的差別呀。

實際上,基金公司贖回自購基金很正常,基金公司調整停牌股票與債券的估值也屬於行業慣例。

禍起信威集團

從東吳鼎利的持倉來看,東吳鼎利的淨值波動與其持有的“16信威01”有關。根據東吳鼎利2018年四季報,其持有的40.517萬張“16信威01”,佔基金淨值的比例為30.85%。

單隻券的持倉,為何會超過10%呢?這得從信威集團的債務危機說起。2016年12月23日,信威的債務危機爆發,信威股票當天迅速跌停。在接到上交所的問詢函後,2016年12月26日,信威集團緊急停牌了旗下的股票和債券。2017年4月,已經停牌5個月的信威集團,再次發佈公告,稱要進行重大資產重組並且繼續申請停牌,這一停牌又是19個月。至此,信威集團的停牌之旅仍未終結,此後再次以重大資產重組為由申請公司股票自2018年11月28日起繼續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三個月。

恰好在信威集團債務危機爆發的前一個季度,“16信威01”開始出現在東吳鼎利的重倉債券名單裡。據東吳鼎利2016年三季報,當時持有40.517萬張“16信威01”,公允價值4118.96萬元,佔基金資產淨值的3.96%。


東吳鼎利的奇幻漂流


從上面的表格來看,當時“16信威01”並不是東吳鼎利的第一重倉券種。然而,信用債踩雷往往會導致基金持有人贖回,從而導致問題資產的比例被動上升。“16信威01”佔東吳鼎利的淨值比例,在2017年二季度末飆升至21.97%,此後各個季度的佔比一路上升,而到了2018年二季度末,佔比一度高達91.6%。


東吳鼎利的奇幻漂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年4月25日,東吳鼎利的機構持有人佔比高達96.07%。之所以數據日期為4月25日,因為此時東吳鼎利從一隻分級基金轉換為了LOF基金。此後機構佔比逐漸下降,到了2017年末機構僅持有428萬份,佔比僅為7%。

東吳鼎利的奇幻漂流


神奇的起死回生

對於基金公司而言,自購的目的要麼是對基金的業績有信心,要麼是為了避免觸及5000萬的清盤紅線。截止到2018年二季度末,東吳鼎利的份額僅為4277萬份,參考東吳鼎利彼時的單位淨值,可以發現該基金已經淪為一隻瀕臨清盤的“迷你基金”。

在去年三季度末,東吳基金、信達澳銀、博時三家機構給“16信威01”的估值分別為85.23元、85.23元、68元。而到了年底,東吳基金、信達澳銀將其估值分別提高到96.21元和100元,而博時基金在11月30日對於“16信威01”進行估值調整,根據當日博時安信收益的淨值變化推算,“16信威01”的估值在48.48元。

基金公司對於同一券種出現估值差異並不稀奇。值得注意的是,四季度起到12月19日,東吳鼎利淨值大漲6.85%,“16信威01”的估值大幅提升顯然對淨值上升貢獻不小。然而,東吳基金在此時贖回了700萬份東吳鼎利。

僅僅一個月後,東吳鼎利在1月25日大跌6.81%。你看,人家就是這麼剛剛好躲過大跌。其他投資者就沒那麼幸運了,東吳鼎利三季末的份額總數為4298萬份,而四季末的份額總數為1.30億份,除掉6908萬份贖回的份額,基金的總申購份額高達1.56億份,這意味著伴隨著東吳鼎利淨值大漲,有投資者跟風買入。

那40.517萬張“16信威01”一直沒變,東吳鼎利的淨值卻已經自發走了個過山車,東吳鼎利還順便逃離了被清盤的命運。在部分代銷渠道的討論區,投資者群情激昂,但觀察君翻閱監管層的相關文件,發現關於基金估值的相關論述頗為模糊,也並未闡述對計價錯誤的具體界定方法。


東吳鼎利的奇幻漂流


神奇的起死回生

“16信威01”已經成為了諸多投資者的噩夢,但實際上也是相關基金公司的噩夢。對於很多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往往缺乏成體系的信用研究團隊。東吳基金有沒有信用研究團隊觀察君不清楚,但股東單位東吳證券有啊。

據觀察君不完全統計,東吳證券分析師徐力自2014年11月起,連續給了信威12個買入。哪怕到了2017年5月,仍不改初衷。自2016年初起,徐力所發佈的研報中,其所在的任職單位由之前的海通證券變更為了東吳證券。眼尖的讀者或許會發現,“16信威01”為東吳基金所重倉的時點恰好在2016年三季度。


東吳鼎利的奇幻漂流


研報畫風如下,難怪連同行都看不下去,至今雪球上還有同行對於徐大師相關研報的吐槽。


東吳鼎利的奇幻漂流


東吳鼎利的奇幻漂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