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基層做信訪|撫順市信訪局來訪接待處處長張曉

  我叫張曉,是一名中共黨員,擔任撫順市信訪局來訪接待處處長,是一位普通的基層信訪幹部。我從事信訪工作已十餘年了,時刻牢記"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神聖使命,為信訪群眾排憂解難,以對黨的忠誠和對群眾的關心,鋪架了一座黨和政府與老百姓間的"連心橋"。

記得我剛到市信訪局工作的時候,一名老同志告誡我說"作為一名信訪幹部,工作不在於多麼轟轟烈烈,只要踏踏實實地把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好,把每一件小事處理好,就不簡單了。"多年來,這句話一直在我心頭。有人說:信訪幹部是"受氣包",信訪問題多是難啃的"硬骨頭"。可我卻從不這麼看,只要帶著深厚感情走進信訪人,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就會把事情處理好。

我在基層做信訪|撫順市信訪局來訪接待處處長張曉

市信訪局是化解矛盾糾紛的"重要防線",作為基層信訪幹部,我總覺得為群眾多辦事,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主動在工作中學會換位思考,多方面瞭解案件,設身處地的瞭解信訪人的訴求。信訪群眾劉某某,今年50歲,自2007年兒子遇害身亡以來,因對判決不滿等一系列問題多次到各級上訪,近十年來,其先後進京上訪30餘次,赴省上訪50餘次,還曾多次被警方收容,成了困擾基層單位的"老大難"問題。我主動到劉某某的家裡與她溝通交流,瞭解案情及其生活情況。我瞭解到,導致她上訪的主要原因是其文化水平較低,法律知識匱乏,對處理、依法判決缺乏正確認識,存在思想誤區,加之喪子之痛的打擊,使其走入了誤區,固執的堅持自己的想法。為徹底解決此案,我多次與其談心交心,講法律、講政策,引導其正確認識有關部門的處理意見和判決文書,幫助她理清思路,一步步引導其走上法律渠道,同時通過思想疏導,讓其放棄固有觀念,走出了心理誤區。在做好政策宣講的同時,我還主動關心她的生活,拉近了彼此間的感情。多年的奔波,她沒有經濟來源,甚至賣掉了自己的住房,生活十分困難。考慮到她家的實際情況,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為其解決困難救助,生活上的關心逐步消除了她的牴觸情緒。通過一系列的行之有效地工作,劉某某轉變了觀念,對案件有了新的認識,對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經過不懈努力,許多上訪老戶都息訴罷訪,群眾信任我,有話願意跟我說,有苦願意和我訴,群眾的心結解開了,社會矛盾就減少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增強了。

我在基層做信訪|撫順市信訪局來訪接待處處長張曉

信訪工作不僅是溝通黨和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還是融洽黨群幹群關係的"潤滑劑",面對複雜局面,不斷創新工作思路,講究方式方法,時刻不忘自己肩上的擔子。有的群眾到信訪局上訪情緒激動,經常會遇到難聽的話語和過激的言行,作為信訪幹部必須要學會冷靜思考,沉著應對,面對突發事件敢於挺身而出,勇於擔當,化解險情。今年初,市某公司面臨破產清算轉制,有些職工因對政策的不理解等問題欲聚集進京,揚言要以"不惜一切"的方式來討說法,而且情緒失控,言語激烈。我接到電話後,一邊忙著與有關部門聯繫,向上級領導彙報,一邊迅速將工作戰線前移,連夜入戶在"炕沿上"做工作,穩定當事人的情緒。通過與老工人進行"面對面"勸說、安撫,並以自身在企業工作過的經歷引起共鳴,經過苦口婆心地勸說,他們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同時及時跟進,幫助生活確實有困難的職工解決臨時救助、求醫買藥等難題,化解了一場潛在的集體性事件。

我在基層做信訪|撫順市信訪局來訪接待處處長張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