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之探索——查.戴維斯《虛擬空間》

自我之探索——查.戴維斯《虛擬空間》

查.戴維斯2000年劍橋年度主題講座中用很長的篇幅寫下了《虛擬空間》一文。她描述的是被她稱為"虛擬環境"的她本人的兩件作品Osmose和Ephemere。Osmose意指滲透,Ephemere是一個法語單詞,意思是轉瞬即逝的。作者給自己創造的虛擬環境作品起這樣的名稱,蘊含了一些哲學意味。

簡單地說,身為著名畫家的查.戴維斯,想要大家像她一樣感受空間和意識,於是和自己的團隊一起,運用電腦技術,製作了"Osmose"和"Ephemere",你帶上頭盔式顯示器,穿上連接電腦主機和傳感裝置的背心,就可以進入一個由電腦技術營造出來的虛擬環境,去體驗不一樣的空間。

自我之探索——查.戴維斯《虛擬空間》

看了作者的介紹,我本人表示不敢去體驗她的虛擬空間——原因我後面再告訴大家。我花了很長時間拜讀這篇文章,因為作品理念很有吸引力。

其一是她認為人們熱衷於虛擬空間是想"擺脫肉體對現實世界的強烈依賴","這不過是雄性激素誘導下的幻想"。她指出:無論是VR還是浸入式遊戲,無不是迎合這種幻想的產物,不僅是要"擺脫依賴",且熱衷於"掌握、支配和控制"。而Osmose和Ephemere就是要反駁這種意識慣性。

"王者榮耀",趨之若鶩,一個銀灰色的拖著長長羽尾的英雄,奮力疾馳,是滑行不是走,看上去是那樣無所畏懼,"人在塔在啊"——就連名字,也可以這樣任性地恣意豪情。。。實在怪不得這樣的遊戲對孩子們有無可阻擋的誘惑。

幾年前我的一個同事說:"人如果不需要吃飯就好了,就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了。。。"那時候第一次思考"餬口"這個詞,因為要餬口,我們不得不學習、上班、應酬,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且餬口這件事不僅限制了我們的行動自由,還束縛了我們的思想,如同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

我很希望查.戴維斯就"擺脫"這個話題多說一點,但是她簡要描述後就斬釘截鐵地下結論說"擺脫肉體對現實世界的強烈依賴"是"幻想",讓我很是失望,本來總有點渺茫的希望,人類在厭倦了的時候用虛擬空間這個媒介擺脫自己——哪怕是暫時的——以得到慰藉。不過且慢,她否定"掌握、支配和控制",倒是很合我心意。

其二以作者屈光度17的近視程度看這個世界,自身和整個空間融為一體了,她稱之為"空無一物的空間"。我們為什麼要體驗一個高度近視的人的感覺呢,其實不然,在茫茫夜色裡,或者在迷失自己的夢裡,甚或在失去方向感的白天的曠野,你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自己在其中,融為一體,你不再有前後左右遠近高低等等概念,只有震撼,或者恐懼,或者感覺到自己像一粒塵土般渺小。在"空無一物"這個短短的章節,作者強調的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成為其作品理念,我作為讀者並不知道這個感覺是否值得我喋喋不休一番,不過在這裡作者傳遞了這樣的信號:即便想"掌握、支配和控制",有時候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其三是作者提到在虛擬空間,視覺敏銳性大大減弱之後,聲音會被強烈感知。說白了,聲音能使我們找到存在感。這個話題,別人說了,你會覺得:哎呀這個是顯而易見的呀,但是別人沒說的時候,你卻未必能想得到。這樣一個細節被作者納入視線,讀者在這裡卻似乎彷彿可以靈光一閃,聲音是我們與生俱來擁有的,卻沒想到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想起"微信讀書",這些年騰訊在文化娛樂人際交流領域確實給我們帶來很多便捷,也激發了我們的熱情。比如玩遊戲,你可以看見好友在玩什麼;讀書,你也可以看見好友在讀什麼,"咦,他在看這本書,那我也來看看吧。"特別是如此貼心地,當你疲憊地想要閉目養神的時候,還給你送上語音版,就問你還有什麼理由不來讀兩本?但我確實是挑剔的人,比如那本《思考,快與慢》,我就很嫌棄語音版那毫無特色的聲音,如果我練練普通話的話,應該會比他念的好,也許可以讓讀者對這本書有更多的興趣。不過。。。打住自戀,我們返回作者的思路。

自我之探索——查.戴維斯《虛擬空間》

來了解一下Osmose和Ephemere。作者說是融合了"全身浸入方式"、"互動式3D圖像和聲音"、"呼吸式界面行進"等多種技術的新產品,但是在我看來,除了"呼吸式界面行進",有點與眾不同之外,這兩個產品與VR 並無明顯的區別——如果不是在前面我們已經瞭解了作者的創作理念。這樣的作品,就是反駁"擺脫、掌握、支配和控制"這些意識慣性的,但是也沒有矯枉過正,通過聲音、通過呼吸式行進,又能使人強烈地感知自我。

Osmose裡有空地、池塘、森林、樹葉、岩石,向下直至泥土中,最底層是John Harrison為這個虛擬環境編寫的代碼,往上是天空、雲層,最高層是思想家們的閃閃發光的話語。體驗者通過調整呼吸行進,所有的一切都是透明的,體驗者可以任意穿梭期間,達到上天入地的境界。

Ephemere的空間架構是一條豎直軸線的三個水平面:森林景觀、地下泥土和內部生命體。在Osmose的基礎上,Ephemere增加了一天中時段變幻和一年中季節的更替。當你稍一駐足,日出到日落,或者白雪皚皚的冬季,到奼紫嫣紅的春天;當你在泥土裡注視那顆種子,它就會在瞬間發芽成長;當你注視那條河流,它就會產生強大的引力,把你吸過去,載著你一起奔流不息。。。

前面我說我不敢去體驗,就是因為看到了這一段,且不說那種漂浮感帶給人的不安全感,如果被河流吸過去,在湍急的河流中失控地一路狂奔,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掉下去,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掙脫出來,那我是一定會被嚇個半死。說有的體驗者結束後嚎啕大哭,我想:怕不是被嚇的?

Osmose和Ephemere中自始至終有聲音伴隨,Osmose中是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的聲音,Ephemere是中提琴的聲音,隨著體驗者所在位置不同、呼吸節奏的不同、在某處逗留時間的長短和目光所及之不同,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在生命體的那部分,作品中使用了動物的叫聲,用以配合血脈的搏動。

每個人的體驗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你的路線是你自己的呼吸節奏、凝視某處的時間長短等等決定的,是不是會懷疑自己的意念決定了自己的所見所聞?

自我之探索——查.戴維斯《虛擬空間》

應該說這兩件作品確實很好地表達了作者的創作理念,一方面我們是空間的組成部分,不要試圖掌控;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強烈地感知自我——通過呼吸和聲音。

再次回顧作者描繪的Osmose和Ephemere,如果說Osmose是靜流,一種莊嚴的存在, Ephemere就是白駒過隙的流逝——降生、逗留、消失。有的體驗者止不住痛哭,前面以我恐懼之心度之說是被嚇的,其實也有可能是在瞬間的日出日落四季交替中,或者在生命體的出現和消失中,感覺到了生命的短暫與渺小,因而止不住悲從中來。。。

Osmose完成於1995年,Ephemere完成於1998年。到2000年查.戴維斯發文,有兩萬多人體驗過這樣的虛擬環境。但是時至今日,二十多年過去了,這兩件作品仍然鮮為人知,或者即使知道Osmose和Ephemere,如果沒有看過查.戴維斯的這篇文章,也一定會和我一樣,認為這不過是VR的改版。通常意義上來說,是兩款軟件產品,查.戴維斯稱其為"作品",是的,不僅是藝術作品,且是和貝多芬的《命運》、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一樣蘊含著思想的藝術作品。查.戴維斯作為一個成功舉辦過多次畫展且參與創辦SOFTIMAGE 軟件公司的成功人士,做Osmose和Ephemere絕不是做技術,而是一種哲學探索。

自我之探索——查.戴維斯《虛擬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