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之探索——查.戴维斯《虚拟空间》

自我之探索——查.戴维斯《虚拟空间》

查.戴维斯2000年剑桥年度主题讲座中用很长的篇幅写下了《虚拟空间》一文。她描述的是被她称为"虚拟环境"的她本人的两件作品Osmose和Ephemere。Osmose意指渗透,Ephemere是一个法语单词,意思是转瞬即逝的。作者给自己创造的虚拟环境作品起这样的名称,蕴含了一些哲学意味。

简单地说,身为著名画家的查.戴维斯,想要大家像她一样感受空间和意识,于是和自己的团队一起,运用电脑技术,制作了"Osmose"和"Ephemere",你带上头盔式显示器,穿上连接电脑主机和传感装置的背心,就可以进入一个由电脑技术营造出来的虚拟环境,去体验不一样的空间。

自我之探索——查.戴维斯《虚拟空间》

看了作者的介绍,我本人表示不敢去体验她的虚拟空间——原因我后面再告诉大家。我花了很长时间拜读这篇文章,因为作品理念很有吸引力。

其一是她认为人们热衷于虚拟空间是想"摆脱肉体对现实世界的强烈依赖","这不过是雄性激素诱导下的幻想"。她指出:无论是VR还是浸入式游戏,无不是迎合这种幻想的产物,不仅是要"摆脱依赖",且热衷于"掌握、支配和控制"。而Osmose和Ephemere就是要反驳这种意识惯性。

"王者荣耀",趋之若鹜,一个银灰色的拖着长长羽尾的英雄,奋力疾驰,是滑行不是走,看上去是那样无所畏惧,"人在塔在啊"——就连名字,也可以这样任性地恣意豪情。。。实在怪不得这样的游戏对孩子们有无可阻挡的诱惑。

几年前我的一个同事说:"人如果不需要吃饭就好了,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那时候第一次思考"糊口"这个词,因为要糊口,我们不得不学习、上班、应酬,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且糊口这件事不仅限制了我们的行动自由,还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如同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

我很希望查.戴维斯就"摆脱"这个话题多说一点,但是她简要描述后就斩钉截铁地下结论说"摆脱肉体对现实世界的强烈依赖"是"幻想",让我很是失望,本来总有点渺茫的希望,人类在厌倦了的时候用虚拟空间这个媒介摆脱自己——哪怕是暂时的——以得到慰藉。不过且慢,她否定"掌握、支配和控制",倒是很合我心意。

其二以作者屈光度17的近视程度看这个世界,自身和整个空间融为一体了,她称之为"空无一物的空间"。我们为什么要体验一个高度近视的人的感觉呢,其实不然,在茫茫夜色里,或者在迷失自己的梦里,甚或在失去方向感的白天的旷野,你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在其中,融为一体,你不再有前后左右远近高低等等概念,只有震撼,或者恐惧,或者感觉到自己像一粒尘土般渺小。在"空无一物"这个短短的章节,作者强调的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也成为其作品理念,我作为读者并不知道这个感觉是否值得我喋喋不休一番,不过在这里作者传递了这样的信号:即便想"掌握、支配和控制",有时候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其三是作者提到在虚拟空间,视觉敏锐性大大减弱之后,声音会被强烈感知。说白了,声音能使我们找到存在感。这个话题,别人说了,你会觉得:哎呀这个是显而易见的呀,但是别人没说的时候,你却未必能想得到。这样一个细节被作者纳入视线,读者在这里却似乎仿佛可以灵光一闪,声音是我们与生俱来拥有的,却没想到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想起"微信读书",这些年腾讯在文化娱乐人际交流领域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多便捷,也激发了我们的热情。比如玩游戏,你可以看见好友在玩什么;读书,你也可以看见好友在读什么,"咦,他在看这本书,那我也来看看吧。"特别是如此贴心地,当你疲惫地想要闭目养神的时候,还给你送上语音版,就问你还有什么理由不来读两本?但我确实是挑剔的人,比如那本《思考,快与慢》,我就很嫌弃语音版那毫无特色的声音,如果我练练普通话的话,应该会比他念的好,也许可以让读者对这本书有更多的兴趣。不过。。。打住自恋,我们返回作者的思路。

自我之探索——查.戴维斯《虚拟空间》

来了解一下Osmose和Ephemere。作者说是融合了"全身浸入方式"、"互动式3D图像和声音"、"呼吸式界面行进"等多种技术的新产品,但是在我看来,除了"呼吸式界面行进",有点与众不同之外,这两个产品与VR 并无明显的区别——如果不是在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的创作理念。这样的作品,就是反驳"摆脱、掌握、支配和控制"这些意识惯性的,但是也没有矫枉过正,通过声音、通过呼吸式行进,又能使人强烈地感知自我。

Osmose里有空地、池塘、森林、树叶、岩石,向下直至泥土中,最底层是John Harrison为这个虚拟环境编写的代码,往上是天空、云层,最高层是思想家们的闪闪发光的话语。体验者通过调整呼吸行进,所有的一切都是透明的,体验者可以任意穿梭期间,达到上天入地的境界。

Ephemere的空间架构是一条竖直轴线的三个水平面:森林景观、地下泥土和内部生命体。在Osmose的基础上,Ephemere增加了一天中时段变幻和一年中季节的更替。当你稍一驻足,日出到日落,或者白雪皑皑的冬季,到姹紫嫣红的春天;当你在泥土里注视那颗种子,它就会在瞬间发芽成长;当你注视那条河流,它就会产生强大的引力,把你吸过去,载着你一起奔流不息。。。

前面我说我不敢去体验,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一段,且不说那种漂浮感带给人的不安全感,如果被河流吸过去,在湍急的河流中失控地一路狂奔,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挣脱出来,那我是一定会被吓个半死。说有的体验者结束后嚎啕大哭,我想:怕不是被吓的?

Osmose和Ephemere中自始至终有声音伴随,Osmose中是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的声音,Ephemere是中提琴的声音,随着体验者所在位置不同、呼吸节奏的不同、在某处逗留时间的长短和目光所及之不同,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在生命体的那部分,作品中使用了动物的叫声,用以配合血脉的搏动。

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的路线是你自己的呼吸节奏、凝视某处的时间长短等等决定的,是不是会怀疑自己的意念决定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自我之探索——查.戴维斯《虚拟空间》

应该说这两件作品确实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理念,一方面我们是空间的组成部分,不要试图掌控;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强烈地感知自我——通过呼吸和声音。

再次回顾作者描绘的Osmose和Ephemere,如果说Osmose是静流,一种庄严的存在, Ephemere就是白驹过隙的流逝——降生、逗留、消失。有的体验者止不住痛哭,前面以我恐惧之心度之说是被吓的,其实也有可能是在瞬间的日出日落四季交替中,或者在生命体的出现和消失中,感觉到了生命的短暂与渺小,因而止不住悲从中来。。。

Osmose完成于1995年,Ephemere完成于1998年。到2000年查.戴维斯发文,有两万多人体验过这样的虚拟环境。但是时至今日,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两件作品仍然鲜为人知,或者即使知道Osmose和Ephemere,如果没有看过查.戴维斯的这篇文章,也一定会和我一样,认为这不过是VR的改版。通常意义上来说,是两款软件产品,查.戴维斯称其为"作品",是的,不仅是艺术作品,且是和贝多芬的《命运》、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蕴含着思想的艺术作品。查.戴维斯作为一个成功举办过多次画展且参与创办SOFTIMAGE 软件公司的成功人士,做Osmose和Ephemere绝不是做技术,而是一种哲学探索。

自我之探索——查.戴维斯《虚拟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