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有了新標籤:清華教授!

傅莹有了新标签:清华教授!

“鐵娘子外交官”“舌戰群儒發言人”傅瑩又多了個新的身份——10月30日,她受聘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國際關係研究院名譽院長,正式成為“傅教授”。

傅莹有了新标签:清华教授!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左)向傅瑩頒發聘書 來源:清華新聞網

在外交部一干就是30年,擔任人大發言人5年多,見慣了國際紛爭大國博弈的陣仗,如今,65歲的她又回到了最聖潔最清靜的校園。滿頭華髮、細框眼鏡,配上從容優雅還略帶幾分靦腆的笑容,這樣的傅瑩,看起來的確很像一個儒雅的學士,校園無疑是和她氣場最搭的地方了。

“清華大學不僅具有‘心憂國家’的歷史傳承,更有國際一流的辦學條件,這為培養一流國際問題研究人才和進行國際關係研究提供了良好條件。”傅瑩希望將來能依託校內科研機構發揮智庫的研究和傳播功能,通過加強理論學習,加強智力建設,爭取為國家作出應有貢獻。

傅瑩在講話中還談及了自己青年時代與清華大學的未了之緣,回憶了外交生涯中與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專家的合作關係。

傅莹有了新标签:清华教授!

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傅瑩與清華頗有淵源,今年6月,她就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新書《看世界》的發佈與研討會。

在新書發佈會現場,傅瑩坦言自己“挺緊張”。她幽默地說,自己早年經常給機關、高校做形勢報告,有學者建議她“千萬不要到清華去”,“言外之意,清華臥虎藏龍,我可能應付不了,後來就沒敢來”;經歷多年國內外“龍潭虎穴”般的歷練後,此番聽說新書要在清華髮布,“我就勇敢地同意了,但也不是不緊張,今天還是挺緊張的”。

當時傅瑩還向在場的清華學子透露了一個“小秘密”:當年報考大學時,她的第一志願是清華大學的力學系,但由於當時力學系招生條件僅限北京戶口學生,便與清華“錯過”。

如今來到清華任職,也算是彌補了傅瑩當年的“遺憾”。

傅瑩長期工作在外交一線,先後擔任過鄧小平、楊尚昆、江澤民等領導人的翻譯,還曾任駐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大使,被外界稱為“各國大使中的No.1大使,最能代表和維護中國的利益,最富有影響力和魅力”、“善於發揮智慧和魅力攻勢的大使”。

2013年,她從外交部調任全國人大,成為全國人大首位女性新聞發言人。每年的兩會發佈會上,提問與應答頻頻交鋒,簡直是一場中國最高權力機關“形象代言人”與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互動。那些互動中擦出的小火花,也成為她職業生涯的一個個閃光時刻。

傅瑩前後經歷了十多次的發佈會,面對現場記者們提出的五花八門、各帶機鋒的問題,卻始終保持一個pose——你只管問,答不上來算我輸。把傅瑩與記者的交鋒整理成冊,簡直就是一本經典的外交教科書。

當現場記者問到霧霾問題時,她笑著總結:外媒必問軍費,國內媒體必問環境。

傅莹有了新标签:清华教授!

2016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傅瑩又以一段“舌戰群儒”的精彩表現博得了滿堂彩——一位記者開口就很刁鑽:“中國是否對朝鮮失去了控制?”這個問題背後藏了個大大的圈套,回答“是”或者“不是”都等於間接承認了中國在試圖控制他國主權。

傅瑩呢,卻面帶微笑,用一種好像聽到了一個笑話般的語氣回答:“啥?這種話很西方。”當美方代表一口一個“中國‘偷竊’美國”時,她一收笑容變得嚴肅:這很不尊重人,有話我們能不能攤開說?

傅莹有了新标签:清华教授!

面對接連拋過來的問(刁)題(難),她見招拆招,卻不失風度,明明語氣輕柔、語速不疾不徐,卻給人一種無法反抗的壓迫力,用四兩撥千金的力道,反擊了對方的強盜邏輯,完美展示了何為中國外交家的風采。

這次會議之後,很多外國友人都說,已經被這個言辭犀利、語氣溫柔的中國女人圈粉了。不少人甚至認為,這種將東方女性的氣質與神韻發揮到極致的風格,就是典型的“傅氏style”。

受聘於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國際關係研究院名譽院長四天後,11月3日上午,傅瑩在廣州黃埔國際財經媒體和智庫論壇亮相,並發表演講。

傅莹有了新标签:清华教授!

傅瑩在黃埔論壇上演講。 主辦方供圖

有過外交部副部長、駐大國大使、全國人大發言人等經歷的傅瑩,被稱為“鐵娘子外交官”,在外交場合,她多次橫刀立馬舌戰群雄,發出了響亮卻不刺耳的中國聲音。

傅瑩在演講中表示,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從一個貧困落後的國家成為在世界位居第二的大經濟體,世界各國看到了中國的改變,中國學生也更加自信。同時,在世界輿論場上,中國是熱門話題,對關於中國的信息需求不斷上升,正面評價很多,負面意見也不少。

在傅瑩看來,信息的缺乏往往導致媒體和公眾依循舊的邏輯去推斷今日中國,政客也容易在不完整的資料基礎上構建關於中國的立場。

傅瑩認為,近年我國對外敘事的意識和方法都有了很大提升,硬件也不斷完善,取得越來越好的效果。同時,中國在不斷變化,世界也在不斷變化,中國與外界相互觀察的視角也在發生變化。中國要更多地參與世界事務,首先需要讓外界充分和準確地瞭解自己,需要讓自己的知識、信息和政策能夠通達國際社會,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國際傳播的方式方法。

傅瑩表示,我們需要改進自己的國際傳播,讓中國故事在美國和世界得到更充分的表達和傳播,化解外界的誤解和偏見,減少阻力和障礙;我們需要讓自己的知識、信息和政策能夠通達國際社會,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勇敢地面對挑戰,不斷學習和摸索,認真瞭解國家的歷史和現實,吃透黨的方針政策,跟上形勢的發展變化,增強自身能力建設,成為中國新一代成功的傳播者。

我最近去索契出席瓦爾代俱樂部的年會,幾乎每個議題的討論中,都會提到中國,遇到什麼問題都會有人問到中國的觀點或者是作用。其實不僅是在瓦爾代,在國際上的各大論壇、各大媒體上,中國都是一個熱門話題。在世界的輿論場上,對關於中國的信息需求不斷上升,正面評價很多,負面意見也不少。

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也承認,中國取得了成功。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和有力領導下,在各級政府持之以恆的推動下,在中國人民40年堅韌不拔的努力奮鬥中,中國從一個貧困落後的國家,成長為在世界位居第二的大經濟體。世界各國不僅看到中國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和四通八達的高速鐵路和公路,更看到了中國人的改變,看到了他們對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多知識技能、更豐富精神世界的追求。

我在美國沃頓商學院出席留學生舉辦的中國論壇時,見到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中國留學生,他們充滿活力、對未來滿懷希冀。在國內出席大學活動時,在地方訪問期間,我也接觸過許多年輕人,他們成長在更高的知識平臺上,對外部的世界更為熟悉,有著新一代中國人的自豪感、自信和舒適感。

有一次我在華盛頓與幾位美國記者辯論,他們對中國有許多批評,我努力解釋和說明,但雙方都很難說服彼此,有點疲憊。最後,一位美國記者說,中國年輕一代更瞭解世界,將來或許會改變。隨同的有一位留學生臨時助手,我說,那你問問下一代?記者轉身問他,在美國這麼久,相比較之下,你不覺得中國問題很多嗎?這位年輕人回答說:我在中國的時候,看到的問題很多,在美國生活,也發現有很多問題。所以,我想的更多的是,將來怎樣努力去解決問題,讓世界變得更好。

這位年輕人的話對我們雙方都有啟發。而且,這樣簡單的表達在提升中國形象上的功效勝過連篇陳述。

無論是中國、美國還是世界,我們面對的國家都是由一個個家庭和個人組成的,國家在世界上的形象也是由許多個體來構建和詮釋的。中國2017年有1.2億人次出國旅行,每個人都是中國的一塊牌子,都代表了中國的形象。我們有好的方面,也有不那麼好的時候,但這都屬於我們成長的腳印。一個國家的形象不太可能超越自身的實際情況,我們處於今天這個階段,人的真實故事是國家形象的基礎。最近崔天凱大使在美國為紀錄片《善良的天使》觀影活動致辭時,講到了“小人物”在中美關係中發揮的重要橋樑作用。整個中國的發展又何嘗不是如此?

可以說,外界重視中國,首先是看到了中國人取得的成就,從而承認中國這個國家取得了成功。

但是,外界對中國的負面認知也是相當令人苦惱的。目前中美之間的分歧和矛盾當中,就有相當大的誤解和偏見的成分。美國最大的擔憂莫過於,中國發展強大起來後,將在世界上追求什麼樣的地位和作用,是否要搶奪美國作為世界領導者的椅子,用中國的制度和方式統領世界。美國人很少能聽到和看到中國人系統地講自己的世界觀和國際理念,比較流行的是美國人寫的書和文章,描繪中國如何懷揣一套“秘密戰略”,註定要與美國爭奪天下。

美國人習慣於霸權思維,對別的國家進行主觀臆斷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麻煩的是,美國許多普通人對中國的認知正越來越被這種虛妄思維所影響,國會和決策層也有人試圖據此判斷和預設對中國的戰略和政策。這樣下去,難免給我們的國際合作和復興大業帶來阻礙,給改革開放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我們需要冷靜看待和麵對挑戰,首先是繼續堅持走好自己的路。大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終歸要看對自身問題解決得如何。美國焦慮的根源也是內部問題,無論是在黨派紛爭上,還是在財富的分配上,乃至經濟的結構性問題,美國都進入困難的調整階段,這些年戰略透支帶來的內傷需要時間調養。美國試圖向外甩鍋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中國也有自己的困難和問題,也需要通過堅定不移地改革開放去克服。

同時,正如這個論壇所聚焦的,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化解外界的誤解和偏見,減少阻力和障礙。中美政治制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雙方的分歧和在大國關係上的結構性矛盾是必然存在的,想躲也躲不開。重要的是,如何使彼此的認識建立在客觀和理性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改進自己的國際傳播,讓中國故事在美國和世界得到更充分的表達和傳播。

長期以來,在國際知識和信息庫裡,源自中國大陸的資訊相對匱乏,更談不上系統性和完整性。例如,在英國大學圖書館的藏書中有不少關於中國的書籍,但多是民國時期和之前的出版物。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書架上擺放的雜誌,多來自日本或者中國臺灣、香港。美國的媒體幾乎天天提到中國,但來自中國的聲音並不多。

外界關於中國的“資訊赤字”是存在的。而信息的缺乏往往導致媒體和公眾依循舊的邏輯去推斷今日中國,政客也容易在不完整的資料基礎上構建關於中國的立場。如果我們對有些問題不能及時解釋和說明,如果出現關於中國的重大的指控得不到有效信息的對沖,就可能積累成更大的問題。

“聯接中外、溝通世界”,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他指出,“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做宣傳思想工作,一項重要任務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

近年我國對外敘事的意識和方法都有了很大提升,硬件也不斷完善,取得越來越好的效果。同時,中國在不斷變化,世界也在不斷變化,中國與外界相互觀察的視角也在發生變化。中國要更多地參與世界事務,首先需要讓外界充分和準確地瞭解自己。

為此,我們需要讓自己的知識、信息和政策能夠通達國際社會。例如,能不能有更多中國人寫的好書、好的視頻音頻資料被翻譯出來,向外部世界傳播?能不能在所有關心中國問題的論壇上有中國人去介紹情況?能不能在所有願意採訪中國人的媒體上有中國人去發表意見?能不能有一天,但凡是涉及到中國的事件和問題,第一個向國際社會提供一手信息的是我們自己?

總之,我們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國際傳播的方式方法。在座有許多年輕人,你們有更好的知識基礎,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同時,你們面對的是更大的國際舞臺,世界期待著你們的聲音。希望大家勇敢地面對挑戰,不斷學習和摸索,認真瞭解國家的歷史和現實,吃透黨的方針政策,跟上形勢的發展變化,增強自身能力建設,成為中國新一代成功的傳播者。謝謝。

大家都在看

來源/綜合自環球人物雜誌、長安街知事

美編/李凌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