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東北深度剖析,沙俄對遠東300年的覬覦!

外東北深度剖析,沙俄對遠東300年的覬覦!

公元1453年,地跨歐亞,享國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國在奧斯曼土耳其的凌厲攻勢下終告滅亡。公主索非亞帕列奧洛格投靠羅馬教皇,後在教廷策劃的政治聯姻中嫁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赴莫斯科時,索非亞佩帶了象徵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徽章。而狂妄地以拜占庭皇帝與東正教首領當然繼承人自居的伊凡在1497年將雙頭鷹圖案刻在國璽上,以此作為國徽。

該圖案後雖經多次小修微飾,亦沿用數百年,直至羅曼諾夫王朝滅亡。蘇聯解體後,也許是出於弘揚民族傳統淡化意識形態的目的,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再次啟用雙頭鷹圖案。這就是今日俄羅斯國徽的由來。

繼承了拜占庭政治遺產的俄羅斯似乎也沿襲了前者在地緣政治當中的雙重定位:國家戰略兼顧歐亞,既東顧又西望,如同國徽上的雙頭鷹一般左右覬覦。從16、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開始,俄羅斯就四處擴張,領土日益擴大。尤其是其“東進運動”,更是奠定了今日俄羅斯的版圖。由於俄羅斯勢力的歷史性進入,原本封閉內向卻穩定的“黃色東方”失去了往日的寧靜,逐漸成為了大國角逐的戰場。俄羅斯對於東方的進退親疏,正是近代以來世界政治態勢在局部地區的某種折射。

地理大發現

l 東方擴張的序幕

在西方主流學界,對於俄羅斯進行的地理大發現不甚認同。他們認為俄羅斯在北亞的地理探險活動純粹就是殖民擴張,卻無助於促進各地區之間的聯繫,與哥倫布、麥哲倫等人不可同日而語。該命題是否合理,與本文要旨無礙,但至少反映了一個事實:俄羅斯人的地理大發現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與西歐同行單純地採取航海手段不同,俄羅斯人採取了水陸並進的方針,但作為傳統的大陸國家,仍舊以陸上探險作為主要手段。

俄羅斯地理探險的最初動機並非殖民擴張,而是為了搜捕蒙古殘餘勢力。在此之前,莫斯科大公國消滅了以前的宗主國欽察汗國,完成了俄羅斯的統一。後來又開始了對蒙古人的反攻。至首位沙皇伊凡四世在位時,先後攻滅了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兼併了整個伏爾加河流域。因此前期的地理探險活動始終徘徊在烏拉爾山脈以西。

由於繼承了欽察汗國的廣袤領土以及本身農業落後的緣故,完成統一的俄羅斯對於土地發生了濃厚興趣。伊凡四世繼續他的兼併戰爭,然而,在擴張方向上卻有著三種選擇:東、南、西。東方地理狀況不明,且根據以往的探險結果大致可以推測屬於地廣人稀的寒帶地區,開發價值不大;南方有強大的土耳其帝國盤踞在高加索地區,難攖其鋒;而西方立窩尼亞地區(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一帶)位於波羅的海出海口,佔據此地的德意志騎士團又已經衰落,這對於迫切希望與西歐進行貿易的俄羅斯而言無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1558年,伊凡四世悍然出兵,攻城略地,引發了周邊國家的不安。立陶宛公國出於自衛,通過“盧布林聯合”與強大的波蘭合併,將俄軍趕出立窩尼亞,最後將戰火燒回了俄境內。北方強鄰瑞典也趁火打劫。內外交困的伊凡四世被迫於1583年求和休戰。

立窩尼亞戰爭的失敗以及本土因兵禍蒙受的巨大破壞嚴重削弱了俄羅斯,暫時無力向西方擴張,轉而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東方。此前,俄羅斯人早就從蒙古人口中得知了繁榮的中國的存在,繼而展開了對中國的大搜尋。儘管在伊凡四世死後國家陷入長期內亂,但俄羅斯並未因此而放慢探索東方的腳步,且此時的目標已經大大超越以往。

外東北深度剖析,沙俄對遠東300年的覬覦!

1608年,奉沙皇叔伊斯基諭旨,別洛戈洛夫率領哥薩克人開始尋找西蒙古的阿勒坦汗國。這是在尋找中國大背景下邁出的具體實際的第一步,雖然成果很有限。1616年,結束內亂的羅曼諾夫王朝派出的彼得羅使團因尋找卡爾梅克人(即土爾扈特人),歷史性地進入蒙古地區,從而建立起俄蒙之間直接穩定且經常性的聯繫。蒙古地區的發現,意味著俄羅斯離中國已不再遙遠。1618年5月,以伊凡佩特林為首的遣華使節團出發,9月到達北京。居留4日後,攜萬曆皇帝的國書回國。佩特林使團是歐洲基督教國家來華的首個世俗使團,其中國之行是俄中邦交的開始,同時也是俄中兩個民族的首次接觸。

與此同時,對於西伯利亞以及北亞地區的探索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許多探險隊紛紛越過低矮的烏拉爾山脈東進。一部分走海路,沿北冰洋海岸線前進;另一部分則深入內陸,順著北亞眾多的河流走向展開搜索,進到中西伯利亞。但這些河流最終都流入了北冰洋。因此,俄羅斯與中國的直接交往總體上落後於西歐。直至後期,探險隊深入阿穆爾河(黑龍江)流域,俄中才開始接壤,終於具備了建立經常性關係的前提。

火與劍—

異質文明的早期碰撞

黑龍江流域乃至整個中國東北地區的豐富資源,引發了俄羅斯貴族以及商人階層的垂涎。以哥薩克人為主的殖民商人紛紛打著“探險”的旗號頻繁進出黑龍江流域,且經常性地進行掠奪性貿易,甚至不惜殺人越貨。1652年,哈巴羅夫探險隊進入黑龍江中上游,在阿槍人(即赫哲人)村莊徵收皮毛稅時與前來交涉的清軍發生交戰。裝備了先進火器的哥薩克人擊敗了10倍於己的對手。這是俄中關係史上的首次軍事衝突。

此前,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俄羅斯人終於連接了北冰洋河系和太平洋河系。迭日涅夫探險隊發現了白令海峽,為東北亞航路的開闢奠定了基石,是俄地理大發現中最重要的事件。由此,一個由設防要塞和貿易站點構成的殖民網絡逐漸向東延伸。當它擴及黑龍江流域時,就成為頻繁使用的通向更高生產力地區和太平洋的便捷通道。

對於俄羅斯人在東北地區的蠢動,清政府早在北滿洲的一些部落向地方官申訴時就已得知,只是苦於當時剛剛入關,立足未穩,所以並未採取對抗行動。趁此間隙,俄羅斯佔領了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並遣使到北京試圖進行貿易談判,可惜兩次北京之行都因不願行跪拜禮而流產。待到1680年代,已經鞏固統治的清王朝開始騰出手來對付這個北方惡鄰。康熙皇帝親自組織自衛反擊戰,於1685年和1686年兩度用兵。俄軍傷亡慘重,被迫同意以談判的方式來解決東部邊境問題。1689年雙方簽署《尼布楚條約》。俄羅斯以止戈的微小代價換得了中國許多領土以及有別於其他“海上夷族”的更高待遇。

外東北深度剖析,沙俄對遠東300年的覬覦!

俄羅斯與日本在稍後的時間也發生了歷史性的接觸。1696年,靠近白令海峽的堪察加半島被阿特拉索夫探險隊發現,同時被發現的還有一個海上遇難的日本漂流民。這是俄日間的首次接觸。這個日本人很快被帶到莫斯科接受沙皇詢問,並留下來學習俄語,以便為以後俄日交往提供翻譯。然而,效果很不理想。此時,那些因為漂流民略帶誇張的描述而對日本財富充滿遐想的殖民商人早已迫不及待地想染指日本北方島嶼。

1711年,俄羅斯侵佔千島群島第一島;1768年,又將擇捉島納入版圖。其後,俄船開始頻繁遊弋於蝦夷本島(即北海道)沿海。當時管轄北海道的松前藩從當地阿伊努部落的控訴中對俄人的劣跡惡行有所瞭解,但由於害怕幕府趁機干涉藩政,所以沒有上報。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不久發生的“賓雅夫斯基事件”使得俄羅斯在北方海域的活動意外暴露,由賓氏揭發的俄侵略野心在日本知識分子中間引發了“海防論”高潮。

俄羅斯勢力的不斷南下,尤其是1792年拉克斯曼使團和1804年俄美貿易公司頭子雷扎諾夫來日要求通商,終於引起了幕府對北方的高度關注。幕府接受海防派的建議,將北海道納為直轄地,並從津輕各藩抽調兵力進駐北海道,充實北方防務,同時發佈俄國船擊退令。這些強硬態度及行動使得俄方的活動收斂了許多,北方的緊張局面因此得以緩和。但俄方對北千島的佔領已成事實,這就為日後的日俄爭端埋下了伏筆。

毋庸置疑,17~18世紀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活動屬於殖民擴張的範疇,之所以規模一直很小,除了因為俄在遠東嚴重缺乏人力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俄羅斯經過彼得一世改革後國力大增,先後在北方戰爭和數次俄土戰爭中擊敗強鄰。在北方,佔領夢寐以求的立窩尼亞,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在南方,從土耳其手中奪取高加索,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在歐洲取得的一系列輝煌的軍事勝利更加堅定了帝國西進的決心,其光環也反襯了在遠東的失敗與落寞。所以,在這一時期的俄羅斯國家戰略中,東方並不受重視。

日本崛起—雙頭鷹折翼遠東

俄羅斯在歐洲的一路高歌猛進,最終使這個老大帝國陷入與英法等老牌殖民強國的苦鬥當中。19世紀的百年間,俄羅斯幾起幾落,嚐盡興衰榮辱。順時,居然能夠以“歐洲憲兵”的身份鎮壓1848年大革命;逆時,橫遭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敗。

在德意志統一併迅速強大以前,英俄矛盾一直是當時國際關係的主要矛盾。雙方圍繞所謂的“東方問題”明爭暗鬥,並日趨白熱化。此時的俄羅斯實在抽不出更多精力來經營遠東,只能跟隨列強趁火打劫一番,以保證維持一定的遠東殖民利益。

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羅斯挾英法之餘威,逼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割走共100餘萬平方公里土地。而在19世紀末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俄又強租旅順和大連灣地區,並將長城以北和新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

在日本,俄羅斯抓住幕府突遭黑船叩關,風聲鶴唳,以及對於白種人充滿畏懼的心理弱點,於1855年逼迫簽訂《日俄修好條約》。日本對俄開放箱館、下田、長崎三港,給予俄最惠國待遇,互相承認領事裁判權。最重要的是劃定北方國界:庫頁島維持現狀,千島群島以擇捉、得撫島為界,擇捉歸還日本,得撫以北島嶼悉歸俄羅斯。

外東北深度剖析,沙俄對遠東300年的覬覦!

俄羅斯在日本同樣遭遇了英法的阻撓與掣肘。出於全面遏制俄羅斯戰略的考慮,英國有意識地扶植日本,而日本人也顯然有效地利用了這一點,1861年的“對馬事件”就是典型事例。但無論是英國還是俄羅斯,都遠遠低估了日本的潛力。日本在羽翼漸豐後於1875年與俄簽訂《庫頁島千島交換條約》,以讓出南庫頁換回北千島群島,從而暫時解決了北方領土問題。但在朝鮮,雙方發生了新的利益衝突。1891年發生的日本警察刺殺訪日的俄皇太子尼古拉未遂的“大津事件”就是敵對情緒的惡性爆發。隨著甲午戰爭後中國勢力的退出,雙方對朝鮮半島以及中國東北地區的爭奪更加激化和表面化,19世紀末期朝鮮的屢次宮廷政變即是明證。正所謂一山難容二虎,戰爭爆發只是時間問題了。

俄羅斯最終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敗北,原本希圖藉助軍事勝利來緩解國內矛盾的如意算盤落空。不久,國內發生了革命,幾乎斷送了沙皇的國運。儘管僥倖得以苟延殘喘,但此時的帝國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榮耀。元氣大傷的俄羅斯被迫承認日本在朝鮮和中國東北的利益,並轉而與對手握手言和,締結軍事聯盟,以此來保障遠東地區的安全。之後,四面楚歌、內憂外患的沙俄帝國除了在1911年策動過外蒙古獨立之外,就再也沒有大動作。幾年後,又捲入一戰當中,最終在1917年的革命風暴中壽終正寢。

中國變臉—蘇聯帝國夢破滅

十月革命催生的蘇維埃俄國接連粉碎了國內白軍進攻以及列強的軍事幹涉,儘管如此,蘇俄仍舊可以感受到自身在歐洲的孤立。為了擺脫這種孤立,蘇俄與一些加盟共和國合併成為蘇聯,並在1922年與德國單獨締結和約。其後,以斯大林為首的高層重新把目光投向了東方。中國此時正值軍閥混戰,無力理會邊疆事務。蘇聯趁機於1924年成功策動外蒙古獨立,成立了“蒙古共和國”,並大力支持孫中山的廣州政府,對中國進行“革命輸出”,結果擴大了蘇聯在中國的影響。

20、30年代的蘇聯對外戰略基本上以防禦為主,以便集中精力進行國內建設。而且外交上也明顯以西方作為重心。

30年代德國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國際政治力量的平衡。蘇聯先後通過蘇芬戰爭以及一系列的外交訛詐和軍事行動,在波羅的海和黑海一線建立起所謂的“東方戰線”來遏止德國的逼人態勢。蘇聯同樣沒有忽視德國的盟友日本。蘇聯一方面支援中國抗戰,牽制日軍兵力;一方面通過外交途徑緩和與日本的關係。並在1938年、1939年連續兩次擊敗日本關東軍,捍衛了外蒙地區的獨立。日俄這對老冤家再次走到了一起,締結了《日蘇互不侵犯條約》。雙方在遠東維持著異常微妙的“武裝下的和平”。

二戰行將結束,為了動員蘇聯對日作戰,減輕美軍壓力,羅斯福在雅爾塔會議上出賣了中國利益,同意維持外蒙現狀,承認蘇聯戰後在中國東北的權益。此外,還承諾把當時日本所佔的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的南半部讓給蘇聯。蘇聯最終參加了對日作戰,得到了想得到的一切,成為二戰的最大贏家之一。

二戰結束,隨之而來的冷戰使得遠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複雜微妙態勢。蘇聯在遠東建立了中蘇軍事同盟,並取得了中國對外蒙現狀的承認;在日本,蘇聯按照雅爾塔會議上美國的承諾,得到了日本的南千島群島和南庫頁島,從而奪取了通往西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但在朝鮮,蘇聯出現了戰略誤判,導致朝鮮半島分裂,重燃戰火。在中東,和美國展開了石油爭奪戰;蘇聯的觸角甚至還深入到非洲大陸;然而,蘇聯的戰略重心仍舊放在歐洲。

進入70年代,蘇聯開始在爭霸戰中佔上風,在歐洲進展比較順利。但在遠東,蘇聯卻犯下了大錯:它的蠻橫作風以及不理智行為使得原本就頗有微詞的中國離心離德,摩擦不斷,最終釀成了1969年珍寶島兵戎相見。受到北方軍事威脅的中國及時調整政策,與美日建交,從外交上遏制蘇聯,構築起新的安全體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失去了中國,蘇聯就失去了遠東。

過度的對外擴張以及西方的經濟戰終於拖垮了原本脆弱的蘇聯經濟。阿富汗戰爭失敗後,蘇聯開始全面收縮,並調整了以往的外交政策。在西方和南方的接連受挫使得遠東的重要性日益凸顯。70年代末,蘇聯向中國拋來了橄欖枝,以期在遠東重新樹立勢力。但外交上的努力已經無法緩解其內部矛盾,十幾年後,以西方的“和平演變”為催化劑,隨著克里姆林宮斧頭鐮刀旗的降落,紅色帝國的政治生命走到了盡頭。

外東北深度剖析,沙俄對遠東300年的覬覦!

尾 聲

在俄羅斯的民族心理中,對於本身的定位是非常矛盾的話題。俄羅斯更像是一隻蝙蝠:在以英法德為主導的西方世界看來,俄羅斯是東方人;但在黃種人的東方世界看來,白種的俄羅斯無疑是屬於西方世界的。正是政治文化背景以及地理位置的錯位導致了俄羅斯數百年來的尷尬處境。俄羅斯擴張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其實正是一個尋求民族及文化歸屬的過程。

在俄羅斯的對外戰略當中,東方始終沒有取得和西方對等的地位,更多的只是俄羅斯在西方碰壁之後尋求心理慰藉和利益補償的場所。而這無疑又導致了東方對俄羅斯的猜疑與排斥。俄羅斯在東、西方都得不到認同,這也就不難解釋俄羅斯外交戰略何以總是左右搖擺不定的原因了。

蘇聯解體後,繼承了前者絕大部分遺產的俄羅斯一廂情願地認定,西方世界將愉快地接納采取“自由民主”制度的新俄羅斯。在外交上,也實行一邊倒方針。但西方世界並不領情,10年以來,除了在八國集團峰會上偶露頭角外,俄羅斯始終徘徊於歐洲主流社會大門前。葉利欽恍然大悟,在執政末期調整外交政策,雙頭鷹再次東顧。

近年來的車臣戰爭、北約東擴以及“顏色革命”已經把俄羅斯逼到了死衚衕。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在普京上臺以來,明顯和東方親近了許多。筆者對此持謹慎態度:如果俄羅斯不能擺正遠東在其國家戰略中的位置,恐怕難免會再次遭遇在西方時的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