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打力,這正是職業賽事謀求多方巡迴賽認證的“陽謀”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當今聲望極高世界高爾夫錦標賽體系的最早創意並非來自國際PGA巡迴賽聯合會,原本前世界第一格·諾曼想創辦類似的賽事。依照諾曼的號召力,如果做一個像他後來做東的大鯊魚大獎賽那樣的表演賽,無論是球員和贊助商都會買賬,媒體也會捧場。但當時諾曼卻意欲繞開美巡賽等巡迴賽單幹,要開宗立派另立乾坤。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對於這樣“大逆不道”行為,美巡賽等機構自然不能容忍。當年,美巡賽就是球員發起最終從美國職業高協分離而來,美巡賽自然不希望有人複製自己的模式來挖自己牆腳。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美巡賽、歐巡賽等六大巡迴賽組織組成的國際PGA巡迴賽聯合會於1996年成立,世錦賽也於1999年正式推出。發展至今天,它在世界高壇的地位僅次於大滿貫賽。

美巡賽與諾曼的糾葛筆者不便評論,但這段往事卻告訴我們,即便強大如美巡賽,它依然需要和其他巡迴賽相互認證,聯合辦賽才能讓巡迴賽變得更強大,讓一場或幾場賽事獲得迅速發展。那麼,相互認證到底有什麼好處?

借力打力,這正是職業賽事謀求多方巡迴賽認證的“陽謀”

首先自然是參賽陣容來源更廣泛。

美巡賽雖貴為全球第一大巡迴賽,但它並不能將全球實力最強的球員都招至麾下,這一點從世界排名前100名球員的分佈就可看出,依然有很多世界排名前100的頂尖球員活躍在歐巡賽、日巡賽、亞巡賽等巡迴賽,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主戰場,但世錦賽卻可將他們召集到一起。畢竟,世錦賽參賽名額都極為珍貴,比賽不設置淘汰錢,球員參賽就有高額獎金可掙,賽事的關注度也非常規賽可比,大多數情況下有參賽名額的球員都不會主動放棄參賽資格。有些賽事雖然不能同時獲得六大巡迴賽認可,但由兩個以上巡迴賽共同認證的賽事卻不少。由於大多數賽事的參賽名額不會超過156人,一旦是由兩個以上巡迴賽共同認證的賽事,其參賽球員就會由這些巡迴賽的球員組成。這與由某個巡迴賽認證的賽事有所不同,後者的參賽球員基本上來自同一個巡迴賽,共同認證賽事的參賽名額會被這些出面認證的巡迴賽瓜分,每個巡迴賽獲得的參賽名額相對有限,為了應對這一情況,賽事組委會會將參賽資格設置更多的甄選標準,球員並非憑藉一張巡迴賽參賽卡就能入圍,他們至少需要滿足這些標準中的一條才可。巡迴賽也會派出旗下排名相對靠前的球員來參賽,這樣一來,賽事陣容的實力就會得到提升。

借力打力,這正是職業賽事謀求多方巡迴賽認證的“陽謀”

以中國“最古老”的女子職業賽事中國女子公開賽為例,自2006年-2016年,它一直都是由CLPGA和女子韓巡賽聯合認證,可謂“銜著金鑰匙出生”,它的舉辦使女子韓巡首次走出國門合辦賽事,開創了中韓兩國高爾夫運動交流的先河。自舉辦以來,它一直都是中國女子高爾夫選手最高級別的競技平臺,樸城炫、柳蕭然、金孝周、李寶美、田仁智、金世煐、5座大滿貫賽得主曾雅妮、中國一姐馮珊珊、前世界第一申智愛等頂尖球員都曾在中國女子公開賽留下了自己的腳印。有人在2015年曾作過一個統計,當時的世界前40的球員中有17人曾參加了中國女子公開賽,賽事經過聯合認證後,其陣容的提升由此可見一斑。

隨之而來的就是賽事世界排名積分的增加。

無論哪個巡迴賽的賽事,都有保底的世界排名積分,聯合認證之後由於那些排名較高的參賽球員也會貢獻世界排名積分,這同樣會在賽事中得到體現。以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為例,2018年的賽事是由歐巡賽、亞巡賽和中高協共同認證,冠軍獲得的世界排名積分就由去年的24個提升至32個。

借力打力,這正是職業賽事謀求多方巡迴賽認證的“陽謀”

在CLPGA的賽事體系中,聯合認證賽事也佔有一定的比重,包括藍灣大師賽和別克LPGA錦標賽都是CLPGA和LPGA聯合認證,而文萊女子公開賽則是由CLPGA和、女子韓巡、文萊高協共同認證,這些賽事提供的世界排名積分比CLPGA的常規賽都要多,此舉對於參賽球員自然很有吸引力。

此外,由於這些巡迴賽都是極有傳承和歷史的,獲得它們的認證,有了它們的背書和加持,賽事的聲望也會水漲船高。與之相呼應,由於參賽陣容的來源更廣泛,巡迴賽也擁有各自的媒體網絡,賽事直播信號將覆蓋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而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球員的參賽也會獲得該國媒體的關注和報道,賽事影響力從原來的單一區域拓展至更多地方。雖然要多付出認證費,但這樣的借力打力,顯然是那些志向遠大的賽事所樂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