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村莊,哪裡還有“鄉愁”的故土?

四十年前,我讀初中,要到城裡的學校就讀。那是一個遠啊,七點半上課,六點鐘就要從家裡走,冬天,兩頭都是摸黑。

在這一個小時的路程裡,有小河,有土崗,有一望無際的莊稼地。小河,是漫水河;土崗,冬天就是滑雪場;莊稼地裡,有狼的傳說。

現在的人可能認為,孩子上個學太不容易了,走七八里地,起早貪黑的。可我和小夥伴們卻不是這樣想的:這日復一日的上學路,是我們少年時最大的快樂。甚至,我們喜歡上學的路,勝過上課。

一路歡聲笑語,一路打打鬧鬧。夏天,小河摸魚撈蝦,莊稼地裡捉迷藏;冬天,土崗上爬上滑下。這些現在看來危險、困難的東西,成了我們的遊戲天地 。

消失的村莊,哪裡還有“鄉愁”的故土?

今天,我們的村莊沒有了,開發成了商業街和小區,繁榮繁華,車水馬龍。

鄉親們分散各處,已少有聯繫。偶有少小離家或祖輩在外的遊子,回來尋根問祖,也多以遺憾和失望而歸。

故鄉沒有了,消失在城市的滾滾紅塵中。

消失的村莊,哪裡還有“鄉愁”的故土?

姥姥家是真正的鄉下,離城二十多公里,在一個叫“龍山”的山坳裡。

村莊很小,只有幾十戶人家,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土地掛滿山坡,滿山果木。這是一個富裕的山莊。小時候,每到假期都會到姥姥家,姥姥家有吃不完的雞蛋、蘋果,還有更加調皮好玩的表弟。假期結束,我總是戀戀不捨的,然後再盼著放假。

消失的村莊,哪裡還有“鄉愁”的故土?

今天,姥姥走了,姥姥的村莊也沒有了。現在成了一個度假村,壘了圍牆,朱漆的大門站著保安,停車場停滿豪車。

其實,十多年前,姥姥的村裡就沒有幾戶人家了。年輕人在外打工,掙了點錢就到城裡居住。龍山還是那樣,但卻沒有了原來的榮耀。

五年前,一個富翁租下了整個龍山和這個村莊,給了村民一些補貼後,改建成了山莊,就像《劉老根》的象牙山莊一樣。或許,就是跟著劉老根學的。

消失的村莊,哪裡還有“鄉愁”的故土?

村民們有的拿著錢,到鎮上或城裡打工居住,還有幾家就跟了山莊上班,住在山莊裡,家也成了景點。

去年,我回來,想去看看姥姥的房子還有嗎?居然,被保安擋在了門外。

消失的村莊,走散的人群。

我的同學中,有一位詩人,他的成名就是源於讚美家鄉的山水。現在,他在一家公司做企業文化。有一次,我問他,這些年怎麼沒有大作發表了?他卻反問我:你說呢?

去年,初中同學聚會,有同學提議:重走上學路。這是好主意。

一路下來,無人評議,只是一片唏噓.......

社會發展,城市繁榮,人們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為什麼那麼多的人,還在留戀那消失的村莊?尋找那久遠的故土?

是啊,鄉愁是最美的情感。除此之外,應該還有更多的糾結。

消失的村莊,哪裡還有“鄉愁”的故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