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前不久央视新闻报道,去年5月“蛟龙号”返航后,对从大洋深处带回的海洋生物进行了观察,发现一个惊人的结果: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体内竟含有微塑料!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水下4500米是个什么概念?

那里没有光线,压力大到就像一个人举着50架喷气式飞机。全球也只有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拥有4500米载人深潜技术。

就是这么一片纯自然、原生态的净土,依然逃不过微塑料的荼毒。

那到底什么是微塑料?

微塑料,是指粒径很小的塑料颗粒以及纺织纤维。现在学术界对于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普遍的共识,通常认为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为微塑料,被称为“水中PM2.5”。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显微镜下的微塑料

一是初生微塑料。

主要来自牙膏、磨砂膏等个人护理用品里的微珠、合成轮胎摩擦和合成纤维衣物清洗产生的塑料碎屑等。我们经常在衣服吊牌上看到的涤纶、锦纶、腈纶,反正只要带“沦”字的都属于合成纤维。

当听到“深度洁净,深层护理”的清洁产品广告语时,那这产品八成是微塑料捣的鬼。

比如常说的添加“柔珠”成分,祛除皮肤角质,深度清洁毛孔,这“柔珠”就是一种典型的微塑料。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牙膏中的微塑料

1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洗护产品中的微塑料

2

除此之外,洗衣机产生的超细纤维碎屑也是重要的微塑料来源。研究者通过对家用洗衣机废水的试验发现,一件衣服每洗一次可以产生1900条塑料纤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原生的微塑料,因其尺寸极小,无法被污水处理系统过滤下来,最终进入江河,排进海洋。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二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大块塑料垃圾由大变小,由小变微,逐渐分化成的微塑料。

全球每年大约有超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被直接丢弃或从陆地通过河道、风力最终进入海洋。这些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的层层分解,形成规模庞大的微塑料。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

海洋生物为什么会误食微塑料?

微塑料尺寸极小,极易被海洋生物误食。

积聚在浮游动物体内的微塑料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去年我国一项海洋鱼类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鱼类采样中,90%的鱼类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那么为什么海洋生物会误食这种看起来一点都不像食物的微塑料呢?

近期一项新的研究解释了为何有如此多的海鸟、鱼类、鲸类以及其他生物会吞下不计其数的海洋塑料。

其缘由出乎科学家们的意料:塑料闻起来有食物的味道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这就要从浮游生物以及磷虾说起。

部分草食性浮游动物和磷虾以藻类为食,而磷虾又是大多数海鸟、鱼类和须鲸的主要食物来源。

海藻在海洋中自然分解后会释放出一种含硫的臭味,这种气味来自于二甲基硫醚。海鸟们在捕捉磷虾的时候会默认这种味道可以引导它们找到食物。

由于漂浮的塑料垃圾是海藻大量生长的最佳平台,海藻分解后散发出的气味缠绕在塑料上。磷虾或浮游生物会把为塑料误认为是海藻,而海洋生物则为了捕食磷虾会跟踪该气味。

二甲基硫醚就成了一种开饭铃,以磷虾为食的生物闻到这种应该从磷虾身上散发出的味道,它们就知道要开饭了,便跟随这个味道寻觅食物。结果误入这种“嗅觉陷阱”,最终导致吃到的不是磷虾,而是塑料。

其他海洋物种,包括鱼类,大量吞食米粒大小的塑料碎片,这些碎片被阳光和波浪不断打磨分解变得细小,看上去就像是鱼类平时吃的食物颗粒。比如海龟、海豚就会经常把透明的薄塑料袋误认成水母。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信天翁捕食塑料

1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海龟把塑料袋误认为水母吞食

2

可是,塑料吞进肚子之后,只会让它们感到很饱,却无法被消化吸收,久而久之,误食塑料的动物会被撑得吃不下真正的食物,一样被饿死。

微塑料对人体的伤害

塑料的下一站,就是人们的餐桌。人们吃掉海鲜之后,微塑料也就顺势进入了体内。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更令人忧心的是,微塑料不仅自己难分解,它还和PM2.5一样具有很强的吸附污染物的能力。

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生物放大效应」: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难降解的污染物就从低营养级生物进入到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并且逐渐积累,最终导致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远超低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随微塑料摄入的污染物必定是最多的。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微塑料从人类走向人类。

好,就算你说,我从此就不吃海鲜了,和“海”沾边的我统统戒了。可你总要喝水吧,据研究,全球81%的自来水中含有微塑料。通过水,每人每年约摄入5000余个微塑料。

虽说污水排出会有二次处理,可终究无法捕捉如此细小的粒子,微塑料进入自然界又终会回到人类身边!

鉴于微塑料与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如此息息相关,全世界都很关注微塑料污染问题。微塑料污染还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等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最关心的还是对于人类的影响。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目前,对于微塑料的毒理研究多集中于鱼类及无脊椎动物,而对于人类的研究较少,不过不容忽视的是微塑料与复合污染物的联合毒理效应。微塑料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容易形成复合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多是对人有害,特别是重金属、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属于致癌物质)等,会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虽说如此,不过微塑料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到底有多大,目前还鲜有研究,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对身体健康是有害无益。

塑战塑决

追根溯源,微塑料源于人类对塑料制品的过量使用和随意处理。目前人类已废弃的约70亿吨塑料垃圾中,只有9%得到回收利用,另外12%被焚烧,而余下大约55亿吨则被填埋或者随意丢弃在自然环境中;按现有速度,到2050年,地球上将有130亿吨塑料垃圾。

这些塑料垃圾将产生多大体量的微塑料?我们人类又会吃进去多少微塑料?

地球只有一个,我们污染的环境,也是我们生存的环境。

每个人都有义务在生活中减少使用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瓶、塑料餐盒等一次性塑料制品,从源头减量;做好垃圾分类,将塑料瓶等可回收塑料分类收集,使其进入循环再生通道。

塑战塑决,开始行动吧!


“蛟龙”深海探测到水中PM2.5,吃海鲜变成吃塑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