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哪裡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

19世紀下半葉,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同此說,沿用至今。絲綢之路,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一條友誼之路,它加深了各地人們的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那麼,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在哪兒?

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哪裡

傳統認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在西安。這部分專家認為,絲綢之路不僅是一個商貿通道,而且是一個廣泛概念,是世界的東方和世界的西方兩個文明的交流聯繫,是一種政府的、民族的行為。長安不但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曾是亞洲最大的國際交流中心。

在中國古代典籍《史記·大宛列傳》、《漢書·西域傳》上,對絲綢之路的開發過程有更確鑿翔實的記載。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自長安出發,經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康居(今哈薩克斯坦南部鹹海與巴爾喀什湖之間),抵達媯水(阿姆河)以北的大月氏(今阿富汗),於元朔三年(前126年)返回長安。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再次派張騫率三百人,每人備馬二匹,攜牛羊萬頭與價值“數千鉅萬”的金帛財物出使烏孫(伊犁河與伊塞克湖一帶)。張騫抵達烏孫後,分遣副使前往西域、中亞各國。張騫回國後,漢武帝又多次派遣使節出使西域、中亞各國。從此,一條以漢長安城為起點的絲綢之路正式開通。

為保證絲綢之路安全暢通,西漢王朝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派軍隊攻擊匈奴、遠征大宛,設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等河西四郡,並在敦煌至鹽澤(新疆羅布泊)絲綢之路沿線設立交通亭站。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完全控制了絲綢之路的西漢王朝在今新疆設立西域都護府,從此,巴爾喀什湖與費爾幹納盆地以東廣大地區正式納入西漢王朝版圖。

上述歷史事實證明,從“絲綢之路”的特定含義衡量,這條古代商道開闢於公元前2世紀西漢時期。它的起點無疑是西漢王朝首都長安。之後雖有中國的王朝更迭、首都遷徙,但這對絲路的總體狀況產生不了什麼影響,更不意味著絲綢之路就此中斷或應該就此改變路程。所以以中國的王朝更迭、首都遷徙來變化絲路起點和路線,是把絲路過於微觀化的認識。絲綢之路起點長安說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表明長安在時空兩大方面都是絲路的起點。長安是歷史上最強盛時代——漢唐的代表與象徵,今天的漢族、漢字、漢文化、漢文化圈概念都與長安密切相關。作為中國最著名古都與國際都會的典型代表,以長安為絲路起點是和絲路寬廣深的總體包容量及總體形象相稱的。

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哪裡

也有人認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不在西安,而在洛陽。這些人認為西漢的首都在長安,長安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漢政府經營西域的出發點是長安,西域諸國與西漢政府貢使往來,經濟、文化交流的匯集點也是長安,因此長安很自然地成為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

到了東漢時期,洛陽成為首都,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對外聯繫的中心,因此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自然也就從長安轉移到洛陽。此後的曹魏、西晉、北魏先後都以洛陽為首都,從整個絲綢之路的開拓、形成和繁榮的過程來看,洛陽才是絲綢之路的最東起點。

東漢建都雒陽(今洛陽東)後,雒陽逐漸取代長安(今西安)成為全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在雒陽的東方,青州、兗州地區適宜種植桑麻,民間絲綢手工業得到普遍發展,官府也擁有規模巨大的絲綢手工業作坊,這些民間或官府生產,輸往西方的高級絲綢,由中原商賈或西方商人來到雒陽採購外運。東漢絲綢之路的主要途經地點是自雒陽西行,經長安(今西安西北)和西域後到達西方各國。東漢的絲織業比西漢進步,以洛陽為起點的東漢絲路交通較前更加繁榮。

而且,1907年,英國考古學者斯坦因在敦煌西北長城的烽火臺下,發現了一組用中亞粟特民族的文字所寫的信件,這是在涼州(武威)的粟特商人寫給家鄉撒馬爾幹(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貴族的書信,信中說,這些以涼州為大本營的粟特商團,活動的範圍東到洛陽,西到敦煌,長途販賣中國絲綢等商品。從這封外國人寫於西晉末年(312年前後)的書信中,可以真切地看到“洛陽”的名字,這也佐證了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是在洛陽。

還有人認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應從開封或鄭州算起,因為絲綢之路是在西漢時形成,當時開封和鄭州的絲業相當發達。在一些考古資料裡,鄭州的絲業可以追溯到5600年前,既有考古發現,也有歷史記載,在《詩經》裡關於在鄭州採桑方面的詩歌也很多。所以絲綢之路的起點應在開封或鄭州,洛陽只是一個集散地,只是起點的一部分,真正的起點是一個區域,或者說是一個地區。

關於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爭論還在繼續,不論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何方,絲綢之路猶如一條綵帶,將古代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文明連接在了一起。正是通過這條路,古代商人將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養蠶絲織技術以及絢麗多彩的絲綢產品和茶葉、瓷器等傳送到了世界各地;同時,也將中亞的汗血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樂,西亞的樂器、天文學,美洲的棉花、菸草等輸入到了中國。東西方文明在這種融合中,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