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價無市——當代書畫買賣中的一個關鍵癥結

有價而無市——當代書畫買賣中的一個關鍵癥結/劉洪

有價無市——當代書畫買賣中的一個關鍵癥結/劉洪

討論書畫買賣運作的一個重點,是市場問題。

目前我國的書畫有市場是亳無疑問的。不但有各種愛好者與書畫家之間的交易,也有公開的拍賣或展賣會,各城市中還有定的畫廊以及私下的行業圏子一一它雖然不是有形的幫會,但一定的書畫作品交易在一個較穩定的圈子內進行,圈外人是無法干預與參與的,這似乎也就是一種市場形態。

市場產生的主要槓桿是經濟,在書畫作品上說就是價格。價格定高了,賣方雖然會自我感覺良好,而買主寥寥無人問津,則等於沒有價格也沒有市場。價格太低,買方樂意,但賣方利益不保,不願再繼續投人,當然也損害了市場。因此,好的市場運作者最高的技巧,就是擬定一個賣買雙方均能照顧到的價格體系,以促進市場繁榮。不過就目前說來,因為書畫雖有市場但卻無公開的市場準則與規範,一切還處在草創階段,因價格體系的擬定是個很難實際進行的工作。

有價無市——當代書畫買賣中的一個關鍵癥結/劉洪

市場固然不是一個人所能決定的,因此站在書畫家立場上看,能自己決定的只有自己的作品價格。作品價格當然是越高越好,“高”可以表明自己的富有、高貴以及連鎖產生的藝術審美價值等等,總不成一個三流書畫家的作品會一賣幾百萬。這就是“檔次”。所以,書畫家自己訂價當然是就高不就低。動輒數萬一幅或數10萬一幅並沾沾自喜,便成了書畫家們的時代病。一且真要上銷售拍賣臺了,隨便找個“托兒”出面裝模作樣地叫價買下,在論上當然佔盡了“高價書畫家”的便宣。且身價一定以後就再也不會降下來,可謂是一箭數雕的好買賣,據說在前幾年的臺灣某名拍賣行,一位並無多少成就的畫家自己拋出畫作拍價50萬,他託一位商界朋友出面將此畫買下,當時全場驚吒譁然,而轉手他又把朋友買畫付給拍賣行又轉給他的錢原封不動還給朋友本人,他損失的只是10%的拍賣手續費,但換來的卻是售價50萬的名聲,以後價格定位既成依據,再也不落下來。這真是一本萬利的“好事”,記得港臺報紙披露時深惡痛絕,但卻是束手無策,因為從法律上並無漏洞可抓,過去只聞股票投機,卻不知書畫拍賣也有如此的投機行為,真是今人扼腕三嘆。

有價無市——當代書畫買賣中的一個關鍵癥結/劉洪

於是國內也有書畫家覺得不妨效尤,也來玩玩這投機的把戲。自己一張作品開價或拍價多少萬,以為這就是自己的身價。殊不知一是拍價不等於實價,兩千元一張可拍到20萬,但實際的市場流通價仍是兩千,而20萬則是偶然環境中的偶然行為而已。真要把這偶然當必然,是要自己栽進去的。我們大概還不熟悉市場規範,常常誤把20萬當作真實身價,其實兩乾的價是有“市”的,而20萬的價是沒有“市”的,是隻此一回的。

二是在作品價中,還有個具體情況。國內市場的適應度,與港臺市場因消費指數高而形成的市場價格當然不同,自詡一張作在臺灣賣5萬的,在國內可能連5千也賣不出。現在的書畫市場有一個海外衝擊問題,它更增加了價格定位的難度。當然也有人可以說:我的臺灣價也是市場價,憑、什麼說沒有“市”?應該說這也是一種特殊的“市”,它同樣是不可靠的,君不見大批劣質水墨畫流出境外,對真正的畫家形成滅頂的衝擊嗎?當一個市場缺乏專業指導而完全放任自流之際,我們用什麼來保障它的穩定與可操作性?

有價無市——當代書畫買賣中的一個關鍵癥結/劉洪

被“拍賣價”(而不是市場實價)所迷惑,被“港臺價”(而不是國內能承受的實價)所迷惑,這就是當前書畫家自我感覺良好價格一開數萬,但卻底氣甚虛的癥結所在。它導致的結果是,除了一些懸掛在旅遊商店的旅遊書畫(它們往往檔次不高)是有嚴格意義上的市場之外,中國的書畫家們在國內幾乎都呈現出相同的病症一一有價而無市。價格喊得震天響,實際成交的卻寥寥無幾。以此狀態,要像國外畫家以畫謀生,或是如過去的京滬等地畫家靠一支毛筆養活十數口之家,並形成一個名家階層獲得社會文化界的認同,期間實在是相去不啻千里。

培育中國自己的書畫市場,需要畫家、買主與市場經營者幾個方面的努力。在一個市場中,不會產生“有市而無價”的情況,因為只有“價”才會產生“市”。但在目前的中國,卻產生了有“價而無“市”的狀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泡沫文化現象”,它顯然是虛假的,是與真正的市場建立的目標背道而馳的。依愚之見,這正是書畫家們自己的心傑畸形所導致的結果。換言之,正是活著的書畫家在用非經濟手段干預市場經濟行為。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死去的名家就不存在這樣的“畸形”一一死人不會再有什麼面子或牟利投機的目的與手段。你把齊白石的畫賣二百元一幅,他決不會從墳墓裡跳出來罵娘;你賣二百萬元一幅,他也不會謝謝你。因此,已謝世的書畫家們的作品價,卻常常即便高也是有“市”的。

有價無市——當代書畫買賣中的一個關鍵癥結/劉洪

【振濂按】劉洪同志提出的關於“價”與“市”的關親問題,確實是擊中當今書畫市場形的癥結所在。真正要使書畫作品能有價有市,並能隨行就市,就必須採用一些強有力的經濟手段來對市場進行制約。目前我們的許多書畫家們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或在文聯當專職千部,或在大學當教師或在書畫院當畫家,都拿著國家的固定薪水,而賣畫成了業餘行為,賣不成也無損於生計,自然是隻管往高裡抬,並無後顧之憂的。但如果像國外的藝術家那樣,你把畫價定得過高不切實際就沒有買主,就要俄肚子的話,恐怕書畫家們就會少卻許多不切實際的空泛念頭,對價格也會採取務實的、隨行就市的態度了。常見一些小報上有刊登的潤格極低但也少人問津的情況,我想這恐怕就是出於因為缺少名氣因而不得不屈就以謀生計的無可奈何之舉吧。

有價無市——當代書畫買賣中的一個關鍵癥結/劉洪

最近聽說幾個大都市的畫院不再提供“俸祿”,逼著畫家自謀生計之後,許多畫家才發現“市場”並不是個好對付的玩藝兒。一年上交一萬對動輒開價上十萬的主兒而言,從理論上說應該不成問題,但喊價歸喊價,真要遇到個能掏萬金的知音談何容易?!而一年中要是既不肯屈尊又碰不到“知音老闆”之時,總不能叫自己勒褲腰帶,讓老婆孩子也跟著一起捱餓吧?由此想到,順著書畫市場的“市”與“價”的關親,其實還能生髮出許多許多內容…它不正是我們目前對整個市場經濟討論的一部分嗎?

有價無市——當代書畫買賣中的一個關鍵癥結/劉洪
有價無市——當代書畫買賣中的一個關鍵癥結/劉洪
有價無市——當代書畫買賣中的一個關鍵癥結/劉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