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趙鑑鉞,筆名霞生,1954年生,大專學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書法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書協隸書委員會副主任,開封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開封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專業書畫家。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初次見到趙鑑鉞的書法多少有些意外,因為他筆下緩緩流出的清暢、柔順的線條以往多在江浙一帶書家那裡見到。身居中原的趙鑑似乎很少受地域、歷史、民風的影響,而倒像一位由青山綠水哺育長大的書生。因此,趙鑑鉞的例子,至少可讓我們清醒一些:不能僅僅根據外部的、客觀的條件去闡述、推測一個藝術家的創作或一種風格的內涵。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一切都不是必然的。

中原曾是魏碑書風盛行之地,儘管其後颳起的“王鐸、傅山風”、“晉唐小楷風”已受魏碑的影響削弱再削弱,但朴茂、粗獷甚至粗率卻始終是中原書風的主流。然而,趙鑑鉞似乎遊離於此種潮流之外。非常明顯,在他的筆下,不論是于右任式的魏碑結體,還是米芾式的用筆或是伊秉綬式的裝飾意味,都已被化為一種典雅、簡潔的“輕描淡寫”。

其楷書作品,初看似來路不清,但細細一分析,魏碑特別是于右任的影響頃刻顯露出來:起、收筆稜角分明,結字左長右短,恰似一橫置之梯形。但是在這裡,我們已看不到魏碑的剛狠和于右任的沉穩,有的卻是明人(如文徵明或倪瓚等)般的輕盈與舒暢。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趙鑑鋮之行書作品中,米芾起著決定性的影響。這一點顯而易見。但同樣顯而易見的是,米書之沉著痛快、八面出鋒已被代之以清雅、流利與隨意。這或許是一種更具典型意義的文人意味。

隸書大約是趙鑑鉞最鍾情(最得意?)的一種書體。它與楷、行書的得理稍有不同。趙鑑鉞在隸書中注重了線條的飽滿(含蓄?)、波折與結體的裝飾性。前者大約是受到本地書家王寶貴以及近代書家王福庵的影響,後者多多少少有些伊秉綬乃至陸維釗的遺風,而線條的波折生大約是當代人的審美心態使然,即使如此,趙氏隸書仍不時(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種流利、寫意化的傾向一一運筆中加大了行書的律動與牽連,把原本莊嚴、肅穆、厚實的線條頃刻變得輕鬆活躍起來,而不再像多數漢碑或伊秉綬書法那樣嚴整,沉重得使人喘不過氣來。

因此,我們說趙鑑鉞的書法有著種典型的帖學意味。這或許是其意義所在一在帖學意味日趨喪失的今日書壇,趙鑑鋮仍固守著他的那份“純情”,這是極其難得的。

但同時,我們也不能不對趙鑑鋮表示倇惜。在明代以來的中國書法史上,有許多書家因片面追求帖學意味而犧牲了作品的線條厚度和語言深度,今天趙鑑鉞似乎也未能逃脫這一劫難。事實很明顯,在趙氏作品(不論是行草還是楷書)中,線條因過於流暢而顯得單薄,結體也因過度追求隨意化而導致安排失當甚至前後、上下矛盾(此主要表現在楷書中,如某些字形上寬下窄或左低右高,而同一件作品中的另一些字則正與之相反)。最為致命的是,因書家對傳統的過分偏愛,而導致在藝術語言探索上的停頓乃至停滯。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因此,所謂的“個人風格”始終處於“朦朧”狀態。此雖為當今書壇的一大通病,但對於一位有機會更多地瞭解世界的新一代書家,我們不能說:情有可原。

趙鑑錢需要重鑄。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馬嘯評趙鑑鉞書法一則:重帖學意味而忽視線條厚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