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隨著近期中日關係的改善,越來越多的日本影視作品得到了引進,其中作為日本“特產”的動畫電影自然也不在少數。

從11月的《名偵探柯南:零之執行人》,到12月14日再度上映的數碼修復版《龍貓》,再到1月11日上映的《Fate/stay night [Heaven's Feel] I.presage flower》(以下簡稱《FateHF I》)。這段時間引進日本動畫電影的數量真可以說是讓動漫愛好者大飽眼福。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在引進的作品中,大多數都是走的商業化路線。既然是商業片,那麼票房無疑就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當然,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情況也偶有出現,但大多數時候(排除票房造假等因素),票房與口碑還是呈正相關的。

提到最近這段時間比較引人注目的動畫電影,莫過於來自日本的《FateHF I》和國內製作的《白蛇:緣起》了。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於2017年10月14日在日本上映的《FateHF I》僅首週上映的週末兩天,票房就達到了4億1303萬0840日元(約合人民幣2560萬元),後期票房更是超過1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300萬元)。

而從1月11日開始在國內上映的這部作品,首周票房2425萬元,直至今天的累計票房也僅有2917.9萬元。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與之相對,同樣從1月11日開始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白蛇:緣起》,首周票房4112.5萬元,累計票房則達到8936.8萬元。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當然,這兩部動畫作品的票房都不能說是非常理想,但相對而言比起《FateHF I》,《白蛇》的情況還是要好上不少。

在日本大受歡迎的《FateHF I》在國內卻銷量慘淡,真的只能說是國內的月廚太不給力了嗎?

誠然,《FateHF I》是一部粉絲向作品,主要面向的是相關作品的粉絲群體。但既然作為動畫電影登上熒幕,還是應該以商業化的眼光去進行看待。

通過大量的日常情景塑造櫻的形象,對於介紹主要設定的正篇開場部分則以一段蒙太奇的片段來進行交代。對於粉絲來說或許可以接受,但對於非粉絲群體而言,就完全是雲裡霧裡了。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雖然《Fate》系列在日本的普及率遠超中國,但也不能保證人人都瞭解它的劇情。作為一部商業化作品來說,沒能充分考慮到觀眾的需求,這無疑是失敗的。

除此之外,導致日本與中國票房差異的因素也多種多樣,從最基本的兩國文化差異,到國內盜版猖獗等諸多方面都有影響。

文化:

在對待動漫作品的態度上,中日兩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日本的動漫文化產業化歷史已久,如何把握受眾的心理,創作出受歡迎的作品,對於日方而言有著豐富的經驗。

而在中國動漫文化還只能算新興產業,此前動漫作品普遍低齡化的印象仍在一段時間內難以改變。

父母親戚們“多大年紀了還看動畫、漫畫,玩遊戲、玩具”的閒言碎語早已成了老生常談。這不僅使得動漫創作者們在創作作品時受到阻礙,也使得動漫迷們的興趣發展困難重重。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有趣的是,這次的《白蛇·緣起》倒是打出了“成人動畫”的招牌,然而它真的能說是“成人”嗎?其實也不過是沒有那麼低齡罷了。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情懷:

對於有一定基礎的動漫作品而言,情懷無疑是一張重量級王牌。

情懷包含方方面面,追憶童年、補票等都是比較常見的情懷策略。

在日本每年創造新記錄的《柯南》劇場版,在國內大受歡迎的《哆啦A夢》劇場版,以及不久前重新上映的數碼修復版《龍貓》等,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不僅因其本身的優質,情懷也同樣起了很大的作用。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Fate》系列在日本已積攢人氣多年,在國內雖然隨著《Fate/Zero》的播出和《Fate/Grand Order》手遊的推出而收穫了大量粉絲,但與日本相比,自然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此外,在大陸上映的作品中,國產動畫更有著先天的情懷優勢。

一方面,國產動漫作品在選材時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土觀眾的需求、愛好、習慣等,從而選擇出更容易引起觀眾共鳴的題材。

另一方面,優秀的國產動漫作品更容易激發國內粉絲的自豪感,從而產生“國漫情懷”。

像《白蛇·緣起》就佔據了本土傳說《白娘子傳奇》與“國漫”這兩張情懷牌。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不過情懷這張牌雖然好用,但切忌過度消費。

就像《大魚海棠》在上映前大打國漫感情牌,儼然一副“國漫之光”的姿態。然而正式上映後成品的落差,反倒使得這部原本質量尚可的作品變得有些難看了。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宣發:

宣發是提高一部電影作品知名度,從而提高觀影率的重要手段,日本製作方在動畫電影的宣發上可謂是煞費苦心。從上映前的預售特典,到上映後的入場禮品,再到其他配套的一系列活動等,都是為了能保證觀影率而付出的努力。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反觀國內,在動畫電影的宣發上卻似乎不怎麼上心,待到作品出名後,馬後炮般地推出各種周邊活動,想方設法再撈一筆的情況倒是不少。雖說也有《大魚海棠》這種大力宣傳的例子,不過屬於反面教材的這裡就暫且不提了。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當然,宣發的不足也分很多種情況,有像《大聖歸來》那樣確實存在資金不足難以宣發的情況出現,也有像《大護法》那樣內容較為敏感,不好進行過多的宣傳。

這次《FateHF I》的宣發相對到位,先行放映、遊戲宣傳、抽獎活動等都有一定的效果。不過即便這樣也難以挽救這部純粉絲向作品票房慘淡的結局就是了。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然而這次《白蛇·緣起》的宣發問題卻並非如此。前期不知所謂的迷樣宣發,完全沒起到效果。上映後被人指出宣發問題,非但沒有承認錯誤,反倒賣慘哭窮(追光動畫由土豆網創始人王微創立,《白蛇·緣起》更是與華納兄弟聯合制作),還總想要依靠“自來水”營銷來提高票房收入。明明是一部很有潛力的作品,最後卻只能換來“一粉頂十黑”的宣傳效果。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總的來說,國產動畫電影如何真正實現成功的商業化,日本動畫電影如何切實開拓我國市場,都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日本動漫電影在本國商業化的成功固然不可複製,但如何參考借鑑並開拓我國市場仍值得深思。

順帶一提,日本的劇場版動畫《我想吃掉你的胰臟》也將於明天開始在大陸上映了。這部作品又將取得怎樣的成績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從《FateHF》到《白蛇·緣起》淺談中日動畫電影票房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