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實習記者/王亞琪2016年03月01日閱讀數:61
在近年中國電影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以豆瓣為代表的電影社區,通過用戶自發描述和評論電影的模式漸漸興起。另一邊以貓眼為首的電影團購網站,也推出“買單+評價”的營銷模式引起熱潮。
豆瓣和貓眼,各自建立了一套電影評分體系,直觀表現各自平臺用戶對於電影的綜合評價體系。電影評分逐漸深入人心,在電影的票房之外,評分成為了一個無法繞過的話題。
展現電影綜合評價的分數背後,這兩個代表性平臺區別在哪裡,對消費者會有什麼指導意義?
96%的人群受電影評分影響
電影評分直接影響消費者對於電影的好感認知以及是否掏錢買票觀影。
2016年1月,《消費者報道》對195名消費者進行了電影評分態度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3%的消費者會在觀影前參考電影評分,所有被訪者中,僅有4%的人完全不受電影評分的影響。(如下圖)
為比較兩個平臺的評分差異,本刊記者收集了2014年、2015年兩年中電影票房排行各前100名(數據來源於貓眼票房分析網站),共計197部電影在豆瓣和貓眼上的評分及評價人數,進行分析。
豆瓣評分褒貶更分明
以其中票房居前的20部電影為例,評分差距或懸殊或微小,貓眼評分總體要高於豆瓣。(如下圖)
整體看來,這197部電影在豆瓣的平均評分為6.3,在貓眼電影的平均評分為8.1,相差1.8。豆瓣的評分較為均勻的分佈在5—8分的區間內,貓眼的評分則集中分佈於7—9分之間。相較而言,豆瓣評分更具區分度,而貓眼電影則集中在7分以上的中高區域。(如下圖)
是豆瓣評分的區分度,還是貓眼的中高得分對推薦電影更具參考意義?
美團CEO王興曾在2015年的北京電影節公開演講時提到,相比其它與售票無關的電影平臺,貓眼電影上的評分對於電影業更具參考價值。他稱:“貓眼電影評分是每個用戶真的走進電影院掏錢買了票、看了電影之後的評分,而不是盜版下載看的電影。”
美團公關部的徐女士對《消費者報道》記者說:“貓眼電影成長於中國電影院線普及化的時代,評分主體大都是購票觀影用戶。”她提到,貓眼不僅涵蓋豆瓣上的文藝青年用戶,還覆蓋了一線至五線城市的人群,90後用戶比重尤為突出,這使貓眼評分更全面也更具代表性。
但在豆瓣CEO阿北看來,豆瓣的用戶早已平民化。他在文章《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中指出,現在每個月都有一億左右人會用到豆瓣電影,文青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勢力,所以豆瓣評分已經可以反映大眾的觀點。
如何理解豆瓣和貓眼上對於電影評分的落差?自媒體“娛樂資本論”團隊告訴記者,不一定要用“文青”、“非文青”的標籤來區分用戶群。他們認為,在貓眼等團購電商上購票並順帶進行評價的人群,多是把電影當娛樂消遣。而在觀影后專程去豆瓣進行評分的,則很可能是電影的愛好者,他們對電影有著更明顯的愛憎,也會因此給出落差更大的分數。
197部電影中,有187部在貓眼的評分要高於豆瓣。本刊按照分差的均值與標準差將這187部電影分為三部分,再將每部電影根據其主要敘事元素分為喜劇、動作、愛情、科幻等9個不同類別,得出以下統計結果:
從數據統計中可以看出,在差距適中的144部電影中,動作、喜劇、愛情、劇情等類型電影占比相對均勻,但分差小或大的電影類型比例都開始有所傾斜。分差大的電影,集中於喜劇、愛情片和科幻片,佔比達到90%;而評分接近的電影中,劇情片和動作片是主流。
似乎,貓眼用戶更青睞娛樂化的商業電影,而豆瓣用戶更注重內涵深刻的劇情片?
網名為“電影符號學”的影評人解釋稱,豆瓣是純粹由興趣組建起來的平臺,而貓眼主打的是票務銷售,貓眼用戶與豆瓣用戶的訴求不同,貓眼以買票為主評論為輔,而豆瓣是評論為主。所以在豆瓣上,內涵深刻的劇情片的口碑會好過一些輕娛樂化的商業電影。
豆瓣電影評分的區分度更大,褒貶性也更強,這點尤其體現在喜劇、愛情和奇幻片上。準備進影院觀看這些類型電影的消費者,興許豆瓣評分可以給你一個靠譜的推薦。
貓眼電影評價人數更符合觀影潮流
評分以外,評價人數也是用戶觀影前參考的重要指標。它顯露出票房的氣息,能給消費者指示時下大眾的觀影潮流。
就單部電影評價人數在哪個平臺最多這個問題,貓眼電影無出其右。2015年,王興表示貓眼電影已經佔據全國網購電影票70%的市場份額,而且評分人數已經超過主要同行的總和。
從數據來看,197部電影在豆瓣總評價人次為1560萬以上,平均每部評價人次在8萬左右,其中最高的《星際穿越》為35萬。而貓眼電影197部電影總評價人次則是達到4374萬以上,平均每部評價人次22萬,其中最高的《捉妖記》達到197萬,且有8部電影評價人次突破百萬。
本刊同時將所有樣本電影的貓眼和豆瓣評價人次與票房相匹配,做相關分析如下:
從總體看,貓眼評價人次與電影票房之間的呈現較顯著的正相關,表現為評價人數越多,則票房高的可能性更大,具有統計學意義。豆瓣評價人次與電影票房之間則沒有明顯的相關關係。
進一步分析發現,貓眼電影評價人數多寡與票房高低的相關性仍有一定的侷限性。
2014年和2015年票房最高的20部電影總票房達到230億,這20部電影中,國產影片與國外引進電影各佔一半。當把這20部電影作為樣本進行相關分析,其與貓眼的評價人次則不再有顯著相關性。(如下圖)
記者分析發現,國產電影在貓眼電影的評價人氣普遍高於國外引進電影,縱使《變形金剛4》、《X戰警逆轉未來》等國外引進電影在中國票房大熱,在貓眼上卻沒有與之匹配的評價人數。貓眼用戶明顯更樂意在《天將雄獅》、《大聖歸來》和《唐人街》等國產影片下評論互動。
“電影符號學”分析稱,國內觀眾對外國電影的導演、演員、題材的認知度,遠比不上宣傳到位的國產電影。另一方面,國產電影數量、質量不斷提升,這也是國產電影人氣高的現實原因。
他說:“《速度與激情7》前腳剛打破我國的票房紀錄,後腳《捉妖記》就趕了上來,當你剛從今年的國外大片中回過神的時候,《美人魚》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創造著國產電影新的票房奇蹟。”
大體來看,如果消費者趕時髦,想追觀影潮流,貓眼的評價人數更具參考性,尤其對國產電影而言。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王寧則告訴記者,電影評論實際上是電影消費產品的“體驗性信息”,看評分成為規避消費風險的手段。但評分無法提供偏好信息,當評論進入大眾化時代,偏好不同,評分反而會成為干擾。
如果你是一個電影藝術造詣愛好者,相信你能在豆瓣上找到知音。興許輕鬆娛樂的商業片在貓眼的高分不能電影的藝術價值,但其評論人潮則是電影商業價值的不二體現。
閱讀更多 消費者報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