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昕:烏鎮楹聯

徐昕:烏鎮楹聯

“來過,就不曾離開”,此話平淡而動人,恰似劉若英的風格,也恰如以她為形象代言人的烏鎮。我看的電影電視不多,並沒看過她在烏鎮拍攝的《似水年華》,印象深大概是因為她在《上海往事》中主演張愛玲。看過,就不曾忘記。我也很少唱流行歌,但很早就聽過一首《後來》,跟著音樂勉強能唱,卻因此K歌時被學生視為潮人。純屬假象。孰不知我實為鄉民,願採菊於東籬,歌樂於山水,忘情於江湖,沉醉於烏鎮。

看千年烏鎮,憶似水年華,思四十之惑,感人生天命——這是2010初夏烏鎮之行的真切感受。最近出行,我鍾愛品味楹聯。大概是楹聯易引發共鳴,可從中汲取力量,以舒解西政老校區搬遷事件中莫名之冤。楹聯乃中華文化之獨創,地方風物之精髓。觀景抒情,明志感懷;書文並雅,藝趣相生;字句凝練,文采飛揚;博大精深,千古流傳。五月南通之行,狼山之顛,遠眺長江,回首“第一山”門,“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氣勢如虹,令我忘疲憊抖風塵增添無限動力。

年華似水,楹聯如山。人在路上,就想起一副嵌名聯,“若痴若醉心中戲,英舞英姿臺上歌”。記得茅盾在《可愛的故鄉》中提到一聯,“七藩兩浙,控制三吳”。清末烏鎮乃兩省三府七縣交界處,設駐防同知,此為同知衙門大堂楹聯,氣度非凡。

茅盾少年讀書的立志書院,清同治四年創辦,前身為名震嘉湖的分水書院,現為茅盾紀念館。大門門楣嵌“立志”二字,兩側柱聯“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進門過天井為講堂,上懸“有志竟成”額,浙江布政使楊昌浚題,兩旁楹聯乃清末大儒俞曲園所書:“分水舊規模但願聞風皆立志,殳山鍾秀傑定知異日有成材”。我與茅盾先生半身塑像合影,取名“茅盾與不矛盾”。隔壁茅盾故居,客堂對聯“青松寒不落,雲鶴高其翔”,家塾對聯“精勤經史學人事,坐記恭敬儒者風”。此為東柵。茅盾墓地在西柵,建有現代風格的茅盾紀念堂。一代文豪,“四處”紀念,足見烏鎮人對茅盾的尊崇與厚愛。

號稱江南三大道觀之修真觀,大門楹聯:“人有千算,天則一算”,橫批是一碩大算盤。“千算”之算,皆為人算,故作筆誤,意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中間算盤,兩顆算珠不上不下,喻為“人之善只在一閃念間”。此聯寓意深遠,天命難違,人算不如天算,最契合我等不會算計之人。“紅日無私貧富一般照顧,青天有眼善惡兩樣對待。”青天紅日面前人人平等,此聯直指中華傳統中樸素的平等理念。這些理念不同於基督教傳統的西方世界,中國向來堅守人倫等級秩序,平等資源的稀缺已成民主法治建設之大礙,推行法治擴張民主須考慮本土化的平等理念,若地方性知識利用得當,或能化弊為利,建設中國特色之法治民主。“天堂可到地獄非遙只有心頭分路;國法能逃冥誅不赦休怪神力遠大。”此聯警告世人,不可作惡,否則國法天理難容,有預防違法犯罪之功能。說“國法”比不上“神力”,在某種程度上暗喻了中國的“自然法”理念,儘管中國是否有“自然法”存有爭論。回頭再看,“人有千算,天則一算”,亦可謂引人正道、威懾犯罪之聯。十分有趣,修真觀幾副對聯竟與法治相關。當然,這也透出一位法治追求者的期盼:看觀不是觀,看聯不是聯,看到的盡是中國法治道路之艱難。

修真觀對面古戲臺,建於清乾隆十四年。“鑼鼓一響喚醒人間春夢,宮商兩音傳來天上神仙”,橫批“以古為鑑”。上聯同樣有警示之意。儘管如此,人生仍需夢與春夢,否則世間苦難煩惱太多,無以消解。戲臺當日上演桐鄉花鼓戲《賣青炭》,一長者濃妝登臺,冒酷暑呤唱做戲,摺扇輕揮,一臺舊電扇遙相呼應。昔日正月初五迎財神會、三月廿八迎東嶽廟會、五月十五迎瘟元帥會等,要在戲臺演神戲。平日演“罰戲”,損公益犯眾怒者出錢請戲班演戲,故罰戲相當於一種解紛和懲罰手段。

修真觀西翰林第,原烏鎮名門蕭儀斌之宅,其外甥夏同善26歲中進士,欽點翰林。夏幼年喪母,隨繼母住在蕭家,他知恩圖報,將“翰林第”匾額懸於蕭家廳。夏文章超群,慈禧賞識,曾命其與翁同龢同為帝師。同治十年,夏擢任兵部右侍郎,於紅頂商人胡雪巖處得知楊乃武與小白菜之冤,回京後聯絡軍機大臣翁同龢,兩人閱狀後認為,“兩條人命非小事,冤屈不得輕讞定”,並遍叩浙籍在京官員二十八人,投狀刑部,面陳兩後,慈禧恩准,提京複審,終令此三級七審之千古奇案真相大白,涉案數十官員受處。時任浙江巡撫的楊昌浚亦被革職,楊三起三落,後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烏鎮人拜夏為武曲星,尊茅盾為文曲星。翰林第前廳一聯:“虛心勁節山間翠竹常為友,鐵骨幽香簾外紅梅堪作師”。後廳對聯:“稽夫子文章勵志求仁肇人和於天下,探老聃玄旨清心絕欲觀道妙乎域中”;“讀書以明律察理撰情平多少沉冤久案,衡文而娶士振衰起廢拔幾許磊落奇才”。當下中國,司法界若能以夏同善為楷模,讀書明律察理撰情平沉冤,則冤假錯案可平司法公正可保國之福民之幸矣。

烏鎮多有百年老字號,商文並重,底蘊深厚。香山堂,寧波人陸慶餘所創,雖無杭州胡慶餘堂規模,但亦聞名遐邇。櫃旁匾額上書“桔果春滿”,中堂對聯“藥圃無凡草,松窗有秘篇”。舊時烏鎮酒業發達,明朝有酒坊20餘家,尤以高公生、順興、永盛最聞名,現僅存高公生糟坊。該糟坊堂內一聯:“酒濃得真意看遍古今,心清聞妙香說甚神仙”。烏鎮的三白酒“以白米、白麵、白水成之”,民謠道,“貓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故別名“杜搭酒”。清代烏鎮有典當行13家,以徐東號第九世孫徐煥藻道光年間創辦的匯源當鋪最為知名。鋪內一聯:“克儉式勤保世以滋大,秉彝是訓進德於無疆”。生財有道,烏鎮人敬奉的財神原型為“亙古第一忠臣”比干,他掏心而死,寓為無私心雜念,堂內一聯:“財從義取利方遠,祿隨仁施神之明”。

為傳承地方文化,烏鎮建江南百床館、民俗館、木雕陳列館、餘榴梁錢幣館等博物館。江南百床館原為趙家廳,收數十張明清以來江南古床精品。其中千工床掛牌為“要知盡慶華封祝,五十餘年惠愛深”;一張小姐床的對聯既豪氣逼人亦透出愛的期待:“雙手要撈天邊月,一石擊破心底天”。江南民俗館原為金家廳,設節俗、壽俗、婚俗、歲俗四廳。節俗廳一聯:“鴻鵠高飛一舉千里,鳳凰遊宿十步九尋”。壽俗廳一聯:“福海朗照千秋月,壽域光涵萬里天”。婚俗廳喜聯有:“百年佳偶今朝合,萬載良緣此日成”;“玉鏡人間傳合壁,銀河天上渡雙星”。歲俗廳展示衣著習俗,有一聯“萬事固難輕忖度,百年猶有未更嘗”,出自陸游《感舊》,但落款似為汪兆銘(精衛),真偽難辯。

“小橋流水人家”。烏鎮百步一橋,史上曾多至120多座,現存30餘座,可謂天然古橋博物館。東柵及中市有太平橋、翠波橋、應家橋、仁壽橋、仁義橋、仁惠橋、挹秀橋(觀音橋)、永安橋、福星橋、逢源雙橋,西柵有通濟橋、仁濟橋,南柵有浮瀾橋、福興橋,北柵有梯雲橋、利濟橋等。橋聯詩情畫意,古韻千秋。如太平橋聯:“龍脈南來通挹秀,鯨波東去會朝宗”。翠波橋東側聯:“一渠翠染詩人袖,終古波清客子心”;西側聯:“浦上花香追屐去,寺前塔影送船來。”薦馨橋南側聯:“水隔一溪依依人影,塘開三里濟濟行蹤”;北側聯:“碧水半灣流野渡,翠波一曲抱祠堂”。通濟橋與橫跨西市河的仁濟橋直角相連,合稱“橋裡橋”。該橋重建於明正德十年,單孔拱月,縱貫東西,一橋雙聯,朝南一聯“寒樹煙中盡烏戍六朝舊地,夕陽帆外見吳興幾點遠山”,朝北一聯“通霅門開數萬家西環浙水,題橋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

除小橋流水外,這些風景翰墨皆在東柵。烏鎮有東南西北四柵,正如烏青毓秀牌樓對聯所述:“北去苕霅三府七縣眾流交會五湖煙水見澤國,西來天目四柵八隅勝景稠疊一路繁花到烏青”。西柵景區,二期開發,規模宏大,楹聯亦可圈可點。古月舊書店的木製楹聯,印象最深,“小店不小容大千世界,舊書不舊藏古今精神”。一語道破讀書人的心思——書無新舊,學有高低。可惜書店已歇業。“開過,就不曾離開”,但願其他商家遷入時,會留下這幅楹聯。

正可謂:一水一舟一橋一屋一店一聯,承載多少故事;一刻一時一日一月一季一年,歷經幾許滄桑。千年烏鎮,萬卷詩書;歲月流逝,楹聯永在。

(本文原載《檢察日報》2010年7月2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