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推薦丨還原一個真實的阿炳

阿炳的《二泉映月》享譽世界,但對阿炳個人的形象僅僅停留於他戴在鼻樑上的那副一高一低的墨鏡,其他關於他的身世、他的性格脾氣、他的配偶等幾乎很少了解。黑陶在他的新書《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中,通過對十六位親眼見證過當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的深入訪談,力圖給我們還原一個真實的阿炳。

音樂教授黎松壽回憶了1950年第一次為阿炳錄音時阿炳的激動和第一次正式舞臺演出時的轟動;無錫業餘畫家朱學津為阿炳所作得四幅全身像的油畫和國畫,真實再現了阿炳賣藝時的神態、衣著裝束;著名錫劇前輩藝人鄒鵬回憶了阿炳為學藝四處虔誠地拜師學藝,雖窮卻不肯接受他人施捨的志氣……他們或是阿炳的鄰居,或因為父輩的原因跟阿炳有了交集,他們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阿炳對音樂藝術的痴迷、日常生活的困頓、街頭賣藝的點點滴滴、個人的成長經歷等,為我們還原了更為逼真豐滿的阿炳形象。

黑陶為了儘可能接近某種真實與客觀,並未有過任何的加工,也使得阿炳在各人眼中有著近乎矛盾的性格表現。如鄒鵬就認為阿炳很有傲氣,即使在他人家吃碗餛飩都堅決拒絕;而在無錫著名道人華寅生的眼中,阿炳向他母親借錢卻是從來不還的。這種帶有主觀烙印的描述,並不妨礙我們無限接近阿炳的真實形象——在染上煙癮之後,他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會為了生活唱一些葷段子,但他對藝術的追求始終都沒有變,保留著作為藝人的風骨和志氣。這也就不難理解在諸多阿炳的出版物中,阿炳的形象得到不同程度的美化。但就讀者而言,有才華、有缺陷的阿炳是更為真實的存在,他在雙目失明之後,還能潛心於藝術的追求,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切中時弊,這無疑更為難得。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當年見證過阿炳生活知情者的點滴回憶,對某些有關阿炳的爭議進行了佐證。比如有關阿炳父親華清和的死亡時間,華寅生通過當年的一份“撥付協議”,將華清和死亡時間推定在阿炳三十二歲(即1924年)之後,而非楊蔭瀏先生所介紹的“阿炳二十一二歲的時候,患了眼疾,又死了父親” 之說。書中還附有阿炳戶籍檔案照片、楊蔭瀏1952年版的《瞎子阿炳小傳》、1983年版的《阿炳小傳》等,對照著看,會讓讀者對阿炳的生平以及當時他的生活狀態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黑陶作為一名生活在阿炳故鄉的作家,在書中用尋訪所得的第一手資料,為讀者追摩無限逼近於真實的阿炳肖像,顯現了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讓讀者對阿炳的音樂、對他的精神世界、他的經歷過往有了更為客觀全面的認識。

书评推荐丨还原一个真实的阿炳

《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江蘇無錫人。中國民間音樂家,享有世界聲譽的音樂大師。他創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已經成為人類音樂寶庫中的不朽經典。

本書作者通過數年尋訪,對十六位親眼見證過當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訪談。受訪者中,有阿炳撫養過的非嫡親孫女鍾球娣,有1950年阿炳錄音時的在場者黎松壽,有阿炳的鄰居許憶和,有當年洞虛宮內常替阿炳買酒讀報的道士華寅生,有與阿炳有著深厚交情的錫劇前輩藝人鄒鵬,有20世紀50年代無錫《曉報》記者華鈺麟,有無錫文物專家錢宗奎,有無錫第二代“小熱昏”藝人尤茂盛、周仁娣夫婦,等等。他們談及了阿炳對音樂藝術的痴迷、日常生活的困頓、街頭賣藝的點點滴滴、個人的成長經歷等不同層面,他們這些血肉豐滿的感性回憶,為我們摹繪出一幅逼近於真實的、在社會和人世的黑暗低處長久掙扎的盲人音樂家肖像。

书评推荐丨还原一个真实的阿炳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1292次推送

书评推荐丨还原一个真实的阿炳

點擊閱讀原文,就能購買這本《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