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稅法第一個月了,房產稅還會遠麼?

歡迎前往關注。

新的一年裡,推行了新的個稅抵扣政策,雖然它出了各種小意外,比如房東們集體抵制房租申報,從而使得房租抵扣這一條難以落地。

但無論怎麼說,整體上,它使得每個人的情況,每個家庭的情況逐漸納入到數據庫中,為日後的精細化管理,未來推出新的稅務政策鋪墊了良好的運作基礎。

我們聊這種話題,往往語多隱晦,有的讀者就抱怨,其實你應該反過來想。

語多隱晦你才有看到的機會,語多直白,那你就根本沒有聽到這些意見的可能了。

有人說昨天的文章

為什麼布魯圖說:“我愛凱撒,但更愛羅馬”

很大膽。

也有人說完全看不懂它在說啥。

其實發聲的邊界在哪裡,這一直都是各個自媒體作者在苦苦尋求的。

你不要覺得只有今天不能隨便說話,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不能隨便說話。

發聲的底線在哪裡,也不是一個今天才有的話題。歷史上的作者們其實一直都在尋求。

比如白居易寫長恨歌。開篇就說:“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當世之人都知道他說的是本朝的唐明皇搶了兒媳婦壽王妃楊玉環。並不關漢代的皇帝什麼事兒。

但是並沒有刪了白居易的帖子。這個很容易考證。如果刪了,那咱們今天就不知道這首詩了嘛。

事實上,歷代君主都知道,你刪人家帖子是沒有意義的。反而圖留後世笑柄,說你不能容人。

我們假設下歷史,假如李適怒了,說,你小子敢罵我太爺爺,回頭刪了白居易的帖子。那會怎樣?

那這人就丟大了。因為只要再過幾十年,李商隱就寫《龍池》了。他可不像白居易還遮掩下,他是寫實的。

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

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這話啥意思呢?宮裡開party,大家玩的很high,搞到半夜才散場,唐明皇的侄子薛王喝的酩酊大醉。但是唐明皇的兒子壽王卻徹夜醒著。

呵呵,這就有意思了。壽王為啥醒著?顯然是看到了楊玉環。看到了自己的媳婦這會兒在伺候自己老爹,他心裡啥滋味?當然夜不成寐。

天下事,瞞的了一時,瞞不了一世。古時候的君王也知道,所以,只要你不明著罵,他都忍了。就是知道自己做錯事可以,但是如果連容人之量都沒有,那就太沒臉見後世人了。

你注意哦,邊界在哪裡,歷史告訴你答案了。只要你不明著,或者說,只要你寫的不讓大多數人看得懂,那就忍了,否則呢?那就刪了唄。

正如作者們苦苦追尋發聲的邊界一樣,其實,徵稅的邊界在哪裡,歷代稅務部門同樣在苦苦追尋。

你以為人家不想徵收房產稅麼?

不是不想,只是沒有數據庫,沒法執行。

我們說徵稅的前提,一定是徵上來的稅,要比徵稅的成本高,否則還徵什麼,豈不是虧死。

所以歷史上我們這片大陸形成了大一統的帝國,而歐洲大陸始終是分散的封建小領主。這不是一個意識形態問題,這是一個徵稅水平問題。

我們很早就有了法家,秦正是因為以法家的那套理念治國,才第一個結束了封建制,形成了帝國官僚體系。所以歐洲有幾千年的封建史,而我們的分封到秦就算大面上結束了。

正是因為徵稅能力的強大,所以我們才有了大一統的王朝,統一的民族意識形態。也正是因為歐洲徵稅能力的弱小,所以他們的所謂國王只能像遊牧一樣帶著手下到處去巡視領地,巡到哪兒,吃到哪兒,就把這口吃的,當徵稅了。

而徵稅能力取決於什麼呢?

就是數據庫。歷史上劉邦入咸陽,蕭何第一個跑去拿人口,地圖。就是為了這個。你有數據庫,你才能徵稅,你徵稅了,才表示這攤子事真的歸你管了。

後世無論是張居正的一條鞭法,還是雍正推行攤丁入畝,都是為了弄清楚全國到底有多少土地,到底能收上來多少土地稅。

現在推行了新的個稅徵收方式,它最大的作用不在於免了那點工薪稅。而在於把每個人的家庭情況弄清楚了。當一個數據庫建立起來之後,很多新的稅種的推出,就建立了基礎。

所以,徵稅是一種拔鵝毛的藝術,鵝毛肯定要拔,高水平的表現是:既把鵝毛拔下來,又不讓鵝叫喚。

這才叫高手。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周星馳《九品芝麻官》裡面那位豹子頭,號稱高手高手之高高手。

新稅法第一個月了,房產稅還會遠麼?


看來高手都是相通的。

我知道有很多人其實很反感房產稅,因為覺得土地出讓的時候,收過一次了。你明明就是租給我70年,怎麼這70年裡還有資格問我收財產持有稅呢?

這個問題問的好,但是我們不敢聊。

而且,說實話,你在我們的文化基因下講理,是很難講的通的。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非常的變通。

不信麼?

我給你舉個例子,

春秋時的鄭莊公,知道自己弟弟共叔段要謀反。但是他一直忍著。還給了弟弟更大的封地,讓他有更多的錢糧兵馬。大臣多次警告他,他說了句名言:“多行不義必自斃。”

後來他弟弟果然謀反了,他以平亂為由殺了弟弟。

《春秋》說鄭莊公很陰險,縱容弟弟是養虎之謀,放長線,釣大魚,放縱弟弟謀反,藉此殺弟。

可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奪取皇位,直接在玄武門殺了兄弟,逼父退位。卻成了歷史記載的明君。

理由是太子有加害太宗的的企圖,你注意,只是企圖。太宗這是先下手為強,乃英雄之舉也。

企圖,那就是也許有,也許有,那就是莫須有。

515年之後,又有一個著名的人物死於莫須有,大家都知道,西湖邊還有他的廟,廟前還跪著個銅像,叫做秦檜。

所以,你很難在我們的文化基因裡找到邏輯,你用邏輯把歷史梳理一遍,你會發現,你完全不知道標準是什麼,規則是什麼。

呵呵。

我只能呵呵。

所以呀,你跟咱這兒聊對不對,這事有意思麼?

前日大號記憶承載鏈接:

張小龍:曾經多少事,盡在不言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