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受傷不是關鍵,隱瞞事實才是問題

歡迎前往關注。

昨天上午11點17分左右,在北京西城宣師一附小右安校區內發生一起男子傷害學生事件,嫌疑人被警方當場控制。

經公安機關初步調查,嫌疑人賈某某,男,49歲,黑龍江人,是該學校聘用的勞務派遣人員,日常從事維修工作。

賈某勞務派遣合同將於今年1月底到期,學校協商勞務公司為其安排其他崗位。賈某為發洩不滿情緒,持日常工作用的手錘在課間將多名學生打傷。

學校出惡性事件,這是無可避免的,即使在發達國家,校園槍擊案也是屢屢發生。

但校方的處理方式,讓人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我們來看看校方是怎麼處理的。

1、沒事,沒事,不是用刀,彆著急你們;

2、別錄像,別錄像,我是維持秩序的;

到了晚上之後呢,一年級的家長群裡,為人家隱私期間,咱們隱去人家老師和孩子們的姓名。

老師對此事的回覆:

1、這種事和我們一年級無關;

2、您的孩子沒必要知道這事,知道太多會讓孩子心理往不利的方向發展;

3、您有功夫建議給你們家孩子XXX練練口算,馬上要考試了。

家長們的表示,現在當務之急是能為受傷的孩子們做點什麼,有的家長表示這比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考上清華北大,更重要。

我們來看下老師是怎麼回答的。


學生受傷不是關鍵,隱瞞事實才是問題


真讓人無語。

讀者們都知道,我們號一貫以思維見長,那我今天就用思維來給諸位分析下這件事。

這件事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處理方法。

任何社會總有倆變態,你杜絕不光的。但是,遇到事情第一要素是什麼?是信息公開透明,而不是包庇隱瞞。

我知道校領導怕什麼,無非怕丟了烏紗,無非怕媒體曝光之後,上級為了平息民憤,對校方領導進行撤職查辦等等一系列處罰。

所以我們很多體制內的單位,都對媒體嚴防死守,生怕鬧出一點動靜。

但是,

信息不公開透明,才是社會不穩定的根源!

今天我來給你對比歷史上兩個王朝末期的場景。

一個是宋朝。

有宋一代,不殺言官。

據陸游的《避暑漫抄》記載,趙匡胤在建隆三年,曾立下秘密誓約。

誓約裡的內容共有三條:

第二條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

第三條是“子孫有逾此事者,天必殛之”。

看到了麼?

所以蘇東坡才能那麼傲嬌。

王安石當政,蘇東坡發表言論反對;

王安石被貶,蘇東坡發表言論為他辯護。

你看到咱們的蘇大學士有多擰巴了吧。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東坡寫詩諷刺變法的弊端,這就是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結果呢,人家經常與友人一起吟詩唱酬,煮肉喝酒。

還發明出如今聞名遐邇的“東坡肉”。

等到司馬光搞倒了王安石,宋哲宗登基,蘇東坡又跳出來為曾經的新法辯護,說它也不是一無可取之處。

結果,蘇東坡又被貶,這回去了海南。你今天看,那都是好地方,陽光、沙灘、比基尼,還領著工資。

這就是有宋一代對知識分子的態度,你說話是可以的,允許你表達意見,歡迎你參與運營與管理。

所以,宋朝滅亡的時候,左丞相陸秀夫揹著小皇帝在崖山跳海,十萬士子相隨,集體跳海。

這什麼意思?

這就是知識分子集體表態,我們死都不給元朝的政權服務。

我們再來看看明朝末年。

明末最著名的就是東林黨,號稱清流領袖。

你看到所有描述這一時期的電影裡所謂的“正人君子”,就是被閹黨宦官們迫害的,就這幫人。

明朝末年,東林黨領袖,而且是文壇領袖,禮部尚書錢謙益,跪在雨地裡,帶著一眾官員,歡迎清軍入南京。

連他那個妓女出身的老婆柳如是,都看不起這一行為。

這就很奇怪了,對吧。

難道明朝對士大夫不好麼?

好不好,要看怎麼說。如果士子們說實話,那動輒就是脫了褲子當眾打屁股,這叫做庭仗。

比如,最為人熟知的廷杖有兩次。

一次是在正德十四年,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遊玩,群臣紛紛上諫勸阻,惹得皇帝大怒。結果舒芬、黃鞏等146 位大臣受到廷杖之刑,有11名官員被當場打死。

另一次是嘉靖三年,初登皇位的皇帝朱厚熜,欲追封其生父興獻王為帝,群臣認為不符合禮儀,極力勸諫,100 多名官員跪在左順門前日夜哭諫,皇帝下令施廷杖懲罰,當場打死17人,這就是著名的“大禮儀”之爭。

可除了不讓士子們說實話,其它方面,明朝還是挺好的。就比如上述那個錢謙益為當時鉅富,家有良田千頃,宅院無數,奴婢上百。

不僅他家如此,當年的清流東林黨,擁有半壁的財富,是整個國家經濟的實際控制者。

奇怪麼?得了好處的這幫人,卻如此不忠?難道就因為不許他們說話?

這就是我們號的特點,我們不會跟你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好人天生好,壞人天生壞。

因為,

具體到某一個人也許有好壞,一個時代不可能個個都好或者個個都壞。

宋末和明末知識分子群體巨大的反差應證了一個道理。

那就是,愛,是怎麼產生的。

這件事在現代心理學上,有著充分的實驗證明。其實如果你自己做了父母,你回憶下經歷,立刻就能想明白。

當你的孩子被護士從手術室裡抱出來的時候,你看到皺巴巴,髒兮兮的一個像老鼠一樣的小東西,恐怕很難產生什麼愛。

但是你一天天的餵養他,一天天的照顧他,當你投入了無盡的時間與精力下去,你就會發現,越來越愛他。

愛本身就是一種付出,一種參與,

只有你參與了這種付出,你的愛才會形成,才會加深

所以一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母親對他的愛會超過父親很多,這是因為母親已經付出了十個月的懷胎。

你想明白這個道理。放在任何事情上,都是一樣的。

宋代的知識分子,是有參與感的。他們覺得天下事就是自己的事,他們真的有一代一代的人在參與管理、運營。

他們對家國有感情,因為這是他們自己一代代參與的。

可是明代呢?

他們就像一群打工仔,他們覺得,這是朱家的事,清兵入關,無非換個老闆,關咱們鳥事。

看到了麼?天底下的事,並沒有那麼複雜。

你越是信息封閉,越是涇渭分明,越是讓人家覺得你在隱瞞,人家就越不信任你,就越難以穩定。

你越是大大方方,歡迎人家前來參觀,歡迎人家批評指正。別人在參與的過程中,反而越來越支持你,擁護你。

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大家共同的。

所以西方的學校,社會,推行義工的制度,推行透明化管理的制度,把每一毛錢的賬目向社會公開,歡迎你來參觀,歡迎你來監督,歡迎你來做義工,歡迎你來投票,讓你親身參與其中。

當你付出越來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變成堅定的擁護者,因為再也沒有他們,從來只有咱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