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歲之後的人生,真的很艱難麼?

歡迎前往關注。

看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但是沒有獲取人家的轉載權,所以只好寫讀後感了。

這文章寫的是一個在美國的媽媽,給孩子買學區房,送名校,各種考試,壓力,一路打拼,虎爸虎媽希望培養孩子做學霸的故事。

那個主人公非常感慨:

國內的媒體,常說外國的小孩沒有作業,沒有考試,童年的任務就只有玩兒,最後躺贏。

這純粹是胡說八道。

美國並沒有這樣的童年。在美國,只有底層的孩子才有歲月靜好,中產的孩子都是負重前行。

所以她最後留下一個很有趣的對話。

她女兒有時也會抱怨:

為什麼我二年級之前只用玩,現在這麼辛苦?

那個作者看著女兒說:

兒啊,七歲之後的人生,都很艱難。

其實我蠻欣賞這位誠實的媽媽,因為這很正常。人生本來就是這樣。

我們每天都有人來問秘訣,秘笈。

有人就問我,hi,西風,你小子怎麼懂那麼多啊,旁徵博引,信手拈來,你知道的,我咋都不知道暱?

於是就得出一個我曾經掉到過某個山洞裡,吃了什麼加十萬年功力果子的猜測......

但凡我們的認知是正常的,就一定會明白,這世上所有稀缺的資源,都無法確定性的得到。

什麼叫稀缺的資源?

比如:

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

再比如:

成為一個健康長壽的人。

這個道理很容易就能想明白。

假如優秀,健康,真的可以用錢確定性的買到。那這個世界就沒有流動了。

誰錢多,誰可以讓自己,或者自己的後代確定性的更優秀,更健康,更長壽。

那壟斷了資源,就可以繼續賺更多的錢,直到永遠......

這不就是當年秦始皇起名字的初衷麼?

所以叫秦始皇嘛,下面二世、三世,直到無窮.......

哪料得,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所以,它就沒法是確定性的。能理解這個道理麼?

還不能理解,我就給您拿最近非常流行的“權健”案打個比方。

權健當然涉嫌騙局,因為它居然聲稱,自己可以取代西醫治病,因此耽誤了人家的正規治療。僅此一條,就是很嚴重的罪。

但是,很多媒體,不停的在擴延這個罪名的邊界,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呢?

是中醫,保健,統統有罪,有原罪。

理由就是,你沒用呀?

或者說,你沒法當時有用,你沒法立刻有用。所以,你們統統是騙子。

然後繼續發散,最後的結論就是,教育也是騙子呀,因為你不能保證讀了書一定能考上清華,那考不上的,統統是被騙了......

這種發散,可以擴延到任何領域,比如投資,沒有成為巴菲特的,都是被騙了。比如加班,沒有財務自由的,都是被老闆騙了。比如婚姻,沒有白頭偕老的,都是被對方騙了......

自媒體在這方面很強的,因為大眾的邏輯本來就不嚴密,它給你瞎忽悠,一發散,大眾就真的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騙局的世界裡。

真相是這樣麼?

恐怕真不是。

真相是,上述所有的說法,是在利用大眾的消費者心理。

我們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一樣充滿了確定性。

比如你去醫院,網上掛號預約,會給你發個短信,告訴你,你的就診時間段,通常都不會錯。

比如你看病,只要不是大病,通常都是在明確的預期時間內給你治好......

但古人並不是這樣。

比如《世說新語》裡面的王子猷,他住在山陰,晚上下大雪,他也許是被凍醒了,你知道嘛,古代房子木頭的,撒風跑氣。他就讓僕人安排了條小船,到剡縣的朋友戴安道家拜訪,坐了一夜的船,等到了人家家門口。

他忽然不敲門了,轉身回家了。

僕人就問他為啥,他說:哥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為啥非得見到戴安道呢?

東晉名士瀟灑率真的樣子,躍然紙上。

你信了麼?你要是真信了,那就沒讀懂人心。

我告訴你吧,古代又沒有手機,又沒有微信,他咋能知道戴安道一定在家呢?

戴安道多半不在家,他心裡也有數,與其敲個門,發現人家不在,乘興而來,敗興而返,被僕人恥笑。那還不如干脆裝個B,還能成為美談。

看到了吧,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古代,連見個人,都是這樣的不確定。

正因為技術的發展,我們太久沒有這種經歷了,所以才會有無數的人,會像買個東西一樣,誤以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確定性的得到。

以為只要你掏錢,買個芯片,移植在自己大腦中就可以提高認知;

以為只要你掏錢,買倆糖豆,吃下去,就可以生龍活虎。

如果你沒有被現代文明慣壞,或者說,你還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你自然而然的會知道。

沒有那麼好的事兒嘛。

就比如我本人,我其實經常採用中醫療法的。

無他,我身體不舒服,又沒到有明確的疾病,能給西醫治療的那份兒上,西醫不收,中醫自然會來給你調理。

所謂的調理,保健,養生,統統都是在你沒有病的情況下,緩解你的不適。

因為今天很多人都是亞健康,他沒病,但很難受。

可如果,你真病了,西醫確診了。你不去找西醫,還去找中醫,甚至連中醫都算不上的養生保健醫生。這本身就是巨大的冒險和不靠譜。

畢竟,中醫它沒有像西醫那麼完備的,系統化的整合過。它是一門缺乏大數據支持的古老藝術,而不是技術。

我們說很多人會去相信權建的那套說辭,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認知出了問題。

一個西醫告訴你數百萬都只有很小概率能治癒的疾病,你居然相信權建說只要花幾千塊就能治好。

這就跟你相信人家,只要花幾百塊就能讀清華不是一樣扯淡麼?

我們但凡能夠認真思考,就會發現,一旦優秀,健康這種東西變成確定的,那它一定極其昂貴。

比如,讓一個孩子成為可以憑本事考上清華,你覺得,中國的父母願意出多少錢競拍?

起碼一千萬起。

因為每個家庭的財力是不同的,有些人他需要考慮,孩子考上清華之後,能不能回本。而有的人,只要孩子能變優秀,他一輩子少敗點家,早就回本了。

那你想想看,天底下會不會有人把個一千萬起拍的東西,幾百塊送你呢?

如果你聽懂了我的這樣一個比方。就會深刻的理解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是維繫公平最好的工具,正是因為它不確定,所以,大部分人才能夠有入場參與的機會。否則,就連入場券都拿不到了。

學習這件事,是保健品的道理是一樣一樣的。

回到我們聊的那個在美國的中產階級媽媽的語境下。

某些低收入的墨西哥人、黑人的孩子們,唱歌跳舞,沒有太大的學習壓力。

這不全是一種性格上的考量,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概率上的計算。

比如都住在舊金山。

假如我是個墨西哥人,我一年就掙4萬美金。要養7個孩子,還有一個老婆。

那我這錢,肯定是不夠花的,我還得領政府的各種救濟。那孩子們自然是送去免費的公立學校,沒有自費的補習班,讓他們自由發展。

假如他們愛學習,有天賦,他們可以自己掙國家的獎學金,一路免費的升學;假如他們不愛學習,沒有天賦,那就算了唄。

難道你讓我全家都紮起脖子,把錢賭在這些孩子們身上?那要是賭不成呢?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所以,你去看今天中國貧困家庭上大學的意願變得極其低,就是這個考量。他覺得,考上一個普通的大學,不會在收入上比藍領有什麼質變的改觀。那還不如早點去打工掙錢改善生活。而考上一個頂級大學,這個成功率太低了,而這個投入,太高了。相比較而言,這個風險冒不起。

但是,同樣住在舊金山的華人家庭,他就不會這麼想了。

比如人家也許年薪20萬美金,太太也工作,年薪10萬美金。

孩子呢?只有一個。

他的家庭收入是那個老墨的7.5倍,卻只養了一個孩子。那幹嘛不把錢花孩子身上呢?

你不花錢學習,你也得花錢旅遊,娛樂,各種消費並不會少呀。

你花點錢在學習上,甭管他能否進藤校,只要他形成上進心,就值回本錢了嘛。

是不是這個理兒?

我知道有讀者不服不忿什麼。

因為有的讀者年輕,他自己屬於“受壓迫”的對象。爸爸媽媽每天逼他們上進,可是呢,他真的很想玩呀。

這個東西,我只能這麼給你說。

出來混,都是要還的。

你以後流的淚,都是你當年腦子裡進的水。

你從小養成好習慣,大量的吸收知識,不斷的提高認知,開拓眼界。你的人生就像登塔,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上面的風景肯定比下面的風景好,因為視野更開闊,而且沒那麼擁擠。

即使,你要和我抬槓,說下面有下面的風光。

我也同樣可以告訴你一個常識。

假如你呆在塔頂,你想下去,是很容易的,你有的選,從上往下,你想去哪層去哪層。

可反過來,假如你呆在塔底,你想上去,可沒那麼容易。

那篇文章的作者說,七歲以後的人生,都很艱難。

但我真不這麼覺得。

我覺得,有的選的人生,一點都不艱難,最多隻能說有點充實。

而沒的選的人生,才真的好艱難。

昨日記憶承載3文章鏈接:

為什麼布魯圖說:“我愛凱撒,但更愛羅馬”

今日記憶承載3文章鏈接:

新稅法第一個月了,房產稅還會遠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