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公益甘之如飴,我用信念守護內心淨土

採訪時間:2018年2月8日

姓名:小貓(化名)

性別:女

年齡:30

北京人。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畢業後,從事公益事業八年。目前,在一家公益機構做傳播和眾籌。

小貓是主動找到的我,她很希望能為自己目前從事的公益事業多尋找一點發聲渠道。我沒想到她這麼執著,也這麼健談。

也許,做公益需要這樣的信念感和使命感,這是做其他工作不一定能找到的堅定。因為,圈外人永遠看到的只是這個圈子的光環或是不堪,卻從未想過,幫助人也就成就了自己。

或者,這也是小貓一直想要的核心價值,她也確實找到了!

初涉公益事業,發現自我核心價值

八年公益甘之如飴,我用信念守護內心淨土

我大學學的是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畢業到現在8年,基本上一直都在做公益,初衷其實是因為我特別喜歡小動物。

大二時,我們學校裡有條流浪狗,我經常課後去餵它,彼此感情挺好的,同學們也都喜歡它。有天,我正好回學校,看見校保安在清理流浪狗。

保安們說流浪狗有傳染病,把它打得半死不活,剩了半口氣扔到了垃圾車裡。我想救它一命,卻被保安攔下。

垃圾車往前開著,我就在車後面一直追。那條受傷的流浪狗雖然被打得有氣無力,卻在不停悽慘地叫喚著,還用特別可憐無助的眼神望著我。

我很心痛,可無論我怎樣拼命也追不上垃圾車,一種前所未有的無力感向我襲來。那次,對我的觸動特別大。

這次事件過後,我覺得自己得為這個群體做點什麼事兒,於是,我開始尋覓城市周邊的流浪貓狗收容站,希望給它們找個安身之處。

從小動物保護開始,我又接著去當了義工,為流浪貓狗買些饅頭、打掃犬舍等事情,算是初步涉入到這個圈子裡來了。做著做著,我發現原來公益不僅於此,還有很多種類。

有做小動物保護的,有做老年人養老陪伴的、兒童教育的、大病救助的......眼界頓時被打開了,也因為這個事情認識了很多做不同公益項目的人。

大學畢業後,我順理成章地去了一家互聯網公益平臺做基金會聯絡工作。我在這個平臺上認識了更多做各類公益項目的人,也慢慢跟著他們學習如何評估項目,怎麼做傳播的。

這裡看到的和我在大學所學的知識完全不同,這種新的見聞在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

原來,這個平行世界裡,還有這麼多人在做著如此有意義的事情。漸漸地,我覺得自己越來越離不開這個行當了。

因為從一開始,做公益就會讓我對自己有特別高的認知感,每天在做的事情不管有多累,所有的付出都是可以真切地看到一個成果,並且是可以打動自己的那個成果。

這些,絕不是以賺了多少錢為衡量度,或是以老闆的認可為標準,而是內心對自己認可,這種不斷回饋自己內心的過程讓我非常享受。

其實,我也曾去公關公司做過一段時間的公關傳播,工作內容很相似,會寫一些宣傳文案,或是去和用戶溝通,但當時的我感覺有些迷茫。

我曾不停地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難道只是為了賺錢嗎?我感覺自己的價值可能也就是賺到的這幾千塊錢而已,卻無法體現自我最核心的價值,也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再三思慮後,我又回到了公益裡來,發現原來這才是自己想要的那種純粹感、價值感,它的核心在於我對自己的一種認可。

再加上我父母也一直支持我做公益事業,他們認為人一輩子就應該去追求自己想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公益路上,扶貧的那些事兒

其實,外界的人對公益的概念都有一些模糊,但它包涵的內容其實非常廣。就像我說的,剛開始以為只是一小塊,但進去了以後才發現它的包羅萬象。

現在,公益基金會主要分成兩種項目:一種是物資給予型的。例如,我們常說的中國扶貧基金會,包括壹基金,他們項目做得很多,大多數項目是屬於給予物資,比如貧困地區小朋友缺衣服來發放衣物等等。

對物質上的這種給予,很容易說清楚。比如這個包裹是怎樣招標的,招標過來多少錢就是多少錢,物資費用和行政費用也都是計算的清清楚楚。

我最開始進入公益就是做的扶貧,物質給予是很必要的一環。因為扶貧真的在行業裡是個標杆,它是一面旗幟,很多項目是從扶貧延伸出來的,所以我去扶貧的態度是去學習,也留下了很好的回憶,交了許多朋友。

我們那時候經常去雲貴川的貧困山區,有時候感覺就是生死一線。貴州山區的盤山公路是延綿曲折到各種大轉彎。

八年公益甘之如飴,我用信念守護內心淨土

我記得有一回,我們在高原上不斷地盤桓,加上那天又是暴雨雷電,路上沒有任何人,只有我們那輛車。

這種天氣,但凡遇到泥石流或是什麼,那隻能是死路一條。司機一路在小心翼翼地開著車,身體也一直瑟瑟發抖著,嘴裡還不停地喊著:“不要劈死我們,不要劈死我們!”

但我們那天晚上要趕回貴陽,所以我們必須從山區裡面撤出來。我還有個同事去扶貧真的遇上了泥石流,那個車前面被泥石流堵住了,後面也被堵住了,車子被夾在中間。

做公益的人好似都有一種特殊的庇護,去在危險的地方,幾乎沒有聽說過誰遇到過危險。

我們還有老師去雲南香格里拉扶貧,掉到了十幾米的深溝裡,把自己都給摔蒙圈了,同事們都嚇壞了,拿繩子趕緊給他順上去。他出來後,抖了抖身上的土卻說:“沒事。”

還有同事在扶貧途中,開的車輪掉了,真的是360度拐彎,但最後剎住了!按常理講,這個車應該就拐到溝裡去了。

在扶貧路上,還發生了很多類似驚險的事情,每次同事出差回來都會說自己遇到的事情,但都平安歸來。所以,我們內部經常都這麼說:人還是要多做善事。

之前,有個人問了我一個問題。他問我,在公益圈這麼多年,有沒有感覺到自己改變過誰?或者說自己的影響力在哪?

我想了很久這個問題,因為我扶貧,做物質給予。好像就只是給人送了一支鉛筆,送了個包或送了套衣服。

也許,這衣服能解人一時的燃眉之急,但第二年可能就沒法穿了,我也沒改變他的人生觀或價值觀。

最開始我有這個想法,實際上也是在扶貧的時候。因為那陣子我對接媒體,去挖掘素材。有個河北的小男孩,他們家特別窮,住在窯洞裡。家徒四壁,裡面就一個燈泡,是唯一的電器。

這孩子連床也沒有,就是大土炕。他父親60多歲,母親30多歲,是智障。但孩子很聰明,長得特別漂亮,大眼睛,就是家裡窮。

之後,我以他的素材為紀實,投給了幾家媒體。這個故事一爆出去,就有明星來助養。這位明星通過一個節目助養了孩子,解決了他上初中上高中的所有問題。

當時的我,自然只是為了我的工作要去挖這個孩子素材,沒想到挖出來之後,就真的改變了他全家的命運。他那時候還有一個姐姐,已經快上不成學了,因為出不起住宿費和伙食費。

因此,最後這筆費用就等於供給了他全家。如果他有出息的話,甚至大學以後都會有人關注他。因為給他報道了,很多捐款都是衝著他來的。

但我不可能每個人都去報道,其實像他這樣的孩子特別多,但如果沒有人去說去報道,又有誰知道?

還有一次去大涼山那邊,我們帶的央視導演和拍片記者。一位四五十歲男工作人員,到了那邊後嘩嘩直哭。

真的太窮了,孩子和牛住在草棚裡面,兩間房這邊住牛那邊住孩子,牛棚跟他的屋子也差不多了。

所以,我覺得要做公益,還是要想辦法做一些源頭的事情。我認為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給予,也應該關注孩子們的內心。應該要教育他,告訴他該如何去生活,而不是一味地給予。

這樣,才會更打動我,也因為這樣才真的有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八年公益甘之如飴,我用信念守護內心淨土

公益,可以是一種教育理念和體系

所以,我也喜歡另一種公益項目形式,這也是我目前正在做的項目。它更關注於授人以漁,更關注內在的變化。

比如有這樣一種關注孤兒教育撫育的公益項目,項目理念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回應式教育理念,所關注的是培養一個身心健全的孩子,有各種各樣的課程。比如0到3歲的孩子應該上什麼樣的課程,孩子發育得會更好。

因為福利院差不多都是殘障兒童,需要特教的過程,真的能讓自閉症兒童可以稍微得到緩解,讓腦癱兒童能參與一些手工類活動。

還有青少年項目,經過專業培訓,富有愛心的輔導員會深入瞭解項目中每一位7-18歲青少年,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課業輔導、興趣課程或者職業技能培訓等。

給予他們情感支持,幫助孩子認知自己、建立自信和自尊。我們也會為一些準備面對社會的孩子們,推薦一些合適的工作崗位。

這個體系非常龐大,所以很難用簡單的一兩句話說清楚,很難用一兩篇文章來解釋這個體系有多麼龐大,有多少人來服務這些孩子,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

因為教育和陪伴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人認為去福利院,吃飽穿暖就好了,但這樣很難從根本上來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他們的人生軌跡是出生時就被拋棄了的,到了福利院如果僅僅只是吃飽穿暖就好,那他一輩子可能在別人眼裡就是個傻子,什麼都幹不了,還要國家來負責養老。

人生如果被這樣定位,就真的很悲劇。但如果經過一個專業的教育體系長大了,他會發展得更好,最起碼能有一個融入社會的機會。

他有可能因為從小的教育,可以去參加一些體育運動,或是能參加一些手工勞動,他能賺錢,甚至可能會擁有自己的愛情,擁有自己的家庭。

也許在正常人看來,他智商稍微低一些,但我們又怎麼知道他不比我們幸福呢?幸福,絕不能用智商高低來評價。

目前,我們這個項目在全國60%以上的福利院都有分佈。項目內容包括:要給老師或“養父養母”們做培訓,還有一些專家做研發。“養父養母”們真的和孩子的父母一樣,24小時照顧這些殘障的孩子。

我們給這些“爸爸媽媽”們做的培訓是要求他們跟孩子有回應式教育,善於發現孩子有哪方面的特長,再來跟培訓老師說,讓培訓老師繼續挖掘孩子的潛力。

時間久了,這些“爸爸媽媽”們會真的感覺自己有這個責任感。有個“爸爸”曾經很自豪地跟我說:“孩子天天樓底下一聽我的車回來,就過來在門口等著,我一進門他抱著我大腿喊爸爸。”

孩子們都住在福利院,“爸爸”通常都是有工作,工人或是司機一類的工種,白天去上班,晚上回福利院,就跟真正家庭是一樣的。

“媽媽”們則不同,每個“媽媽”需要全職照顧四至五個孩子,都很辛苦。

我們對“爸爸媽媽”有很嚴格地培訓,因為現在的福利院大多都是特殊兒童,必須懂得特教,懂得該怎樣照顧自閉症兒童,怎樣去照顧腦癱患兒,怎樣去幫助這些可能足內翻、足外翻的孩子去康復訓練、按摩。

我們還有一句話給這些特殊的“媽媽”們,就是“有一種母愛渴望離別”,意思就是希望孩子好了之後,有人能夠領養,讓他們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和真正的父親母親。

但這個對事情對他們來說很殘忍,因為我們定這個主題的時候跟他們商量過。

他們當時特別不捨地說:“你看原來我帶的一個個小孩從出生就被遺棄,帶他到一兩歲特別聰明可愛時,就被人領養走了。”

八年公益甘之如飴,我用信念守護內心淨土

然後,她就看著孩子照片無聲地哭。我們會安慰她,讓她明白孩子們被領養,讓他們有一個真正愛她的父母,才是對他最好的愛。

其實像自閉症、還有腦癱的孩子,大多智力很正常,他只是語言表達或是行為方面不太好,他可能不會說話,或者手腳不夠利索,但他心裡特明白,他就只是語言這塊給拴住了。

如果說單純只是做單向教育,或者只是物資給予,這都是不行的。因為人一生的成長,不是給了一塊就能起來,還是要持續才能發展。

像我們有一個子項目是關愛之家,跟一般福利院不太一樣,關愛之家是把全國福利院有疾病的孩子送到北京來治病,所以它是術前術後這麼一個階段。

這些孩子特別讓人心疼,那麼小的孩子,要做十多次手術,有的是剛做完手術需要護理。護理好後再去福利院,隨後又來一批新的孩子。

每個孩子進關愛之家前,我們都會給他們拍照片留念。因為有的孩子術後就直接被領養走了,甚至有的手術還沒做完,就已經被家庭預定了。

尤其是危重病的兒童,有些甚至很難在手術中挺過來。稍微好一點唇顎裂足內翻的孩子,做完手術很容易被領養,媽媽們都特別開心。

我們每個月會給孩子開生日會,因為他們都是被遺棄的,並沒有生日。又趕上人生中的大手術,所以術前或術後慶祝一下,就給他們定義一天過生日。

還記得我第一次去福利院,深切地感受到孩子們的純真和可愛,並沒有我們常人理解的那樣可憐,只要有正確的教育來面對恐懼,去真正的幫他成長,他是可以成為很優秀的人。

現在社會的價值觀太狹隘了,老是認為應該賺錢多或者怎樣才是有價值的,其實一個人幸福開心才是最有價值的。

一個孩子,無論在什麼環境下,無論他智商高低,他這輩子活得特別開心、幸福,那就是最大的價值就是最大的幸福。

孩子們其實沒那麼可憐,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挺快樂的,但我們要給他這樣的環境跟教育才行。

如果他沒有父母,那他的人生就是淒涼的,他既被人拋棄,又沒有發展,也沒有任何的希望,就是那樣活著。

但如果有父母陪伴就不一樣了。我希望未來能做降低遺棄率這個事情,可以告訴更多的人,這些孩子有疾病,但它並不可怕,我們要直面這個恐懼,來正視和麵對它。

做公益,有亂象也有面臨的難題

身在公益圈,這也算是我的一個困境。因為在公益圈裡待時間長了,我的思維可能就總在這裡面。

就好像身處圍城之中,很難跳脫出來去感受到別人是怎麼看我們的,很難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其實公益項目,會有一些大額捐贈,比如上百萬上千萬這種還是來源於大企業,每年這些企業有一筆固定的費用作為公益基金,就看哪個項目能拿得到。

我原來一直在做傳播,壓力不太大。現在,轉做了公眾籌款後,開始有了籌款壓力。

八年公益甘之如飴,我用信念守護內心淨土

我覺得現在做這個工作最大的難處,是人家一看我籌款就害怕。我不知道這種思維是打哪兒來的,可能人都會有牴觸心理。一提錢,都不樂意了。

有些募款人挺心酸的,會遇到被企業拒絕和被誤會的情況。有個別捐方很商業化,認為是他花錢買了我們的服務,必須要達到他的標準。

比如他會要求我們做以達到他宣傳目的為標準的活動,我們沒辦法接受。

有時候,我們同事從捐方回來很沮喪,覺得付出了很多,卻沒有替這些孩子拿到應該拿到的東西。只能自己安慰自己,對自己說沒關係,只要給錢就行。

當然,我們也能碰到很棒的捐方,我們員工去宣講,他們也邊哭邊說了很多心裡話,當場就捐款,然後給孩子們寫信、寫祝福語,我們都有收著,非常令人感動。

反正,幹這行有個好處,就是無論是生氣也好,還是感動,心裡面的反應特別真實,從來不會煩。

而且,現在公募其實是很好的一個趨勢,大眾已經由一分兩分、一毛兩毛,開始幾十幾百的捐贈了。

去年我們有個數據統計,捐贈人主要以80後90後這個群體為主。他們特別活躍,願意積極參與到公益中來。

公益這個圈子其實挺牢固的,很多人還在支撐著,大部分人是“雙職工”,同時又是圈子裡的人,也都沒有錢,甚至不知道他們是如何生存的。

我身邊有個女生,就屬於那種已經快生產了還住在機構的宿舍裡面,她老公也住機構宿舍。

那時候我不太理解他們,覺得應該先讓自己有尊嚴的活著,然後再去談公益會更好。但有一回,我跟同事聊天,他也是生活狀況特別艱難,我問為什麼?

他說:“我小的時候就是那樣的孩子,家裡沒有錢,一到冬天滿臉滿手都是凍瘡。我之所以能上大學,是因為當時參加了一個項目,一位有錢人資助了我,才能走到今天。我特別知道這群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幫助跟支持。”

他只是希望那些孩子,能像他一樣有這樣的機會。所以,我覺得能堅持下來的這些人,他們或者是家裡不缺錢,或者是他自己有過這樣的經歷,能夠感同身受,真的非常偉大。

我相信這個圈子裡有一批這樣純粹的人,他們內心純善,懂得苦中找樂,物質對他們來說並沒有給他們帶來特別高的快樂感。

像我原來的同事加班到三四點,然後第二天還引以為傲:“你看我昨天加班到三點!”

整個人就像打了雞血一樣。他真的能感受到這裡面核心的價值,不是錢也不是休息,不是假日,不是領導的認可,是他對自己那種認可。

我認為,人就應該是這樣。人的價值不在於你賺多少錢住什麼樣的豪宅,穿戴什麼樣。

在於能不能找到自己核心的價值,幸福度到底在什麼位置上,不然找不到的話,這一輩子也不會開心。

八年公益甘之如飴,我用信念守護內心淨土

當然,這個行業也會出現一些亂象,總有那麼一兩個不好的事件突然爆出來,比如有人打著慈善的名頭,只為了達到自身的利益,這些人無異於害群之馬,是真正的偽善。

每當這樣的事件發生時,作為公益人,我們往往比普通民眾還要氣憤和難受得多。

因為其實我們的價值感,就來源於我們力所能及的努力,來源於這些項目的最終結果,是否能真正幫到需要幫助的人。

所以,我一直覺得這圈子不應該什麼人都招進來,最起碼對他的道德品質各方面得有一個標杆。前期有個把握,後期應該還有些專業培訓,最好能像醫生、律師一樣,需要考從業執照。

真的,我認為,公益要用信念來做的。絕不是圖一時之快,或是為了完成什麼任務。

信則有,不信則無。畢竟,信念怎麼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

——END——

每週三、週六,

跟我們一起窺探平行世界裡的人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