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演一部從網絡直播取材的電影,獲得鹿特丹金虎獎

中国导演一部从网络直播取材的电影,获得鹿特丹金虎奖

由朱聲仄導演執導的紀錄片《完美現在時》獲得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大獎。

每年在冬季舉辦的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以另類、獨立的選片風格聞名,電影節不設紅地毯環節。1995 年引入的“金虎獎”競賽單元旨在發掘新銳的國際導演併為他們提供幫助。朱聲仄在獲獎的同時,也得到了 4 萬歐元的現金獎勵。

許多華語電影導演在尚未進入公眾視野的時候就曾得到過鹿特丹的肯定和資助:第六代導演張元曾憑藉《北京雜種》獲得 1993 年鹿特丹電影節“最有希望導演獎”,後來的作品《兒子》則於 1996 年獲得了“金虎獎”。另外獲得過“金虎獎”的華語作品還包括何建軍的《郵差》、婁燁的《蘇州河》、臺灣導演李康生的《不見》、韓傑的《賴小子》、黃驥的《雞蛋和石頭》以及由蔡成傑執導的《北方一片蒼茫》。

想探討直播文化的《完美現在時》的影片內容全部來自於網絡。朱聲仄選擇了十多位全國各地的主播,從 800 多小時的素材中挑出了兩小時的內容呈現。

朱聲仄的選擇不是隨機的,主要聚焦在了比較邊緣的人物上,包括一個愛好街舞的工人,一個受傷在家無法工作的人和一個生活沒什麼樂趣的吊車司機。網絡直播給了他們平時不可能有的關注和互動機會。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評委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它把我們帶到了平時不會去關注的領域,把那些希望得到關注的人帶到了聚光燈下,並且通過網絡素材和千禧一代的生活,擴展了電影的語言。

1987 年出生的朱聲仄對於許多人而言都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這位來自武漢的導演拍攝的都是一些紀錄片題材的電影。

在美國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結束新聞攝影的學習後,她回到武漢做了一個參與式的攝影工作坊。一個暑假,她在教了一所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一些攝影技巧後,以眾籌的方式做了一個攝影展。後來她把孩子拍的照片和自己拍的視頻剪輯在一起,這成為了她的第一部紀錄片《虛焦》。

在剪輯的過程中,朱聲仄覺得一個女學生在家吃飯和媽媽的互動很有意思,於是產生了拍一部以吃飯為線索的電影的想法。後來由這個靈感而拍的電影《又一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

電影以 13 個固定機位長鏡頭構成,每個鏡頭為獨立的一場戲,拍攝一個居住在武漢的農民工家庭的吃飯場景,從春節前開始,在來年的除夕夜結束。在這循環往復的時序裡,影片從微觀的日常生活出發,以純粹觀察的方式展現一個家庭在一年中的點滴變化。朱聲仄說,她想呈現“時間流逝在個體身上累積的變化”。

朱聲仄在接受《深焦》採訪談到對紀錄片的理解時表示,紀錄片是電影藝術的一部分,它與劇情片的不同應該是體現在製作方法上,而非真實與虛構的區別。比如在《又一年》中,畫外音的使用就屬於一種藝術加工,電影至少 20% 的聲音是後期填充的。

她在談到紀錄片與現實的關係時則說:“對我而言,紀錄片首先是關於時間和空間的,它有作為電影其自身的美學(畫面、聲音、兩者的關係,兩者構建的時間、空間)。我只是想通過這一媒介去與不同的人交流,去表達我對生活的某種感受,如果它能最終傳遞給觀眾並讓他們也有所體會、有所思考,那就再好不過了。”

題圖來自:IFF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