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文學——帕雅真時代

本文出自《傣族文學史》

巖峰 王松 刀保堯 著

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

1995年10月第1版

傣文学——帕雅真时代
傣文学——帕雅真时代

帕雅真時代

從公元十一世紀至公元十四世紀。

帕雅真,前譯為叭真,是傣族封建領主階級的傑出人物。瀾滄江下游一帶傣族聚居區,地域寬闊,人口繁盛,傣語泛稱為“勐泐”。在勐泐王統治時代,政權趨於統一,生產亦有所發展。但到了九世紀末,勐泐王國最後一個國王因昏庸無能,國勢日衰。勐泐王國消亡後,各勐部落諸侯又自立為雄,混戰不休,並連續了二百五十多年之久。此時,帕雅真挺身面出,帶領他的軍隊,征服了各勐部落諸侯,重新統一了勐泐,並在景蘭建立了景隴金殿國。從此,瀾滄江下游的傣族,不僅統一成了一個民族,同時還有了統一的政體,

毫無疑義,景隴金殿國和果佔壁王國都是封建領主政權,這兩個政權的建立標誌著傣族已進入封建領主社會。傣族的封建領主社會既有封建社會的性質,又帶著奴隸制的軀殼,它在土地佔有、剝削方式和統治機構等方面,都有別於內地的封建社會而且有自己的特點。從總體上看,可歸納為下列三個方面:第一,從最高的封建領主召片領至最基層的村社,都有嚴密的政權機構,並制定了一整套封建領主法典和較為完整的治理政治、經濟、文化的制度,因而政權較為鞏固,延續了很長時間;第二,把佛教作為統一全民族的信仰和精神支柱。佛教早在勐泐王時代的七世紀前後便傳人傣族地區,但那時候尚未完全立住腳跟,尚未全面普及,到了帕雅真時代,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佛教獲得了封建領主階級的大力支持,使之達到了極盛時期,佛塔佛寺遍佈村寨,成了傣族思想文化的中心,以及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第三,由於這一時期不斷受到大規模的外族武裝人侵,民族矛盾與宮廷內部矛盾交織在一起,有時對外矛盾掩蓋了內部矛盾,有時內部矛盾又引來對外矛盾,形成了極其複雜的局面。

上述三個特點說明了傣族封建領主社會在最初階段仍處於上升興旺時期,因而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傣族的大部分敘事長詩都是這一時代的產物,號稱五大詩王的的五部著名敘事長詩亦在這一時期產生。因這一時期傣族人才輩出,文學創作空前繁榮的時期。從文學角度看,有人把這一時代稱之為傣族敘事長詩時代。

傣文学——帕雅真时代

感謝耐心閱讀

由於是舊書原稿掃描識別,文字難免有錯漏之處,望見諒。

希望比龍積極留言參與傣族文學的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