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俗語亦云:生居蘇杭,死葬北邙。蘇杭江南,氣候適人,沃野千里,水軟山酥,宜居之地,因此有生居蘇杭之說。那死葬北邙,又是何意呢?

邙山,位於洛陽北部,其地,靠山面水,藏風聚氣,形勝非常,合風水寶地之言,因此,自古以來,便是帝王將相,達官顯貴的首選埋骨之所。此外,邙山地區黃土層深厚,質地細密,直立性強,適於安穴,加之地近國都重鎮,人力物力眾多,也為陵墓的營建,提供了有利條件。洛陽北邙山及周邊地區,歷代古墓葬 星羅棋佈,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專題性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緻、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是中國一大絕觀。因此,洛陽古墓博物館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館之一,同時也成為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所以,既來到洛陽,那古墓博物館應該是必到的。

「聽見」: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去古墓博物館就是參觀墓葬,那何為墓葬?其實,墓和葬是兩個既相互區別有相互聯繫的概念。墓,是指安放逝者遺骸的固定設施,葬,是指安放逝者時的一系列活動。即,墓葬包括看得見的墓葬實物,又包括看不見的墓葬禮儀。之前總是將二者籠統的歸結到一起,其實不然。

博物館依託邙山陵墓群,以原墓搬遷,異地復原的形式,集中展示了西漢至宋金具有代表性的墓葬實物與格局。其為一座仿漢建築,過了闕門,便是太虛殿,太虛者,天地玄奧之境也,也是人們生前死後嚮往的仙居之所,殿內除了兩側的文創商品外,正中有一個展示洛陽古墓分佈的沙盤,過了太虛殿,便是玄堂,也就是陵墓。由此向下,便置身於另一個世界,一個異度空間。

穿過走廊和一個小展廳之後,是一條通道,兩側就是墓室展區,就如一個個的房間,並排羅列著,外觀差不許多,但內部卻各具特色。

其中有一座東漢時期的家族合葬的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和後室組成。隨葬品主要有陶壺,陶罐,鎮墓瓶,瓦當,銅車馬器,銅錢,骨尺等。其中,鎮墓瓶的出土對研究當時的喪葬習俗,具有重要意義。

「聽見」: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墓室內的溫度比外面要低幾度,通風也還好,不過,當你進去的時候,還是能明顯感覺到,有一種味道。那是歷經千年,長埋地下,土的味道,歷史的味道。

古墓博物館,真正的是讓人們置身墓中,去直觀的感受,去面對面的思考,真正走進那個時代,去體驗這種跨越時空的交流。死亡也是另一種新生,就如這一座座陳列的古墓。

在一座北宋壁畫墓內,有一幅“婦人啟門圖”。壁畫正對墓門,畫中門扇半掩,一女子開門欲出,其意暗示門後還有房屋,寓意墓主人庭院眾多,殷實富有。體現了壁畫的精巧傳神。

「聽見」: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從漢到宋,匆匆間,走過了千年。各式各樣的墓葬在眼前閃過,驚歎之餘,亦讓我們感慨生死。

清晨的洛陽老街,沒有了夜晚的喧囂,行人寥寥,商戶的布幌在晨光中輕輕晃動,那一刻,似有一種別樣的感覺,千百年前的街道,或許也是這樣吧,指尖輕觸,舊影破碎,我只不過是歷史的一個過客而已,可誰又不是過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