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妙招”讓你寫好新聞消息

寫消息,是記者的看家本領。如何將其寫好呢?這裡介紹兩個“妙招”,值得重視。

01

寫內容:忌“千呼萬喚始出來”

兩個“妙招”讓你寫好新聞消息

所謂內容重“果”,就是在導語中言簡意賅地將事實予以概括,並在主體中有理有據地闡述出來,從把握受眾心理,貼近讀者的角度傳情達意。隨著人們生活、工作節奏加快,自然帶動了思維的“加速”。因此,受眾在百忙之中接收信息時,最希望能在第一時間瞭解事件的主要內容,提高信息獲取效率。但有些會議新聞的表現形式,依然還是老調子、老框架,這一點在動態消息和經濟類新聞的報道中尤為典型。

例如《2011年東北四省區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在長春召開》一文,導語中僅僅列出出席會議一大串領導的排序,而沒有將會議的主旨寫出來,讀者只能通過下文主體才知道本次會議的主題。但如果將此次會議主題放到導語中,讓讀者一目瞭然,就能起到很好的“點睛”作用。類似這種龐雜會議的報道屢見不鮮,內容大都是官員格式化的冗長講話,很難引起讀者的興趣。

除導語缺少主要內容外,有的消息主體也寫得“霧裡看花”。前面鋪墊了一大堆無關緊要的過程,或是堆砌一些無實質意義的概念化詞語,作為消息核心的“果”,最後才“千呼萬喚始出來”。如寫單位招商引資,理應有具體的招商舉措、投入的資金、引商的數量等等,但通篇都是領導講話和要求,而缺乏生動的事例。再如寫代表、委員參政議政職責,推動經濟發展,本應寫就哪些經濟工作進行了參政議政,如何進行深入基層調研,提出了多少卓有成效的建議和意見,切實解決了哪些問題,可惜的是這些都是一筆帶過,而沒有用具體的事例予以說明。有些典型方面的報道還存在著點面結合不夠的問題,顧此失彼或“剃頭挑子一頭熱”。有的寫單位抓黨建促發展,本應展現兩方面內容,一是抓黨建,二是促發展,且雙方內容的比重應當是較為均衡的。但主體中黨建工作佔了很大篇幅,促發展方面卻寫得很簡單,還缺少讓人信服的事例,給人以“虎頭蛇尾”之感。

02

詞語:“天然去雕飾”

兩個“妙招”讓你寫好新聞消息

兩個“妙招”讓你寫好新聞消息

兩個“妙招”讓你寫好新聞消息

所謂“實”,就是實實在在,反映現實生活中具體的人、事、景和情,表現出真情實感,避免抒情和議論,應把想像、感受的空間留給讀者。這種寫實風格古來有之,唐代詩人杜甫之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被譽為 “詩聖”,是因為其詩最大特色就是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對客觀的描述中,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我們的新聞寫作也應該學一學杜甫文風的“天然去雕飾”,少用形容詞或空話虛言。

國內一家大報紙曾刊登過這樣一條新聞——《XX創新驅動發展潮》,文中開頭部分是“白山松水黑土地上依然湧動著熱氣騰騰的發展大潮,以“三動”促“三化”已成為XX幹部群眾的普遍共識和激情實踐”。“湧動……大潮”、“熱氣騰騰”、“激情實踐”這些詞語空洞虛無,雖眼熟卻不實在。而同在一個版面上的另一條消息《寧夏 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就顯得更為具體實在,開頭是“以前一畝地年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引進設施農業種植西芹,一畝地平均一茬就能收入8000元。菜農陳俊生盤算著種植西芹的收穫,黝黑的臉龐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這完全是在用數字說話,通過前後對比來反映收入的顯著變化,文中沒有華麗的語言,而是用簡潔、樸實的語句來表現可信的事實,從而很好地表現了主題。

新聞報道不要披上華麗的時裝,不必堆砌艱澀的詞語,因為任何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而內容則是為大眾服務的。服務就要實實在在,多一點樸實,少一點浮華;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做作;多些便捷,少繞圈子。在報道與受眾之間開通“直通車”,切實解決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冗長空洞、言之無物、刻板生硬等突出問題,切實提高新聞報道的公信力、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