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妙招”让你写好新闻消息

写消息,是记者的看家本领。如何将其写好呢?这里介绍两个“妙招”,值得重视。

01

写内容:忌“千呼万唤始出来”

两个“妙招”让你写好新闻消息

所谓内容重“果”,就是在导语中言简意赅地将事实予以概括,并在主体中有理有据地阐述出来,从把握受众心理,贴近读者的角度传情达意。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自然带动了思维的“加速”。因此,受众在百忙之中接收信息时,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主要内容,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但有些会议新闻的表现形式,依然还是老调子、老框架,这一点在动态消息和经济类新闻的报道中尤为典型。

例如《2011年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在长春召开》一文,导语中仅仅列出出席会议一大串领导的排序,而没有将会议的主旨写出来,读者只能通过下文主体才知道本次会议的主题。但如果将此次会议主题放到导语中,让读者一目了然,就能起到很好的“点睛”作用。类似这种庞杂会议的报道屡见不鲜,内容大都是官员格式化的冗长讲话,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除导语缺少主要内容外,有的消息主体也写得“雾里看花”。前面铺垫了一大堆无关紧要的过程,或是堆砌一些无实质意义的概念化词语,作为消息核心的“果”,最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如写单位招商引资,理应有具体的招商举措、投入的资金、引商的数量等等,但通篇都是领导讲话和要求,而缺乏生动的事例。再如写代表、委员参政议政职责,推动经济发展,本应写就哪些经济工作进行了参政议政,如何进行深入基层调研,提出了多少卓有成效的建议和意见,切实解决了哪些问题,可惜的是这些都是一笔带过,而没有用具体的事例予以说明。有些典型方面的报道还存在着点面结合不够的问题,顾此失彼或“剃头挑子一头热”。有的写单位抓党建促发展,本应展现两方面内容,一是抓党建,二是促发展,且双方内容的比重应当是较为均衡的。但主体中党建工作占了很大篇幅,促发展方面却写得很简单,还缺少让人信服的事例,给人以“虎头蛇尾”之感。

02

词语:“天然去雕饰”

两个“妙招”让你写好新闻消息

两个“妙招”让你写好新闻消息

两个“妙招”让你写好新闻消息

所谓“实”,就是实实在在,反映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事、景和情,表现出真情实感,避免抒情和议论,应把想像、感受的空间留给读者。这种写实风格古来有之,唐代诗人杜甫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誉为 “诗圣”,是因为其诗最大特色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对客观的描述中,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我们的新闻写作也应该学一学杜甫文风的“天然去雕饰”,少用形容词或空话虚言。

国内一家大报纸曾刊登过这样一条新闻——《XX创新驱动发展潮》,文中开头部分是“白山松水黑土地上依然涌动着热气腾腾的发展大潮,以“三动”促“三化”已成为XX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和激情实践”。“涌动……大潮”、“热气腾腾”、“激情实践”这些词语空洞虚无,虽眼熟却不实在。而同在一个版面上的另一条消息《宁夏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就显得更为具体实在,开头是“以前一亩地年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引进设施农业种植西芹,一亩地平均一茬就能收入8000元。菜农陈俊生盘算着种植西芹的收获,黝黑的脸庞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这完全是在用数字说话,通过前后对比来反映收入的显著变化,文中没有华丽的语言,而是用简洁、朴实的语句来表现可信的事实,从而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新闻报道不要披上华丽的时装,不必堆砌艰涩的词语,因为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而内容则是为大众服务的。服务就要实实在在,多一点朴实,少一点浮华;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做作;多些便捷,少绕圈子。在报道与受众之间开通“直通车”,切实解决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冗长空洞、言之无物、刻板生硬等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