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再聚首,張裕、長城要幹啥?

20年后再聚首,张裕、长城要干啥?

國產葡萄酒的“新未來”會從煙臺開始嗎?

文 | 雲酒團隊

臨近年關,長城葡萄酒、張裕葡萄酒,卻來了一次世紀“擁抱”。

2月1日,在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葡萄酒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強的見證下,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公司總經理孫健、總工程師李記明等張裕高管團隊與中糧酒業副總經理、中糧長城酒業總經理李士禕,中糧長城酒業副總經理盛國紅、副總經理劉鑫等長城高管團隊座談。

1998年10月,張裕、長城、王朝三家行業龍頭企業高管曾聚首煙臺。時隔20年,張裕、長城再次聚首,有什麼謀劃?是否會為國產葡萄酒未來帶來新希望?

1998年,張裕、長城、王朝坐在了一起

1998年10月,張裕葡萄酒時任總經理孫利強,長城葡萄酒時任總經理何琇,王朝葡萄酒時任總經理高孝德齊聚煙臺,探討葡萄酒行業發展。

戲謔的是,當時曾有人誤認為三家企業要“聯手壟斷”。

誠然,當時的張裕、長城、王朝確實有這樣的實力:三家企業是國產葡萄酒行業的龍頭企業,銷售額、利稅總和佔比超過全行業60%。據1998年7月全國大中城市市場調查數據顯示,三家企業市場佔有率已超過53%。如此高的佔有率,無怪外人揣測他們要搞壟斷。

其實,一如上海灘的發展,不能只靠幾位叱吒風雲的大佬一樣,三人的這次會面,主要就當時葡萄酒行業發展所遇到的問題交流看法,並協商對策。

彼時,改革開放之後的消費市場風向不斷變化,葡萄酒市場規模快速增長。但與此同時,一些不理性的情況也開始顯現。

巨大的市場需求令一些地方和企業不顧市場需求和自然條件,大量種植釀酒葡萄。隨之而來的是市場風險敏感度和抗風險能力的下滑,國產葡萄酒品質的提升十分緩慢。

而對進口葡萄酒的盲目崇拜,則令進口酒市場良莠不齊,甚至出現了部分“洋垃圾”葡萄酒。“三精一水”等假冒偽劣產品、產業幫扶不足等問題,也困擾著產業發展。

有統計數據顯示,1997年底,國產葡萄酒企業超過160家。然而,生產效益比較好的不到總數的1/4,有的負債累累,有的隨時都有被資產重組或破產的危險。1998-1999年,上百家國產葡萄酒企業倒閉。

國產葡萄酒去向何方?在這一節點上,作為當時的行業龍頭,研究中國葡萄酒未來的發展問題成為三家企業的共識。

據媒體報道,這次座談中,三位總經理針對上述問題表示,要有計劃發展葡萄種植,不再重演歷史上釀酒葡萄種了拔、拔了種的悲劇。同時建議消費者多飲國產名牌葡萄酒,支持國產葡萄酒發展,提升自我品評、鑑賞能力,與國產葡萄酒同步發展、共同提高。

20年后再聚首,张裕、长城要干啥?

圖片來源:1998年06期《中國酒》雜誌

對於產業發展,三人則在表達信心的同時倡議,加大打擊假冒偽劣力度,儘快制定行業法規和產品標準,從政府層面加大扶植力度。

不難看出,三位總經理提出的種種問題,無不在後來的產業發展中顯現。這場20年前的座談,可謂極具前瞻性。

20年後的重聚

20年後,長城葡萄酒與張裕葡萄酒坐在了一起。

與20年前的那次高管聚首相比,這次交流更顯難得:曾經,因為“解百納”商標,多家國產葡萄酒企業都曾“對簿公堂”。

顯然,這並不影響雙方的交流與互訪。

據知情人士透露,李士禕早有計劃訪問張裕,一直因為公事而耽擱。與20年前的前輩們一樣,長城與張裕的“新一代”管理層們還是“毫無保留”:雙方一同參觀了張裕公司,並就企業經營、人才培養、葡萄園管理、技術中心體系建設、海外收購等關鍵內容進行了探討,對行業發展進行了交流。

20年后再聚首,张裕、长城要干啥?

當前,國產葡萄酒行業的發展,正面臨著新、舊問題交織的困擾。也正因如此,這次交流在行業“新常態”下的重要性得以凸顯。

儘管在品質、品牌、監管制度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經歷了高速發展的國產葡萄酒行業依舊有眾多問題亟待解決。“三巨頭”中的王朝葡萄酒困難重重,不少原來的二線梯隊也掙扎生存,更是嚴峻的是,國產葡萄酒已連續五年產量下降。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1-12月全國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產量為62.9萬千升,同比下滑7.4%。對於國產葡萄酒來講,消費升級與進口葡萄酒衝擊、新零售與企業自身不足等等,共同構成了不確定性未來。

在這一背景下,龍頭企業無疑起到關鍵的旗幟和表率作用。

20年后再聚首,张裕、长城要干啥?

中糧酒業副總經理、中糧長城酒業總經理李士禕(左),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公司總經理孫健(中),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葡萄酒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強(右)

李士禕在交流中表示,國產葡萄酒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只有形成合力、抱團取暖,才能在如今競爭激烈的葡萄酒全行業中擴大規模,提升品類影響力,在消費者心中樹立國產葡萄酒品質好、品牌好的形象。張裕葡萄酒和長城葡萄酒作為中國葡萄酒行業的兩大龍頭品牌,要起到表率作用,為全行業向著交流協作、共同進步的方向發展努力。

孫健也強調,國產葡萄酒企業要加強相互學習和交流,當前行業遇到艱難調整期,需要龍頭企業們多出亮點,發揮“頭部效應”,張裕和長城都想有所作為,也已經有所作為,未來要與同行業企業繼續從品牌、技術、市場、渠道方面進行探討、創新,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

作為行業協會領導,楊強認為此次“強強會面”,為國產葡萄酒未來發展帶來更多希望。

國產葡萄酒的“新未來”會從煙臺開始嗎?

展望國產葡萄酒未來發展,巨頭們兩次聚首的煙臺,恰恰是一個最佳地觀測地。

從企業層面來看,張裕、長城為全行業提供了極強的可借鑑經驗。

1998年,中糧長城葡萄酒(煙臺)有限公司在煙臺成立。2018年,長城著眼於中國風土,推出了以產區為基礎、極具風土特色的戰略單品群,其中的長城海岸正是對這裡風土的全新表達。為了配合這一戰略,公司還更名為中糧長城葡萄酒(蓬萊)有限公司。

20年后再聚首,张裕、长城要干啥?

這不過是長城葡萄酒過去一年在產品、品牌、市場等方面的眾多創新與調整之一,而在國際化、年輕化、高端化方面同樣有所動作的張裕葡萄酒,通過全面整合產品和經銷渠道的聚焦戰略,在過去一年也取得了頗多建樹。

從行業來看,張裕、長城的握手同樣意義非凡。在這一方面,白酒行業已經給出了答案。在行業深度調整的大背景下,茅臺、五糧液、洋河、汾酒等企業開展了互訪合作,甚至在區域市場開拓、國際化方面進行了協作,對於重構白酒格局、革新白酒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國產葡萄酒來講,國內市場的競爭升級和積極參與國際市場已經是必由之路,張裕、長城作為戰友並肩出現,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共同進一步做大做強,既為行業提供了“張裕路徑”、“長城經驗”,又利用自身的實力,共同展示國產葡萄酒的魅力和風采,從而繼續擴大市場份額。

與20年前,張裕、長城、王朝在煙臺的交流一樣,20年之後張裕、長城再次齊聚煙臺,看似回到了原點,但早已經開啟了一個新時代,而勢必將鑄成國產葡萄酒的“紅色長城”。

正如此次會面留下的那張圖一樣:“祝願豬年成為我們共同的好年份,長城張裕!”,屬於國產葡萄酒的好年份也將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