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寶鋼:我們對“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理解究竟錯在哪裡?

01.

關於哲學中的唯物主義(materialism)和唯心主義(idealism),歷來是各方人士激烈討論的話題,尤其是其中所涉及到的“物”與“心”、“物質”與“意識”之間的關係,更是將這個哲學問題上升到了一個世紀難題,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沉浸於此而終身不得其解!

02.

其實,如果僅從字面上去解讀,甚至以中國哲學的觀點去解釋西方哲學的思想,本身就是無解的。

誠然,任何概念都包括內含和外延兩個方面。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自不例外——也有內含和外延兩個方面。 唯物主義“物質”概念的內含是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外延則是一切不依賴人的感覺而存在的“客觀實在”。總之,還是停留在物質的存在上,而與人性的存在、情感的存在無關!

03.

以上關於內含和外延的有機結合,還只是圍繞著關於唯物主義中“物質”概念的完整表述,即,“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但卻絲毫沒有把“物質”的本源含義說清楚。

04.

人雖然去感覺感知到了物質,但如果僅僅把“物質”等同於“物體”,而缺乏了對人、對情感的理解,依然只能是一個“單相思”!產生這樣的誤讀並不在於文字的本身,而是在於對於不同文字的翻譯和對應。這就好比經常見到在國外生活很久的中國人再說中文時,他有時很難用一個準確的中文表達而只能插入英語代替一樣。

05.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表達雖然從物質和精神對立統一的關係上,強調了物質是世界的本源。堅持了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但這裡的問題不在於表達本身,而在於翻譯的本來,也就是說,正是由於哲學思想的複雜性,無法找到東西方文字的對應關係,只能以“差不多”的意思來對付,造成事後深度解析後的一系列“後遺症”,並且糾結於物質與精神,唯物與唯心上無法自拔!

06.

理論上講,傳統的中國哲學裡是沒有“物質”的概念,也沒有“精神”或“意識”的概念。對於這兩種概念,這在後面的中國文言文來源中再談。但中國哲學始終還無法從世界的本源角度來定義的——究竟世界的本源究竟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因為這是西方哲學的概念。以中國哲學思想,還只是解釋“陰陽五行”比較在行,這就叫“本源哲學”。

07.

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兩大派別——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是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的,是唯心主義。遺憾的是,這隻解釋了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係和“心”與“意識”或“精神”之間的關係,而沒有解答物質的本意和本源,更沒有認識到“中國心”與“西方神”之間的區別!

08.

存在著這些問題的一個關鍵性前提就是文化和文字的差異!我們必須認識到,在今天的世界裡,文化差異源於文字差別。中文與西文、東方與西方,在文化上存在著巨大的、不可兼容性的文化差異,以此造成了整個系統上的長期分爭和分歧。因此,在什麼是物質?什麼是精神?什麼是唯物?什麼是唯心?等問題上必然會存在天然性的瑕疵!

09.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表達出來的,甚至可以說,連物質、精神、意識等這些詞彙都是白話文之後從日本“轉口”來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使用的這些詞彙其實是歐洲語言的翻譯後的“近似”表述,即,如果不能從根本上了解西方文字中“物質”、“意識”等與中國文字中的“唯物”、“唯心”上的意思區別,就很容易望文生意,繼而產生南轅北轍的後果!

10.

其實,所有基於中國思想和中文語言的角度去分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都是有失偏頗的,尤其是在東西方文化中對“物”和“心”的理解上所存在較大的分歧,必然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偏心”。所以,

對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解釋,絕對不可僅用中國人的思想和中文的理解去認識和傳播,而必須從西方哲學的發源地古希臘出發,必須從西方文字中的英文、希臘文、拉丁文涵義說起!

11.

讓我的先查查“母親”(mother)與“物質”(matter)在西方人眼中的關係。在古希臘語中,metropolis指殖民地的宗主城市。Metropolis一詞源於希臘語的mētēr(母親)和polis(城市)。

另外,物質(matter)詞源於拉丁語中的mater一詞,意為“母親”。如果從“物質”一詞的源頭看,拉丁語中的mater(母親)一詞是matter一詞的遠祖。Mater一詞後來演化成materia,即“物質”,而materia一詞最終演化成了matter(物質)這個詞。

12.

因此,在西方人眼裡,“母親”就代表了“物質”,“物質”就體現了“母親”,這是一個驚人的探索,這是一次神奇的發現,這是一場本質的詢問,這是一種價值的迴歸。

試想,如果中國人不是從拉丁文中挖掘出西方語言中“物質”與“母親”之間的聯繫,我們永遠也理解不了西方人對“物質”的崇拜和倡導“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其中的真實含義,甚至還會有人誤以為西方人也是“拜物狂”呢!如果我們瞭解到了西方哲學中的“物質”概念的本源是“母親”,我們自然會從人類天性的角度去重新理解“唯物主義”的真實感受!

13.

顯然,對於語言文字的源頭理解,才是認識西方哲學的精髓,而非語言的翻譯所能表達清楚的!

同樣的道理,之前我們對於“唯心主義”的理解,也大都套用了中國文化中的“心學”思想,即,將唯心主義思想與老子、孔子、王陽明、莊子等心學理論相提並論。

14.

事實上,西方哲學中“唯心主義”的“心”,與中國人所指的“心”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別。將“ideal”(理想、想法)翻譯成“心”,不得不說是一個誤讀。

由此可見,所謂“唯物主義”,其實與我們認識中的物質無關,而更準確的定義是“唯本源主義”。同樣,“唯心主義”應該是“唯理想主義”。

15.

“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係,本質上是“本源”與“理想”之間的關係。它們之間不是簡單的對立和矛盾關係,而是在不同的層面上的協同關係,並共同建立起了殊同途歸的價值觀!

16.

應該看到,研究和認識哲學,尤其是西方哲學,必須要有兩個前提,一是必須瞭解西方哲學形成的本源和歷程,以及西方文字和文化;二是必須站在世界中立的角度去分析,而不能僅以中國人的視角去理解哲學。

17.

總之,西方哲學上的唯物主義並不是單純研究與意識之間離開和離不開物質的問題,而是指唯心主義(理想主義)永遠也無法離開唯物主義(本源主義),這就完整的表達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關係和各自內部真實的內涵!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