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5分鐘幫你搞懂這些詞: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現實主義、理想主義

5分鐘幫你搞懂這些詞: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現實主義、理想主義

我們從小就知道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二分法。年紀大一點的同學應該都有印象,“唯心主義”經常和“形而上學”搭配在一起挨批評,是一對難兄難弟。

這些詞我們看了很多年,用了很多年,但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搞不清。

今天我們就跟著熊逸老師的思路,把這些概念梳理一下。

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

理念,在英文裡叫idea或者form,也就是“構思”或者“形式”,中文也有譯成理想、理型,或者理想型。

英文的idea是從希臘語表示“看”的詞彙借用來的,是個不折不扣的外來語。

“理念論”在英文裡寫作The Theory of Idea,其實它還可以寫作idealism。

idealism這個詞你一定認識,它最常見的意思是“理想主義”。

在文學上,和它相反的概念就是“現實主義”(realism),而在哲學上,它的中文表達就是“唯心主義”,相反的概念就是“唯物主義”(materialism)。

所以,理念論就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就是理念論。

materialism的詞根是material(物質),所以從構詞法直譯的話,materialism應該翻譯成“物質主義”,而在日常語言裡,materialism的涵義也確實就是“物質主義”,這是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概念,形容人只追求物慾享受,既不在乎道德,也不在乎精神需求。

當你理解了這個意思,就能明白為什麼在西方文明裡“唯物主義”為什麼總是被人鄙視。

因為這些外國人把哲學概念裡的“唯物主義”和日常語言裡的“物質主義”混淆在一起了。

為什麼他們會把“唯心主義”當成褒義詞呢?

很簡單,因為他們把哲學概念裡的“唯心主義”和文學與日常概念裡的“理想主義”混為一談了。

idealism既可以指柏拉圖的理念論,也可以指哲學上的唯心主義,還是文學和日常用語裡的“理想主義”,而materialism既是哲學上的唯物主義,又是日常概念裡的物質主義。

一詞多義造成了很多混淆,又因為很多混淆,造成了很多誤解和偏見。

從文學意義上講,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話是“文學既要源於生活,又要高於生活”,那麼“高”到什麼程度呢?如果高到完美無瑕的程度,那就屬於理想主義。

幾十年前,中國文藝界曾提出一個創作綱領:文藝作品裡的主人公要有“高、大、全”的形象。

浩然的長篇小說《金光大道》,主人公的名字就叫高大泉,只不過用“泉水”的“泉”替代了“完全”的“全”。

但是,現實生活中真有高大全式的人物嗎?當然不可能,誰都知道“人無完人”。但是,這並不妨礙高大全在理想當中存在,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

如果請柏拉圖評價“高大全”的文藝理論,他應該會說:“沒錯,高大全就是理念,或者說是理念世界當中的一個完美原型。”

當你換到這個角度來看,就會發現柏拉圖作為理念論的idealism和文學概念裡作為理想主義的idealism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那麼,文學創作應該怎樣去捕捉高大全的理念呢?

當你愛上一個人,陷入愛的迷狂,那就意味著你從戀人的身上看到了“美的理念”的一些痕跡,你的靈魂回憶起曾在諸天之外的所見,而那時所見的,正是神在創世時候的各種idea,也就是非物質的,永恆而完美的構想。

文學創作可以遵循同樣的途徑,由現實世界裡的一些事物觸發回憶,進而摹寫理念世界。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提出“雖寫實家,亦理想家”的觀點。雖然王國維對柏拉圖並沒有什麼研究,但他對叔本華很有研究,而柏拉圖哲學,尤其是理念論,正是叔本華哲學的一大基礎。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到底都有什麼區別。

唯物與唯心

你可以先想想看唯物主義和現實主義有什麼區別。

在我們很多人不求甚解的常識裡,這兩個詞同屬一個陣營,打虎親兄弟,其實還真沒這麼簡單。

在文學和日常概念裡作為“現實主義”的realism在哲學概念裡叫做唯實論,和它對立的概念叫做唯名論,英文是nominalism。

這一對概念的關係前邊已經講過,但你要知道,如果拿這對概念來分析柏拉圖的理念論,結論就是理念論屬於唯實論,因為它認為理念不是人們從具體事物當中抽象出來的名詞概念,而是實際存在的東西。

如果你持相反的看法,那你就是一個唯名論者。

現在你會發現,realism和idealism才是同一個陣營裡的,而idealism和materialism是相對的概念,所以realism和materialism非但不會是同一個陣營的兄弟,反而是你死我活的仇家。

但是,當我們把realism和materialism都作日常語言理解的時候,它們竟然又變成兄弟了,而realism轉而又和idealism反目成仇。

說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最根本的區別,就是看物質和意識誰排第一。

簡單講,認為物質先於意識的就是唯物主義,反過來,認為意識先於物質的就是唯心主義。

再往深一步講,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體,是真實的存在,在物質當中產生出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體,是真實的存在,從意識當中產生出物質。

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在唯物主義的傳統里長大了,天然就會覺得唯心主義很荒唐。但西方傳統剛好相反,所以彼此都很難理解對方。

唯心主義首先有神創論作為前提,比如柏拉圖理念論就很典型,也有一套周詳的邏輯,可以自圓其說。但你應該想到,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昌明,神創論的市場越來越小,即便是很多虔誠信徒也把《創世紀》當成寓言來理解,但也沒見唯心主義萎縮了啊。

比如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休謨和康德,都是反對神創論的,休謨甚至被當成過無神論者受過威脅和迫害,但他們竟然都是唯心主義哲學家,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唯心主義的出現雖然是和神創論相伴隨的,但甩開神創論,唯心主義照樣可以成立。

舉一個例子:

佛教是主張緣起論,是否定神創論的,但佛教裡的一些宗派,比如華嚴宗,就屬於旗幟鮮明的唯心主義,認為所謂物質世界其實只是心理世界,所以毛孔和城市一樣大,高山可以藏進一顆米粒裡邊。

至於休謨、康德、叔本華,雖然沒有走到華嚴宗這麼極端,但都認為物質世界只是我們的感官呈現給我們的“現象”。

你可以回想一下叔本華的那句名言:“世界是我的表象。”

所以直到今天,唯心主義在純哲學的領域裡依然屹立不倒,我們甚至想不到它有任何被駁倒的可能。

如果你覺得這不可思議的話,那就請你問自己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我真的存在嗎?”

你思考得越深就越容易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著。

在西方哲學史上,“無我”問題同樣是個經典問題,最有力的懷疑和最有力的論證都來自笛卡爾。

你一定知道“我思故我在”這句名言。那麼這一講的問題就是:“我思”真的足以證明“我在”嗎? 我們以後有空了再聊這個話題。


回望歷史,撩撥文化,關注磊哥撩文化,一起傳承中國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