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氣功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收藏!

泱泱中國,五千年文化,傳承至今,遺留給我們無數瑰寶奇葩,氣功即為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中醫氣功更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調合一的心身鍛鍊技能

中醫氣功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收藏!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成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關於這一典故的出處,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之一與晉代道士許遜有關。有一則流傳頗廣的神話,說他修煉有成得道“昇天”,一日“舉家四十餘口,拔宅飛昇”,連家禽家畜都帶去了。故事中的主角許遜可能是最早使用“氣功”一詞的人。在署名為許遜的《淨明宗教錄·松沙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學道之士,初廣佈陰騭,先行氣功,持內丹長生久視之法,氣成之後,方修大藥。”這裡出現了“氣功”這一通用名詞及“內丹”這一具體的功法名稱。但該書沒有就什麼是氣功作必要的解釋。其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家各派對它的詮釋也不盡一致;加之,近現代各種武俠小說中作家們“飛簷走壁”“刀槍不入”“隔空取物”“無中生有”類的“妙筆生花”,更使氣功披上了神秘的色彩。那麼,到底什麼是氣功?綜合各派氣功的鍛鍊內核以及歷代氣功名著的有關論述,我們不難看出,從操作角度上看,氣功是調身、調息、調心三調合一的心身鍛鍊技能。其中包含著幾個層次的意思:

中醫氣功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收藏!

氣功是心身鍛鍊的技能 這裡的“心”是指人的心理,如精神意識等,是無形的;“身”是指人的身體,包括四肢軀體等,是有形的。心身都處於良好的狀態,是人體健康的主要標誌,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那樣,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氣功作為一種技能,將心身兩個方面作為鍛鍊的對象,並將提高或維持兩者的良好狀態作為鍛鍊的目的,由此增進練功者的健康狀態、治療或輔助治療某些心身疾患。

氣功鍛鍊要素調身、調息、調心 所謂調身是指練功過程中形體的鍛鍊,包括靜功的姿勢和動功的動作;調息是指呼吸方式的鍛鍊與調整;調心是指心理的調整與鍛鍊。任何一種功法都包含上述三調,只不過各有側重,例如佛家禪定主要從調心入手,但是禪定的時候也有姿勢和呼吸的基本要求;道家的內丹主要從調息入手,但是也需要配合特定的動作和呼吸方式等。“三調”操作雖各有其作用,如調身可以強健筋骨、調息可以提升肺功能、調心可以調節心理,但氣功追求的不是三者的單獨作用,而是三調合一產生的綜合效益。

氣功核心是三調合一 這是氣功有別於一般的體育運動的“標尺”。一般的體育運動,例如跨欄,手足配合跑步是調身,屏息是調息,心無雜念是調心,雖然三調操作都有,但三者各自獨立,不要求融為一體;氣功鍛鍊是從進入三調合一的境界開始,這種境界不能依靠主動操作,只能依靠反覆操作,熟練之後自行進入。三調合一可以產生1+1+1>3的生理效應——這也是氣功鍛鍊養生保健、防病療疾作用的基石與支柱。

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氣功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收藏!

中醫氣功是中醫學與氣功結合的成果,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功與中醫學之間的“互動”,促進了兩者的共同發展。

在實踐上,氣功誕生於醫療保健實踐,反過來又為中醫提供了醫療手段。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記載先古之人,在遭受水災、溼氣致人患病之後,以一種被稱為“舞”的方法來宣導病氣,治療筋骨活動不利類的疾病,書中說:“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這可能是最早關於氣功用於醫療的記載,其中的“舞”(因其有宣導溼氣的作用又被稱為“宣導舞”)是氣功的“曾用名”。在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古老的氣功被稱為“導引”“按蹻”,並與毒藥、九針、灸焫一起,成為當時臨床“通用”的五大治療方法。後世醫家應用氣功療法的不乏其人,清代名醫龔居中將其用於治療癆瘵病,溫病學家葉天士將其用於溫熱病的後期康復等。

在理論上,中醫理論指導氣功實踐,練功感悟有豐富了中醫理論。一個成功的實踐必定有一個相關的理論作指導,氣功也不例外。中醫特有的整體論、辨證觀和重視實踐的特點,與氣功“不謀而合”;而中醫的陰陽五行、藏象學說、精氣神、氣血津液以及病因與發病學說等理論,同樣適用於氣功,可以用以指導練功實踐和臨床應用過程。反之,練功實踐對豐富中醫理論的作用同樣不能忽視,尤其是氣功於經絡學說的關係。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在他的《奇經八脈考》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他說的“內景隧道”無疑是指人體的經絡系統,而“返觀”正是練功高度入靜時出現的功能狀態,這種狀態才能夠“照察”出“內景隧道”——經絡系統。

練功三大法寶

中醫氣功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收藏!

靜心 儘管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切忌浮躁,但中醫氣功尤其強調靜心。這是因為,練功的內在體驗大都細緻入微,如《老子》所述“恍兮忽兮,其中有精”的境界,其到來之際往往轉瞬即逝,如果心不靜,根本無法體驗和把握。而基於描述與分析練功體驗的氣功理論也都很細微,如果不能靜下心來體味,只是像看小說那樣閱讀,其效果就是目光從字面上滑過,尚未理解一句話的深意,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因此,良好的氣功效果只能建立在靜心的基礎上。

恆心 既然氣功是一種技能,就有一個從不會到會,再從會到熟練的過程,熟練以後還需堅持不懈,只有這樣才可取得預計的效果。其間,都離不開練功者的恆心。如果沒有恆心,就難以做到如上所說的靜心體味“三調”的操作與合一,更不可能“悟”除其中的奧妙;如果沒有恆心,就不能做到應有的持之以恆,練功很可能會變為“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遊戲,終將導致一事無成。

悟性 反覆持續的練習是基礎,但還遠遠不夠。還要具備“悟性”。氣功修煉的過程是一個很鮮活的過程,需要隨時靈活而又合理的處置。儘管很多古代典籍中有相關內容記載,但這些記載要麼語焉不詳,要麼含混晦澀。這其實恰恰反映了操作境界的鮮活,修煉者需要深刻把握這些比喻、借代等的弦外之音;同時還能切實結合自身練功體驗經歷,明確自身正確練功方向。還是以學騎自行車作比喻,上路後,如何躲開行人和其他自行車,如何快速行駛,隨著技巧的熟練,不同人會形成不同的模式:有的人主要依靠靈敏的剎車和自己反應速度;有的人穩穩在自行車道行駛;有的人選擇走人少車少的路徑,但最終都能到達目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