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網絡評論的“六名”效應

□劉春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淺議網絡評論的“六名”效應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各種媒介及自媒體的深入發展,如何做好網絡評論、搞好新媒體輿論引導,已成為各媒體亟需認真研究且高度重視的大課題。

一、網絡評論品牌建設需從打造“六名”抓起

堅定精品思維,集中力量和資源,打造出叫得響的網評品牌,是我們今後工作要努力的方向。

一個網站運營得是否有影響力,與本網有沒有品牌欄目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我們首先要強化網絡評論品牌建設。要想做到這一點,可以先從打造名評論員、名產品入手,陸續升級打造名網站、名欄目、名賬號、名工作室,還可以通過項目化運作的形式,調動一批有學識有擔當的人,著力打造一個小型化、輕型化、可視化的品牌欄目。然而,要想打造這樣一個品牌欄目可以先從小的微評開始,帶動年輕人生產一些原創的網評文章,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質,通過自己喜歡的網絡形式,寫出廣受用戶喜歡的新媒體風格的網評文章。

網絡已經發展成為社會輿論的陣地,成為各類受眾獲取信息、表達觀點的交流平臺。所以,做好網絡評論引導工作任重道遠。首先,需要在本網強化網評員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優秀的網評員隊伍,調動大家多寫有思想、有觀點、有見識的網評文章,起到引導輿論、傳遞正能量的作用。其次,要多借鑑其他媒體的先進經驗,開辦一到兩個有影響力的網評欄目,並在當地形成獨具特色的品牌效應。

拿內蒙古新聞網來說,做好網絡評論引導這項工作因人力物力的投入不足而相對滯後。目前的狀況是,轉載《內蒙古日報》的評論文章、各類正能量權威媒體的網絡評論文章及本土網評員的文章較為充分,像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客戶端都設有專門的思想頻道、內蒙古網評欄目、地評線欄目、微評匯欄目。稿子轉發雖然很及時,但本網的原創文章還是不到位。今後,我們需要把這項工作高度重視起來,並建立起具體的制度和流程。

像湖北日報網荊楚網的《東湖評論》就是一個不斷創新傳播方式和途徑的網絡平臺。他們在評論頻道設置了“最新評論”“今日頭條”“聚焦湖北”“楚天評”“大學生評論”等11個欄目,並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評論員隊伍,同時與各高校開展合作,共建“大學生網絡評論實訓基地”,每日原創稿件達到100多篇。湖南省紅網的《紅辣椒評論》也很有影響力,該頻道獲得過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新聞名專欄獎。他們通過解讀新聞現象本質,力求用網絡傳遞理性聲音,成為網絡評論中影響力最大和關注度最高的原創基地之一。他們的具體做法是:鼓勵發聲,堅持“草根”定位;不斷髮掘新人,壯大作者隊伍;舉辦紅辣椒評論全國時評研討會;舉辦紅網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

像新華社的微博,有一個特色是寫微評,就是根據一個熱點,讓記者寫成小評論。有時候,一個一二百字的引導類的微評,點擊量上千萬,甚至上億,人氣很旺。他們的微評傳播形式也在不斷創新,過去是文字配圖,現在是視頻類評論。過去是播評論,現在是用特別活的網絡語言寫評論、說評論,看的人越來越多。

這些媒體的經驗做法,能給我們一些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的思路,非常值得借鑑。

二、寫出受眾願意看自己也能拿得出手的東西

受眾願意看自己也能拿得出手的東西是什麼樣子?

首先,它和我們寫任何文章一樣,需要考慮到受眾的情緒,受眾不喜歡看的是重複組裝、套用模式,老是在說車軲轆話的八股文,一篇好的評論,既要有新穎獨到的觀點,還要有靈動形象的文風,要用真誠的態度,口語化的表達,把聽者的內心點燃,以此來實現評論的本質——說服。此外,引導要有價值取向,需要對熱點新聞進行調查和鑑別,在事實準確的基礎上加以引導,不能在還沒有摸清楚事情真相的情況下就扔出了自己的觀點,以至於真相出來時被“打臉”。因此,我們要學會確定評論選題,同時要學會沉澱認知,要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時、度、效,讓評論與輿情保持一定的距離。

新華社高級編輯徐尚榮在《談談輿論引導中的評論思維》一文中指出,評論思維分批判性、質疑性、善誘性、反證性、演繹性、逆向性、辯證性、形象性八種形式,在談到形象性思維時,他的觀點是要多寫生動、精彩、有感染力的評論,要在腦海中找一個形象的東西,加入更多的形象性,這樣才有利於評論的傳播。此外,要想做好評論,必須要深入一線,深入人民群眾中間;要抓住小事件、小苗頭,做好大策劃、大引導;要通過新媒體、新形式、新手段來引導;要積極引導、主動引導、善於引導、有效引導。這就需要我們多深入基層,探究新聞事件的真相,寫出有價值有看點的評論,當你成為民眾的代言人時,你所寫的評論才會有人喜歡。

寫評論和做任何新媒體產品一樣,要講究好看、有用。我們搞新聞工作的,老師經常強調的就是要以小見大,不要泛泛而談,要通過使用新媒體、新形式、新手段,多生產適合如今口味刁鑽的用戶喜歡的東西。

三、做好網絡評論需要宣傳思想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做好宣傳思想工作,重在聚民心。新華社高級編輯陳衛平的觀點是,就重大新聞進行解讀,是主流媒體的優勢和引導輿論的主要方式;我們應該知道工作的主要對象在哪裡,都是誰,才能找到入情、入理、入腦的辦法;做新聞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及時發聲;記者應該學習寫評論,這樣才能提高對新聞的認識、理解和分析能力;寫作應尊重客觀事實,多用直接引語,少用那些修飾性詞彙。

與此同時,搞網評還需要宣傳思想工作者緊抓熱點,具備新媒體素養、搞好互動交流。俠客島和牛彈琴微信公眾號,是我們經常關注的微信平臺。他們的運營人員在具體的工作中,打破了機構味道的宣傳,給每一篇內容賦予了人格化傳播的魅力。他們注重與粉絲進行互動,把評論做成了與網友交流的方式和平臺,這些做法對我們都有指導作用。在報紙上刊發的好多理論性、政策性極強的文章,都被他們挖掘出了靈動的點,可謂是把正能量、主旋律的時政題材,做到了新與活的極致。他們還善於研究受眾的心理,能洞悉用戶的情感,像透視基層工作現象這種文章的內容,他們都能通過接地氣的表達方式,來增強用戶的黏性。關於中美貿易戰,他們也能找到巧妙而平實的角度,寫出讓人無力回擊的視點。當然,這都與他們平時加強學習、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和駕馭能力強、各類知識儲備豐厚、新聞業務功底紮實有很大的關係。

俠客島的運營人員注重在全國範圍內搞各種有意思的沙龍,如“島友走進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沙龍、“汶川大地震十週年”線下沙龍、“基層治理”線下沙龍、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北大線下沙龍等。而且他們與後臺的網友、粉絲互動得特別頻繁,交流出了深厚的感情。筆者認為,新形勢下,只有打通了與用戶之間的那種隔閡,才能被受眾喜歡。

新華社、新華網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人員活躍在各個新媒體平臺。他們思路廣、做法新,無論是搞新華銳評,還是做各類重點報道,或是出品其他打動人情感的文化類產品,以及採寫能凸顯出自身優勢的國際類熱點文章,都始終堅信“內容為王”的原則。的確,內容做得好,閱讀量就高,也真正起到了吸引受眾、引導輿論的作用。

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四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深刻領會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不斷加強學習,錘鍊筆力,通過新媒體最輕盈、最接地氣的表達方式,寫出廣大受眾喜歡看、願意看的網評文章,用豐富多彩的形式、生動活潑的手段展示新時代,弘揚正能量。

本刊啟事

本刊不收取任何費用,歡迎投稿,論文要求視角新穎,與媒體實踐有深度結合,字數3000字、4500字、6000字三個字段,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通訊: 0471-6635516 663538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