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十大藩鎮

盛唐十大藩鎮

1、范陽節度使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設置,范陽節度使負責防禦奚、契丹,治幽州(范陽郡,今北京),統轄幽州、薊州、媯州、檀州、易州、定州、恆州、莫州、滄州等9州。統轄經略軍、靜塞軍、威武軍、清夷軍、橫海軍、高陽軍、唐興軍、恆陽軍、北平軍,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裴寬、安祿山。

附歷代節度使及任期

張說(718-720年) 王晙(720年) 裴伷先(721-727年)

李尚隱(727-729年) 趙含章(732-733年) 薛楚玉(733-734年)

張守圭(734-739年) 李適之(739-741年) 王斛斯(741-742年)

裴寬(742-743年) 安祿山(744-755年) 封常清(755年)

史思明(757-759年) 李懷仙(763-768年) 朱希彩(768-772年)

朱泚(772-775年) 朱滔(775-785年) 劉怦(785年)

劉濟(785-810年) 劉總(810-821年) 張弘靖(821年)

朱克融(821-826年) 朱延嗣(826年) 李載義(826-831年)

楊志誠(831-834年) 史元忠(834-841年) 陳行泰(841年)

張絳(841年) 張仲武(841-849年) 張直方(849年)

周綝(849-850年) 張允伸(850-872年) 張簡會(872年)

張公素(872-875年) 李茂勳(875-876年) 李可舉(876-885年)

李全忠(885-886年) 李匡威(886-893年) 李匡籌(893-894年)

劉仁恭(895-907年) 劉守光(907-913年

2、平盧節度使

唐天寶初年設置,鎮撫室韋、靺鞨,治營州(柳城郡,今遼寧朝陽),統轄平盧軍、盧龍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管兵三萬七千五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安祿山。

3、河東節度使

防禦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統轄天兵軍、大同軍、橫野軍、岢嵐軍、雲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嵐州(樓煩郡,今山西嵐縣北)三州郡兵,管兵五萬五千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田仁琬、王忠嗣、韓休琳、安祿山。

4、朔方節度使

開元九年(721年)置。捍禦突厥,治靈州(靈武郡,今寧夏靈武西南),統轄經略軍、豐安軍、定遠軍、東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管兵六萬四千七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王忠嗣、張齊丘、安思順。

附歷代節度使

張 說 開元十年 722 朔方節度大使(首任)

王 睃 開元十一年、十四年 722、726 朔方節度大使

楊 執 開元十二年 724年 朔方節度使

蕭 嵩 開元十四年 726年 朔方節度使

李 浚 開元十五年 727 朔方節度大使(即唐肅宗李亨)

(李 亨) 天寶十五年 756 朔方節度大使(遙領)

白知節 開元十六年 728 靈州都督、朔方節度兼渾部落使

李 煒 開元十七年 729 朔方節度使

田仁琬 開元二十年 732 靈州刺史、朔方軍節度副使

李 暹 開元中 靈州刺史

牛仙客開元二十二年 734 朔方節度使 開元二十六年 738 朔方節度使(遙領)

韋光乘 開元年間 朔方節度使(開元二十九年即741由王忠嗣接任)

王忠嗣 開元二十九年 741 朔方節度使

李 琳 開元末 741 靈州都督

張齊丘 天寶八載 749 靈州都督、朔方節度使

安思順 天寶九載至十載 750—751 知朔方節度之事

天寶十一載 752 朔方節度使

李林甫天寶十載 751 以宰相兼充朔方節度副大使、安西大都護、單于副大都護

李 暐 天寶十載 751 知朔方留後事

阿布思天寶十一載 752 朔方節度副使

郭子儀天寶十四—乾元二年 755年十一月—759 年五月 靈武郡太守(靈州刺史)、靈武郡長史(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副大使、單于安北副大都護(其中757年九月—759年三月,兼河西節度副大使)、六城水運使

唐肅宗元年建卯月—唐代宗寶應元年八月 762年二月—762年八月 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軍兵馬副元帥、本管觀察處置使、關內河東副元帥

廣德二—大曆十四 764年正月—779年閏五月靈州大都督、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大使及關內支度營田鹽池押諸蕃部落使及六城水運大使(大曆三年公元768,兼充邠寧慶節度使)

杜鴻漸天寶十四年755 朔方留後

李光弼乾元二—上元二年 759 年七月至761年,太尉兼中書令、朔方節度副大使

李國貞 上元二年—寶應元年 761—762 朔方諸鎮行營都統

僕固懷恩寶應元年 762 靈州大都督府長 寶應二年 763 朔方節度使

渾釋之 廣德二年前 764 朔方節度留後

何遊仙 寶應二年 763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

路嗣恭永泰元年—大曆三年 765—768 靈州大都督府長使、朔方節度使

杜黃裳 大曆十三年 778 朔方節度、判官主留務

常謙光 大曆三年—十四年 768—779 朔方節度留後、靈州大都督府長史

韋元甫 大曆年間 朔方節度使

郭 晞 大曆七年 772年開府儀同三司、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三子)

崔 寧 大曆十四—建中二年 779—781 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使

杜希全大曆十四年—建中四年 779—783 靈武留後

李懷光建中二年—四年 781—783 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使

甯景璿 建中四年—興元元年 783—784 靈武節度使

渾 瑊 興元元年 784 朔方節度使

李 諒 貞元十年—十一年 794—795 靈州大都督、靈鹽豐夏節度營田等使

李 孿 貞元十年—元和二年 794—807 朔方留後、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州節度使

楊朝晟貞元十二年—十七年五月796—801 朔方邠寧慶節度使

李朝寀 貞元十七年六月 801 朔方邠寧慶節度使

範希潮 元和二年—四年 807—809 靈州長史、朔方靈鹽節度使

王 泌 元和四年—八年 809—813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鹽節度使

李光進元和八年—十年 813—815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鹽節度使

杜叔良 元和十年—十五年 815—820 靈武節度使、靈州大都督府長史

李 聽 元和十五年—長慶二年 820—822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鹽節度使

李進成 長慶二年—太和二年 822—828 靈武節度使

李文悅 太和二年—太和六年 828—832 靈武節度使

王宴平 太和六年—開成元年 832—836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鹽節度使

李 廓 開成初 836 朔方靈鹽節度使

魏仲卿 開成元年 836 朔方靈鹽節度使

李 岐 會昌元年 841 靈夏六道元帥

李彥佐 會昌三年—五年 843—845 朔方靈鹽節度使 會昌五年—大中七年 845—853 朔方靈鹽節度使

何清朝 會昌五年 845 靈武節度使

史憲忠 會昌六年—大中元年 846—847 朔方節度使

米 曁 大中元年 847 靈武節度使

李 欽 大中三年 849 靈武節度使

朱叔明 大中三年—約五年 849—約851 靈武節度使

田 牟 大中五年—七年 851—853 靈州節度使

劉 潼 大中七年—十一年 853—857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武節度使

唐 持 大中十一—十三 857—859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使

李公度 鹹通初 860 靈鹽朔方節度使

裴 識 鹹通七年 866 靈武等五軍節度使

侯 固 鹹通中 867前後 靈武節度使

盧 潘 鹹通十年 869前後 靈武郡度使

胡(某) 鹹通中 869前後 靈武節度使

唐弘夫 鹹通十二—廣明元年 871—880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使、靈鹽節度使

李 鈞 乾符元年 874 靈武節度使

李玄禮 廣明元年—中和間 約880—883 靈武節度使

韓(某) 光啟—大順 885—891 靈武節度使

韓 遵 景福—光化 892—901 靈武節度使

韓 遜 光化二年—天佑四年 899—907 靈州節度使

盛唐十大藩鎮

5、河西節度使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設置。斷隔吐蕃、突厥,治涼州(武威郡,今甘肅武威),統轄赤水軍、大斗軍、建康軍、寧寇軍、玉門軍、墨離軍、豆盧軍、新泉軍、張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萬三千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

附歷代節度使

賀拔延嗣 711年——714年  郭虔瓘714年——720年  

楊敬述 720年——721年   王君chuo 721年——723年  

張敬忠 723年——727年  李嗣直 727年  

蕭嵩727年——729年   牛仙客732年——737年  

崔希逸737年——738年  蕭炅 738年——740年  

蓋嘉運740年——742年  王倕 742年——744年  

夫蒙靈察744年——746年 皇甫惟明 746年  

王忠嗣746年——747年  安思順 747年——752年  

哥舒翰753年——756年  王思禮756年  

周泌 756年——757年   豐王李珙 756年  

來瑱757年——759年   楊志烈 759年——764年  

楊休明 764年——766年

6、安西節度使

又稱四鎮節度使、安西四鎮節度使,撫寧西域,治龜茲城(今新疆庫車),統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管兵兩萬四千人。天寶時節度使為夫蒙靈曜、高仙芝、王正見、封常清。

附歷任節度使

高仙芝(747—752)

封常清(752—756)

李珙 (756—759)

衛伯玉 (759—763)

馬轔 (763—?)

盛唐十大藩鎮

7、北庭節度使

防制突騎施、堅昆,治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統轄瀚海軍、天山軍、伊吾軍, 駐屯西州(新疆吐魯番市)、伊州(新疆哈密市)二州境。北庭都護府管兵兩萬人。天寶時節度使為來曜、王安見、程千里、封常清。

8、隴右節度使

玄宗開元二年(714年)置,首任節度大使為右驕衛將軍、隴右防禦副使郭知運。備禦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樂都),統轄臨洮軍、河源軍、白水軍、安人軍、振武軍、威戎軍、莫門軍、寧塞軍、積石軍、鎮西軍、綏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萬五千人。天寶十三載又於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寧邊、威勝、天成、振威(吐蕃雕窠城)、神策、金天、武寧、曜武八軍。天寶時節度使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9、劍南節度使

開元七年(719年),劍南支度、營田、處置、兵馬經略使被升為劍南節度使。西抗吐蕃,南撫蠻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統轄團結營、天寶軍、平戎軍、昆明軍、寧遠軍、澄川守捉、南江軍及翼州、茂州、維州、柘州、松州、當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萬九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章仇兼瓊、郭虛己、鮮于仲通、楊國忠。

附歷代節度使

李濬(?-720年)

李清(727年-?)

王昱(738年)維、茂、

張宥(?-739年)

章仇兼瓊(739年-746年)

鮮于仲通(750年-752年,楊國忠751年遙領)

崔圓(752年-754年)

李宓(754年-755年)

崔圓(755年-756年)

李璬(755年)

李峘(756年-?)

盧元裕(757年-?)

杜元穎(?-830年-?)

李德裕(?年-?)

10、嶺南五府經略使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置嶺南五府經略使。綏靜夷僚,治廣州(南海郡,今廣東廣州),統轄經略軍、清海軍,直轄廣管諸州、兼領桂、容、邕、安南四管諸州郡兵,管兵一萬五千四百人。天寶時裴敦復為五府經略使。至德元載改為節度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