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驅逐良幣”的經濟現象,這個法則解讀可以再多個方位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一個經典古老的原理,是英國財政大臣格雷欣發現的,也稱為格雷欣法則。它形成原因主要與當時的貨幣制度體系有關,在鑄幣時代,金和銀的開採成本和實際市場供求不可能同步變化,但金銀雙本位制,能保證幣材比較充足,保證流通,採用雙本位制,國家規定了兩者之間的固定比率,國家定的比價和市場比價有可能不一致,市場價值高的良幣,被人們融化,退出市場,價值低的劣幣充斥市場,當然這裡的價值高是市場價值,價值高和低有可能是金幣,也有可能是銀幣,於是就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經濟現象。


把這個經濟現象在生活中演繹開的話,就想到我們做公交車,不規矩排隊的總能搶的時間和座位,遵守秩序的反而會上車困難,還有讓人不禁想到當前的紙幣流通中,錢包裡有一新一舊兩張同等面額的紙幣,出於本能,首先用於支付的就是那張破損質軟的紙幣了。每一套貨幣的發行,都由國家強制力做保障,付款方很樂意使用劣幣,收款方雖不願接受,國家強制保證其流通,有其繼續存在的原因。當在完全自由的市場中時,各種外幣無任何法律強制干預,即不存在一個法定的比率,那麼同等條件下價值高的走勢好的就是良幣,反之為劣幣。在國際貿易中,自然出現反格雷欣法則的現象。這個格雷欣法則,你瞭解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