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極品中的《 爨龍顏碑》臨摹分析,希望能幫到你!

清道光七年(1827年),著名金石學界、書法家、雲貴總督阮元在雲南訪得一塊古碑,甚為珍視,跋曰:“文體書法皆漢晉之正傳,求之北地也不可多得,雲南第古石也。”這則評價從藝術本體上看,有其恰如其分的一面,如“漢晉之正傳”、“北地也不可多得",但另方面是否也有地域上的侷限和歷史侷限性,只從時間上看,比起《爨寶子》,《爨龍顏碑》整整晚立53年(《爨寶子碑》於東晉大亨四年,也謂義照元年,即405年四月刊立,只是直到乾隆四十三年,即1778年才被人發現而已),所以似乎不能稱之為“第一古石”了。但為了敘述的方面,我們從發現的時間早晚為界姑且這樣稱呼吧。


魏碑極品中的《 爨龍顏碑》臨摹分析,希望能幫到你!

《爨龍顏碑》,全稱《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龍顏碑》,立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九月刻立,爨道慶撰文,無書寫者姓名,亦有認為書者為爨道慶。此碑高338釐米,寬146釐米,厚25釐米。有額,星半圓形,上書24字,“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除碑陰題名外,僅碑陽就存文字900多。《舞龍顏碑》常與《舞寶子碑》合稱“二霧”,因其碑身高大,字數較多,常謂“大”,後者為“小爨”。《爨龍顏碑》敘述了墓主龍顏的生平和歷任官職等情況,是研究我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要氏家族政治、文化的重要資料,在書法藝術上與《爨寶子碑》一樣,對研究晉宋間書法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碑舊位於雲南省陸良縣東南,現存負元堡小學。
魏碑極品中的《 爨龍顏碑》臨摹分析,希望能幫到你!

《爨龍顏碑》在元明時期已有人在著述中記錄,只是沒有引起世人足夠重視,直到阮元訪拓,又被元福收人《滇南古金石錄》,從此名聞天下。康有為對此碑評價最高,似乎有點過譽,但從側面是否可以折射出《爨龍顏碑》本身內含的價值,諸如:在《廣藝舟雙楫》中稱讚此碑“為雄強茂美之宗”。《爨龍顏》與《靈廟碑陰》同體,渾金璞玉,皆師元常,實承中郎之正統”。在《論書絕句》中日:“鐵石縱橫體勢奇,相斯筆法孰傳之,漢經以後音塵絕,惟有龍顏第一.碑。”附有註釋雲:“渾厚生動,兼茂密雄強之勝,為正書第一。昔人稱李斯篆畫若鐵石,體勢飛動,可以形容之。”在具體的筆法上稱讚:“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佈置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
魏碑極品中的《 爨龍顏碑》臨摹分析,希望能幫到你!

拋開古人的華美之詞,從技法上分析《爨龍顏碑》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筆力雄強,簡古蒼茫,有隸書遺意,含篆籀筆法。在方起方落的用筆中,加人圓勢筆意,或重起重收,或重起輕收,方式多樣,自然活潑。折畫的轉折多用圓轉暗過之手法,很少像《爨寶子碑》那樣以漢碑的直折式為主,楷書意味更濃。
魏碑極品中的《 爨龍顏碑》臨摹分析,希望能幫到你!

《爨龍顏碑》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風格的高度古拙與技巧的相當熟練融為一體,這種狀況極為難得。古拙的風格在人們的印象中常會與笨拙、幼稚、不成熟連在一起,這實在是一個誤解,須知在各種風格的表現過程中,皆能找到技巧的相互對應,只是對於“古拙”的“熟練技巧”有一一個認識和表現上的誤區而已。


魏碑極品中的《 爨龍顏碑》臨摹分析,希望能幫到你!

二、線條形態變化多端。在《舞龍顏碑》中,各種點的處理靈活生動,多以“方”式出現,但大小有別,神態各異。橫畫也是碑中極意塑造的一個元素,在長短、方圓、斜正等方面交叉出現,意態古樸。豎畫的斜勢走向非常明顯,與橫畫的俯仰揖讓相互穿插,使平穩的氣象中別具一種波瀾。
魏碑極品中的《 爨龍顏碑》臨摹分析,希望能幫到你!

三、結構上,總的方面以茂密取勝,方整為主,但又能伸縮避讓,舒斂自如,姿態奇逸。《爨龍顏硨》的結構與《張猛龍碑》和《嵩高靈廟碑》有相似之處,《爨龍顏碑》應處於中間位置;把《爨龍顏碑》的單字軸線擺正些,就非常像《張猛龍碑》;而與《嵩高靈廟碑》比起來在古質渾樸之象方面有暗合,只是後者古樸過之而已。《爨龍顏碑》與《嵩高靈廟碑》一樣,皆擅於通過具體的一個筆畫來協調已經形成的格局,造成新的平衡,奇趣橫生,一派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