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山區孩子的教育,廣州90後女大學生毅然放棄“鐵飯碗”

她,面對銀行金融行業伸出的橄欖枝卻毅然拒絕

她,卻再次拒絕了大家趨之若鶩的政府職員一職

她,本應有機會脫離土生土長的粵北山區踏入大城市

她,兩度拒絕鐵飯碗,究竟在尋覓著什麼?

本期的主人公是來自中學家族的鮑叢婷,一個從小生活在清遠連州山區的浙江妹紙, 08年高考通過自己十二年寒窗苦讀,走出大山考上了廣東金融學院(廣州)。

從此她邁進新的人生,走進城市的大學。劇情的發展本應是:大學畢業後,像其他同鄉那樣留在大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可是,她卻做出了不一樣的決定。

·【進城:求學】·

那年夏天,我懷揣著對大學的憧憬, 帶著一生的夢想與情懷上路了。

為了山區孩子的教育,廣州90後女大學生毅然放棄“鐵飯碗”

那時候的我,嚮往連州以外的城市,對大學的一切,對城市絢麗多彩的生活,充滿了新鮮感、充滿了好奇,期待著在此大展拳腳。

為了山區孩子的教育,廣州90後女大學生毅然放棄“鐵飯碗”

在大學,我認識了許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感受著不同地域的文化,這裡有家鄉沒有的繁華,以及無數展示才能的機會。感謝大學開闊了我的眼界,但是也正是這個時期讓我看到了一個殘酷的現實。

為了山區孩子的教育,廣州90後女大學生毅然放棄“鐵飯碗”

雖然我們同讀一個學校同一專業,但是資質參差不齊。班上有位廣州本地的同學,入學後學得很是吃力,經常挑燈夜戰,但還是經常處於掛科邊緣。我有次忍不住問她“當時你是怎麼考上本科的?”她當時尷尬而又僥倖地說“高考考的剛好都是老師押中的題!”

在平時,與從小在大城市接受教育的大學同學聊天時,我驚訝於他們可以擁有如此優越的教育設施、資源,還包括了在一些學習的方法和細節上,是如此的細緻。但是,那句“考試押題”的話,更多地是令我感覺到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和教育信息的封閉和滯後,讓我痛切地感受到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使得高考在一些人心中不再是百分百公平競爭的考試,因為有些人因為獲得了好的教育資源,事半功倍,而在山區的努力奮鬥的孩子們卻是事倍功半。

我們的學習要付出更多努力、不斷試錯才能領悟到真諦,但是大城市的學生卻有更好的師資和更多的教育信息,更多的加分機會的加持,決定了他們在高考時能走更多捷徑。

我們山區的學生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我們沒有捷徑可走,

我們沒有參加全國各種比賽的機會,

更沒有名師押題,

我們也只有自己的一腔熱血,寒窗苦讀,

通過這場不太公平但又唯一公平的高考,改變自己的人生。

為了山區孩子的教育,廣州90後女大學生毅然放棄“鐵飯碗”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也改變了我人生的一些軌跡。

·【返鄉:建設】·

兩度任性拒絕“鐵飯碗”

大學求學的四年時光一晃而過,我也站在了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職業選擇。當時我很順利地收到一家銀行的offer,但是我卻拒絕他們拋出的橄欖枝。當時有徘徊過,但是就是覺得金融業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行業,所以“任性”地拒絕了。

拒絕了銀行的offer後,我當上了一名政府職員。但是後來我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辭職了。可能大家覺得我犯傻了居然兩度捨棄“鐵飯碗”,覺得我職業跨度未免太大了吧……對我的舉動非常不解!

當時,迷茫的我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這真的是我想要從事的行業嗎?那哪一個才是我自己真正想做並且喜歡的職業?”所有問題的回答都是含糊不定的。直到那一刻,沉睡的它被喚醒,我才清楚的意識到我們“任性地”拒絕鐵飯碗,冥冥中是為了迎接它的到來。

原來,並不是無能為力

後來,受一個朋友的啟發,我找到那份曾讓我苦苦尋覓的有價值有挑戰性的事業。這個朋友,平時熱愛考各種證提升自己,其中一個就是教師資格證。她說這樣不僅職業上有更多選擇餘地,還能有利於後代的教育。

聽到這句話後,我感覺自己已然空洞的心又重新燃起來了。原來非師範生也有機會當上老師!而當年那位因為押題而輕鬆考上大學的同學,我至今未曾忘記,原來現實並不是無能為力,我還有機會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現象貢獻我的微薄之力。

所以,為了下一代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必須先自己努力起來,成為一名及格的教師。人生快到而立之年了,我想在這個時間點之前,可以成功轉型做自己真正想做並且喜歡的職業。所以,在朋友介紹下,我選擇了尚德,讓我在這條通往教師的路上能走得更加順利。

用實際行動守護山裡娃的夢想

山區的孩子他們想學好英語,卻沒有好的語法老師;想學信息技術,卻沒有這樣的專業的信息技術教師;他們的教學條件,師資配備,遠遠比不上大城市。

在我備考教師資格證的時候,我已開啟了我的山區“教師”之路。

一邊備考,我選擇一邊做兼職老師,免費為他們補習英語。我想通過這短短的補習課,把我知道的和我的學習經驗分享給他們,能夠對他們有用,我覺得我的價值就體現了。

因為我沒有太多的教學經驗,並且目前我只是本科非師範的學歷,所以,為了下一代能更好地成長,我打算在以後再考一個英語教師資格證,在未來,我還得去考教育學的研究生,去進修,去完善自己。

自己走出連州山區,再回到連州,帶著「外面的世界」回去,用自己所學的去教他們,這應該是我去外地學習最大的意義。

談到願望,本期的主人公告訴小編:在教師求職路上,我終極目標是做一位線上的教育工作者。聽到她的願望後,小編臆測:原來她又是一個想借助山區老師當跳板的而已。但是得知緣由後,小編為一開始的妄加定斷深感羞愧。

未來:做一名線上教育者!

我深受尚德在線教育模式的啟發:即使山區的學生離教學資源的本體遙不可及,但是,通過互聯網,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作為老師的我們也要與時俱進,我最終的職業願望是成為一名線上教育工作者。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將自己的知識傳播給更多學子,而不再是侷促在一間教室中。

致那些跟我一樣,是寶媽考生的你

你的時間顆粒度是多少?

一起考試的同學,基本上都要同時兼顧家庭、工作,那麼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真的非常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時間顆粒的概念,意思就是,一個人管理時間的基本單位。越是成功人士,其時間顆粒度越低、越小。比如,王健林一天24小時飛四個國家,他的時間顆粒度是15分鐘。

大家不要小看這短短的幾分鐘,其實根據老師的教學PPT的知識點進行劃分,十分鐘,大概就是一個知識點的量。比如我會趁午休的時候,刷十分鐘的題;趁孩子睡覺的時候,看十分鐘的重播。積小成大,最終就會彙集成一個龐大的知識結構體系。

學習的力量,受益者不僅僅是你

或許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對於“再教育”還處於觀望狀態,擔憂於自己的求學深造會無暇顧及自己小孩的教育……其實,我們做父母的經常會出現一個誤區,覺得孩子現在還小,還需要我們。但是小孩不需要baby-sitter一樣的我們,更需要懂得放手、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家庭教育。

在備考學習這段時間,我不僅養成了每天堅持看書打卡學習的習慣,小孩也潛移默化地被影響。雖然他現在只有2歲半,但是他也逐漸養成每天看書學習、規劃時間的習慣。

董卿說過“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只要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就可以了。”一個母親的責任,不應止於給孩子關愛,還應成為孩子的榜樣,給孩子以激勵,讓孩子去尊重,去欣賞,去努力。

2013年,剛從廣東金融學院畢業的叢婷曾經徘徊過, 是留在機會更多的城市還是回到大山?最終,叢婷放不下對大山眷戀,懷抱著回報家鄉的初心,希望回到大山當了一名山區教師,成為那一顆社會的螺絲釘!

小編欽佩於她最後的選擇時,叢婷謙虛道:

說實話,通過我一個人的力量要改變這種現狀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好老師能多一個是一個吧,大家都拼命的往大城市擠,也需要有部分人能夠回到自己出來的地方,做一個社會的螺絲釘吧。人生不一定是追求大富大貴才算成功,平淡的生活能夠過得溫馨快樂也是成功的一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