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世陶工——史前陶器發展浪潮

絕世陶工——史前陶器發展浪潮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製而成的器具,歷史悠久。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性質的開端,是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標誌之一。

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浪潮呢?

一、新石器時代早期

新石器時代早期,普遍存在製作粗糙的陶器,胎壁較厚,燒製溫度不高。華南地區,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玉蟾巖遺址、甑皮巖一期遺址、臨桂大巖三期遺址,都有陶器,製作粗糙,陶質疏鬆、燒成溫度低。

絕世陶工——史前陶器發展浪潮

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絕世陶工——史前陶器發展浪潮

玉蟾巖遺址




距今15000-9000年應是陶器的起源階段。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起源階段陶器的器型形態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及習俗有關,它是狩獵採集經濟發達的產物。

周國興先生認為我國華南地區陶器的起源可能與煮食螺、蚌之類腥味很大且難以生吃的水生動物有關。這與當時華南地區的基本情況相合,不能簡單地將陶器的出現作為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標誌,陶器的起源問題尚待進一步探索。

二、新石器時代中期

新石器時代中期,製陶術趨於成熟,陶器的製作方法有泥條盤築法和泥片貼塑法,已能製作口徑和體形較大的大陶器和形制複雜的陶器。開始對陶土進行初步的洗練,出現陶窯,裴李崗文化和後李文化出現橫穴窯,比平地堆燒的火候高,中原地區的製陶術較其他地區發達,彩陶和白陶出現,後者較晚。

絕世陶工——史前陶器發展浪潮

仰韶文化彩陶雙聯壺

絕世陶工——史前陶器發展浪潮

游魚紋彩陶瓶


絕世陶工——史前陶器發展浪潮

甘肅彩陶




這一時期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有彩陶,大地灣文化的彩陶出現最早,數量也多,在黃河流域,愈向東,出現彩陶愈晚,數量愈少。長江流域的彩陶數量極少。

白陶的出現是是製陶技術史的一個重要技術創新,它較早出現於長江中游地區,以洞庭湖周圍為重點,數量雖少,但胎土和工藝卻頗具特色。

三、新石器時代晚期

新石器時代晚期,製陶工藝有了長足的進展,陶窯較為普遍,技術上有所進步,為大型陶器的製造提供了必備條件。陶器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造型複雜而富於變化,輪製法出現,甕、缸等大型陶器出現。

在本期的較晚段,燒出質地較好的灰陶和黑陶,質地堅硬,作為工藝品的薄胎陶器因輪制技術的廣泛運用而被開發出來。

黃河流域的陶器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繼承著鼎、豆、壺的傳統,西部則流行瓶、罐、盆(缽),但都表達了擬人或動物化的傾向。如小口尖底瓶或小口平底瓶,造型似人的立姿,大地灣等遺址出土了將瓶口製成人首的小口瓶,說明小口瓶有擬人用意。鬹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其造型擬人、擬鳥,抑或擬獸,諸說不一,三里河遺址的墓葬中則有塑出狗頭和豬首的。

絕世陶工——史前陶器發展浪潮

陶塑動物



彩陶的發展尤為迅速,以仰韶文化為代表。黃河流域成為彩陶的重要發源地,這與黃土高原純淨而細膩的黃土有關。彩陶的發展大體是由早期的簡樸到中期的繁盛,再到晚期則表現出異彩紛呈的各地特色。

彩陶鼎盛之時,西起甘青,東至遼河,北達陰山腳下,中心仍以豫陝晉交界地帶為主,與彩陶發祥地的中心基本吻合。在仰韶文化之後,各地彩陶逐漸消亡,只有黃河上游的彩陶走上了持續發展的道路。

絕世陶工——史前陶器發展浪潮

湖南史前白陶



與黃河流域流行彩陶不同,白陶在長江中、下游逐漸興起,可上溯到皂市下層文化,大溪文化的白陶最具代表性。白陶是一種以氧化鎂含量較高的陶土製作的陶器,其含鐵量較一般黏土顯為偏低,故呈白色而在某種程度上接近製作瓷器的高嶺土。此類陶器不僅在選料上需要專門的技術,其製作也十分講究。白陶的興起在物質和技術上均與原始瓷器的製作有一定類似。

四、新石器時代末期

新石器時代末期,輪製法得到推廣,陶器的種類和數量大增,出現了大型陶器和複雜器形的陶器。陶窯改進,燒製技術提高,灰陶普遍代替了紅陶。山東龍山文化的蛋殼磨光黑陶達到了史前時期陶藝技術的巔峰,良渚文化的磨光黑陶亦是精品。社會分工更明顯,陶器生產專業化,在石家河文化中還發現大量出土某種陶器的場所。

絕世陶工——史前陶器發展浪潮

龍山文化蛋殼磨光黑陶



這一時期,只有黃河上游地區的彩陶在持續發展,馬家窯文化彩陶已達到十分成熟的水平,陶寺文化彩繪陶是在已燒成的陶器上使用紅、黑、白、黃等多種色彩,十分精美,他們往往被視為隨葬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