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時期,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初步形成

龍山時期,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初步形成


禮是宗法等級制度的產物,核心是貴族的等級名分制度,用以確定尊卑、上下、親疏、長幼的隸屬服從關係。禮的產生標誌著社會關係的改變,反映出人們倫理道德觀念發生的質變。商周時期,禮制逐步發展成為維繫宗法等級制度的一整套政治體系和道德規範。

一、禮的含義

馮友蘭先生指出:禮之義極廣,除現在禮字所有之意義外,古時所謂禮,兼指一切風俗習慣、政治、社會制度。“禮”又可見於文獻記載,如:

《禮記·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稗豚,汙尊而杯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

《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荀子·禮論》: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也,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國語·楚語》:“諸侯祀天地三後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禮,士庶不過其祖。”

龍山時期,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初步形成


二、龍山時期是什麼

龍山時期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

龍山時期,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初步形成

龍山時代文化



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製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製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與此同時,長方形土臺式建築、冶銅技術開始出現。城址大量湧現,初步形成了4000年前的“城市群”。

三、禮儀制度初步形成

禮儀制度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逐漸形成,在葬禮、祭禮和儀禮等方面表現顯著。

在葬禮方面,鮮明地顯示了貧富懸殊、地位高低的社會現象,一方面出現了一些貴族墓群和王者性質的大墓,另一方面發現大量平民墓葬和少數“亂葬”或殉人現象。埋葬制度的等級表現得較為突出,龍山時代文化的墓葬最具代表性。在祭禮方面,一些房屋建築的地基和城牆下發現用人作奠基的人牲,表現出制度性暴力的開始。

龍山時期,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初步形成

瑤山祭壇和墓地



在儀禮方面,奴隸主貴族崇玉佩玉成風,其數量之多達到十分驚人的地步,而大多數人則“布衣爛衫”,形成強烈的對比。禮器的出現和流行是禮制的重要物化形式,龍山時代文化的禮器各有所不同,如山東龍山文化的禮器主要是蛋殼黑陶高柄杯、觚、白陶鬹、玉鉞、玉版等,陶寺文化的禮器主要有彩繪陶、彩繪木器、石磐等。

這一時期不同地域的考古學文化的禮制內容是不同的。

大墓的埋葬制度和隨葬品組合最能體現禮制。

大汶口文化晚期已出現隨葬品十分豐富的大墓,如大汶口遺址M10,隨葬品達百餘件,以陶器為主;至龍山文化時期,臨朐朱封和兗州尹家城發現的8座大墓,有棺槨、有的有“邊箱”、“腳箱”,隨葬品豐富。

龍山時期,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初步形成

大汶口文化遺址



陶寺遺址有幾座使用木棺的大墓,出土了成套的禮儀用具,如特磐、土鼓、鼉鼓、系列廚刀、成套彩繪木器、彩繪陶器和整豬等,彩繪木器中有“龍”紋盤。銅鈴、銅齒輪形器、朱書文字、禮樂重器、大型建築基址,墓地表現出強烈等級差別……都說明至少在陶寺文化晚期已進入初級文明社會,可能已形成了按貴族等級身份分別享用的一套早期禮器制度。

龍山時期,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初步形成

陶寺大墓



良渚文化中反山、瑤山大墓中隨葬的玉器,亦有一定的制度特色。這些墓葬的規模及其體現的初級禮制,表明它們已經是王一級的墓葬了。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從原始社會到形成國家,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國和中國文化屹立於世界之林,一脈相承,歷久而彌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